巴宏元 黄鹏
摘要:前交叉韧带损伤是体育中常见的损伤,前交叉韧带损伤在青少年女性运动员中尤其高发。在足球运动中,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很高, 因此对于青少年女足运动员,我们要更加关注其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预防。现在有很多关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预防方法,但是针对女性运动员,尤其是女足运动员的研究非常有限,因此本文将总结和探讨不同方法对青少年女足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预防的影响。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损伤;女足;预防
1.背景
每年都有大量女足运动员的前交叉韧带出现损伤,前交叉韧带损伤在青少年运动员中尤其高发。女性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几率是男性运动员的4-6倍[1]。为了预防前交叉韧带损伤,我们需要了解女性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高发的原因。
2前交叉韧带损伤预防
2.1青少年女性与前交叉韧带损伤
青少年运动员通常指12-18岁的运动员。在此年龄段,女性运动员讲经历青春期的一些列变化,包括激素,下肢生物力,以及心理上变化等。首先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女性运动员在月经期间其前交叉韧带更容易损伤。其次,女性脂肪分布和重心在青春期的变化,使女性运动员生物力学产生变化。经历青春期后,女性的膝外翻角度增加,并出现大腿前后肌群力量不均衡,核心力量弱都增加了运动中落地任务时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风险。
2.2 足球与前交叉韧带损伤
在足球运动中,大部分前交叉韧带损伤却非接触性的[2],而是非接触性的。足球运动有大量转向,快速减速,落地等动作,因此足球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运动。此外足球还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运动,参与人数众多,因此在足球运动中前检查韧带损伤十分常见。
2.3足球中危险因素
身体的关节屈曲对落地有缓冲和保护作用,越多的关节屈曲参与落地,对膝关节直接作用的力就越小。有研究表明髋关节屈曲[3]可起到对前交叉韧带的保护作用。此外,膝关节的屈曲对落地的缓冲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女足运动员的膝关节和髋关节在纵跳落地时的屈曲角度明显小于男性运动员,这也就给女足运动员带来了更大的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风险。
由于男女生理构造不同,女性膝关节有外翻现象比男性更明显[4],这就会使女性运动员在运动中对前交叉韧带的应力增大。相比男足运动员女足运动员在落地时会有臀部额外的内收动作,增大的内收动作会使膝外翻的角度增大,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对前交叉韧带的力,增加前交叉韧带的损伤风险。
神经肌肉控制定义为一种下意识的对关节周围的肌肉进行动态稳定性控制。下意识的对肌肉进行激活在运动中损伤保护十分重要。同样,相对于男足运动员,女足运动员在落地,转向,急转等动作中神经肌肉控制与男性运动员不同。
青少年女足运动员的股骨内收伴内旋,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角度小,股四头肌过度激活,腘绳肌激活不足都导致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增大[5]。
2.4现有前交叉韧带损伤预防方法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预防一直是足球损伤研究中重要的一个课题。除了一般性的预防训练和热身之外,专门的前交叉韧带损伤预防训练方法也不断被研发。针对高风险因素如膝外翻,膝关节严重损伤史,髋关节内旋,腘绳肌力量不足,也有相对应的训练方法。
虽然很多专门针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预防训练方法被发明出来,但是大部分的预防性方法是的受试者是成年人,或者男足运动员。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对成年人或者男性运动员有效的结果就一定适用于青少年女性女足运动员。
3.结果
F11+热身能有效降低双脚落地任务的膝外翻角度,但却无法改变其他活动的中的膝外翻角度。
实时生物力反馈系统能显著减少纵跳落地时膝外翻角度。
核心控制训练无法减少膝外翻角度,但却可以减少急转,变向运动中的膝关节屈曲角度。
神经肌肉控制训练可以增强股外侧肌和半腱肌的激活,并可以有效减少赛季中的损伤。
4讨论
运动员的非接触式前交叉韧带损伤具有多种病因,其中一些潜在危险因素决定了损伤机制。在所有非接触式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中似乎都没有孤立的危险因素。相反,风险因素的组合可以更好地预测哪些青少年女足球运动员受伤风险偏高。因此,仅包含针对一种风险的干预措施的任何干预训练都是不够的,如上所述,干预措施应该是多方面的。
将落地训练作为干预措施在某些方面显示出效果,并且可以减少降落时受伤的风险。但是,如果没有力量訓练,诸如膝外翻,髋关节旋转等危险因素将无法彻底改变。落地和转向任务训练必须结合腘绳肌肌,臀肌和髋外展肌力量训练,并加上合适的的减速技术。神经肌肉训练,体能测量,动态敏捷性和体重核心控制等其他训练计划也可以有效减前交叉韧带损伤,因此这些干预措施也应包含在训练中。
无论是在赛季之前,期间还是之后,都应高度重视预防训练的高依从性。否则,以上所有训练的有效性将无法保证。
可以通过纵跳,侧跳等许多任务来筛选前交叉韧带受伤程度较高的球员,并且当我们能够识别出前交叉韧带受伤风险高的球员时,预防性训练的效果最好。通过这些高损伤风险指标,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前交叉韧带损伤预防干预。
参考文献:
[1] DiStefano, L. J., Padua, D. A., DiStefano, M. J., & Marshall, S. W. (2009). Influence of Age, Sex, Technique, and Exercise Program on Movement Patterns after a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Prevention Program in Youth Soccer Player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7(3), 495–505.
[2]Fernandez, W. G., Yard, E. E., & Comstock, R. D. (2007). Epidemiology of Lower Extremity Injuries among U.S. High School Athletes.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14(7), 641–645.
[3]Fernandez, W. G., Yard, E. E., & Comstock, R. D. (2007). Epidemiology of Lower Extremity Injuries among U.S. High School Athletes.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14(7), 641–645.
[4]Fernandez, W. G., Yard, E. E., & Comstock, R. D. (2007). Epidemiology of Lower Extremity Injuries among U.S. High School Athletes.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14(7), 641–645.
[5]Gould, S., Hooper, J., & Strauss, E. (2016).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ies in Females: Risk Factors, Prevention, and Outcome. Bulletin of the Hospital for Joint Disease (2013), 74(1), 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