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创业在增加就业、促进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空间依赖性原理和循环累积因果论构建区域创业绩效差异假说,阐述区域创业绩效差异的形成机制。实证表明,我国创业绩效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地理位置对创业绩效的直接影响不可忽视,知识要素、市场化水平对区域创业绩效的异质性影响是导致区域创业绩效差异的主要原因;从空间效应分解来看,在全样本条件下,知识要素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而其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并不显著,说明省内知识要素对创业绩效的直接促进效应要明显大于其间接外溢效应;市场化水平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显著为正,反映了本省市场化水平对其创业绩效具有促进作用,并能促进邻近省份创业绩效水平的提高。因此,知识要素和市场化水平在创业型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创业型经济;区域创业绩效:知识要素;市场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48X(2020)12-0044-09
作者简介:陈景信(1985-),男,广东佛山人,中山大学广东决策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创业型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创业型经济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弄清政策环境、市场经济体制与创业之间的内在关系业已成为研究我国创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从创业型经济的发展轨迹来看,我国创业型经济先后经历了初始期(1978-1987)、平缓期(1987-1992)、快速期(1992-1997)、瓶颈期(1997-2002)和繁荣期(2002至今),其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1]。从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与创业发展来看,创业政策法规出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创业孵化器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创业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然而,创业对就业、经济增长能否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不仅取决于创业数量,而更取决于创业质量,从区域视角提出兼顾创业数量、创业质量的区域创业绩效来衡量区域创业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并考察创业绩效的区域差异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区域创业绩效差异假说”来阐述区域创业绩效差异的形成机制,并实证分析我国区域创业绩效差异的影响因素。
一、区域创业绩效差异假说的提出
本文以区域影响因素为基础,把空间依赖性原理和循环累积因果论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来构建 “区域创业绩效差异假说”,以阐述区域创业绩效差异的形成机制。该假说至少包括以下两个要点:(1)区域单元或整个区域的创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始终存在空间交互效应。(2)区域创业绩效的正向(或逆向)循环累积因果机制。当某一区域的创业系统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正面冲击,形成“区域创业绩效提高→要素投资增加→就业扩大→劳动力收入提高→有效需求增多(潜在创业机会增加)→区域创业绩效提高”的良性循环,同时促使其他区域的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流入来维持这种循环。反之,当某一区域的创业系统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负面冲击时,则容易形成“区域创业绩效下降→要素投资减少→就业缩减→劳动力收入下降→有效需求减少(潜在创业机会减少)→区域创业绩效下降”的恶性循环,随之也会发生要素的外流,进一步不利于本区域创业型经济的发展。
(一)区域创业绩效差异的驱动因素
从根本上讲,引致区域创业绩效差异的因素都是通过影响各区域的创业绩效水平来促使区域之间创业绩效差异的形成。本文将区域创业绩效差异的影响因素分为内部驱动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图1)。内部驱动因素主要指知识、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内生于经济系统之中,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然而每个区域及其创业系统都是相对独立而开放的,在每个区域中维持创业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生产要素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由其他区域所提供。这既是为什么要在分析中引入“空间依赖性”的原因,也是空间经济学的价值所在。与内部驱动因素相比,外部驱动因素涉及的范围广泛得多,其所指的就是外部环境因素。中观视角下的区域驱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环境因素(经济增长、就业水平、产业结构等)和制度因素(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度等),中观-微观视角下的区域-个体关联的驱动因素(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人口增长率、交通发达程度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故将其定义为民生因素。
下面以空间依赖性-循环累积因果论为理论依据阐述区域创业绩效差异的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图1)。假设存在区域A和区域B,并且区域A具有优越于区域B的创业环境。区域A的创业系统在外部驱动因素(包括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等)的正向冲击下其创业绩效得到了提高,有利于激发区域内创业企业加大要素的投资来扩大生产规模,进而促进正向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形成;同时,由于要素的趋利特性,区域B的劳动力、技术、资源等要素日渐流入区域A,形成“回波效应”。在回波效应的作用下既加速了区域B创业绩效负向“循环累积因果链”的形成,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区域A创业绩效的累积性增长,从而导致区域之间创业绩效差异的扩大化。当然,区域A的创业系统受到来自驱动因素的冲击并非总是为正向的,故其创业绩效并不会无限发散增长。即随着创业集聚带来的生产成本上升、交通拥堵、环境破坏等不良現象的增多,会导致区域A创业绩效正向累积效应的下降或终止,并诱发本区域生产要素向区域B回流和溢出,从而形成“扩散效应”;同时,区域B为了减缓和逆转“恶性循环”会出台有利于创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融资政策、创业优惠政策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生产要素由区域A向区域B流动,最终缩小两个区域之间的创业绩效差异。
二、模型、数据与变量
关于区域创业绩效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设计为:(1) 在全样本条件下实证分析区域创业绩效差异的影响因素。(2)在不同的区域样本下,通过分析关键影响因素(知识要素、市场化水平)对区域创业绩效影响的异质性来讨论区域创业绩效差异形成和变化的主要成因。
(一)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
区域因素的空间依赖性是阐述区域创业绩效差异假说的关键点,因而本文引入邻近区域单元创业绩效与空间滞后解释变量的影响来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
(二)变量与数据说明
本文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2008-2017年的官方统计年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国基本单位统计年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商标战略年度发展报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变量的统计描述见表1。
1.区域创业绩效指数是衡量区域创业绩效水平的综合性衡量指标[5-6]。区域创业绩效的概念界定、测度方法和指标体系,陈景信和代明[7-8]发表的相关论文有详细的论述。
2.知识要素。采用陈景信等以世界银行提出的知识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的知识发展指数来衡量[9-10]。
3.物质资本投资。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来衡量。
4.市场化水平。该变量通过非国有企业总产值占国有企业总产值的比重来反映,用来衡量不同地区经济制度的质量。
5.对外开放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开放程度与其产品的出口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采用出口额的对数作为衡量指标。
6.人口增长。采用人口自然增长率(‰)作为度量指标。
7.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使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数来表示。
8.城乡消费差距。城乡消费差距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在消费层面的反映,城乡消费差距越大说明经济发展越不平衡,不利于区域内创业型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此使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之比来衡量。
9.交通便利度。以各省铁路营业里程、内河航道里程和公路里程之和与其国土面积之比来衡量交通便利度(公里/平方公里)。
10.就业水平、产业结构优化度、经济发展水平均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11] 的复合指数为衡量指标。
三、估计结果分析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通过引入Morans I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表明,2008-2016我国省域创业绩效的Morans I值始终在0.18以上显著波动(表2),说明邻近(接)省域之间创业绩效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
(二)全国层面的估计结果
式(10)设定的基准模型是空间杜宾模型(SDM),由于它是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的一般表达形式,是否会退化成SLM和SEM模型则需要通过检验来甄别,以便得到更为合理的模型和估计结果,本研究使用Wald检验。表3的检验结果显示,wald_spatial_lag值和wald_sptial_error值分别为48.590和41.860,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需要简化为SLM和SEM模型”的原假设,所以在全国层面上更适宜使用SDM模型。而表5的检验结果,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样本条件下,SDM模型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拒绝原假设,而在西部地区样本条件下,未能拒绝“退化为SEM模型”的原假设(wald_sptial_error值为16.39),所以选择SEM模型相对合理,但在本研究中也列出了SDM模型的估计结果,以便作对比性分析。此外,由于模型涉及的变量较多,所以也考虑了多重共线性问题。根据经验规则,解释变量的最大VIF(方差膨胀因子)不超过10。结果表明,解释变量的最大VIF为4.86,远小于10,故不必担心存在多重共性性。同时,还考虑了是否存在随机效应或固定效应,故也进行了hausman检验。
由上可知,从全国层面来看,适宜选择SDM模型。进一步运用hausman检验甄别模型是否存在随机效应,结果表明接受存在随机效应的原假设,所以选择随机效应空间杜宾模型。表3 中SDM模型显示:空间外溢系数ρ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省域创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外溢效应,这说明邻近省域创业绩效的提高会对本省域创业绩效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在分析省域创业绩效变化时不能忽视空间效应的影响。另外,除了城乡消费水平差距、交通便利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省域创业绩效不显著外,其他变量对省域创业绩效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中,知识要素、物质资本投资、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就业水平、产业结构优化度对省域创业绩效均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人口增长则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
如前所述,需要对每个解释变量的影响效应进行分解才能更准确分析其对被解释变量的冲击。从核心解释变量来看(表4),知识要素、市场化水平对创业绩效具有正向的直接效应,说明通过增加知识要素投入和提高市场化水平能够有效地促进本省域创业绩效的提高。从其他变量来看,人口增长的影响效果依然为负,再次说明了人口增长虽然会增加社会需求,但不一定会刺激创业机会的增加,反而人口的增长会加大创业者或潜在创业者的经济负担。物质资本投资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交通便利度、就业水平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度对省域创业绩效水平的提升均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与表3的结论大体一致。所以,仅就影响因素的直接效应而言,是否采用分解方法并没有显著差异。从核心解释变量、控制变量的间接效应来说,知识要素和市场水平并不显著,由此说明它们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更倾向于在本省域内产生作用,而对其他省域的创业绩效产生的影响并不明显。物质资本投资、城乡消费差距具有显著为正的间接效应,说明省域内通过加大物资资本投入促进创业绩效提高的做法具有空间示范效应;而城乡消费差距的扩大,意味着加剧了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本省创业环境质量的下降会引发创业要素的外流,对其他省域创业绩效的提高起到间接的促进作用。相反,对外开放度、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省域创业绩效具有显著为负的间接效應,说明随着本省域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提升会引起其他省域要素的流入,从而抑制了其他省域创业绩效水平的提高。此外,总效应的估计结果显示:物质资本投资、市场化水平、城乡消费差距、交通便利度、就业水平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估计系数均为正,这表明它们总体上不仅对本省域创业绩效起到促进作用,也对其他省域的创业绩效起到促进作用。然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总效应显著为负,说明本省域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会给其他省域创业绩效提高造成的负面冲击要大于两者对本省域创业绩效所带来的正面冲击。还有从知识要素来看,虽然它的估计系数为正,但其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知识要素对本省域的直接促进效应要显著大于它对其他省域间接抑制效应,并且存在更为复杂的空间竞争关系。
(三)分区域估计结果的对比
接下来以“不同因素对创业绩效影响效果的区域差异”作为分析区域创业绩效差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借鉴杨得前等[12]分区对比的做法,在不同的样本条件下,通过关键影响因素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的对比来剖析区域之间创业绩效差异的主要成因。从空间自回归系数来看(表5),中部地区省际创业绩效空间依赖性不显著,东部地区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而西部地区则在10%水平上显著为负,这说明中部地区省际创业绩效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相互独立发展,东部地区表现为显著为正的空间外溢效应,而西部地区则表现出显著为负的空间外溢效应。由此可见,不同区域内省际创业绩效的空间相关关系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而地理位置因素是影响我国区域创业绩效差异的直接原因。
在分区域样本条件下,表5中知识要素、市场化水平、人口增长、交通便利度、经济发展水平至少在两个区域内起到显著的影响作用,因此,它们是引致各区域创业绩效差异的重要因素。下面进一步就核心解释变量(知识要素和市场化水平)进行讨论。表6的回归结果显示:从知识要素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效果来看,中部地区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在该区域内本省域知识要素的发展对其创业绩效的提高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其他省域创业绩效却存在显著为负的间接效应,所以中部地区省际之间的竞争关系也特别突出。東部地区知识要素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显著为正,但间接效应不显著,说明东部地区本省域知识要素发展对其创业绩效提升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然而,通过知识传播(流动)、技术转移等途径来促进省际创业绩效协同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西部地区的三个效应均不显著,说明目前西部地区省域创业绩效的发展相对滞后,倚重知识要素促进创业绩效提高的动力明显不足。因此,通过上述分析不难推断,三大经济区域之间知识要素对创业绩效影响的区域差异是导致区域创业绩效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市场化水平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效果来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市场化水平影响的总效应显著为正,前者的总效应主要来源于间接效应的贡献,即东部地区内省域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加速了省际创业绩效的协同发展,而后者的总效应更多地受到直接效应的影响,即西部地区内本省域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对其自身创业绩效的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另外,相比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市场化水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负向的间接效应,该区域内本省域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会对其他省域创业绩效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再次说明了中部地区内省际竞争要大于省际合作,本省域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会引致其他省域经济要素的流入,从而有利于促进本省域创业绩效的提高。总之,市场化水平对区域创业绩效的提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大经济区域内市场化水平对创业绩效影响的区域差异又是促使区域创业绩效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四)稳健性分析
考虑到理论假说分析时认为区域创业绩效存在空间依赖性,所以在实证分析时,首先对区域创业绩效进行了空间自相关检验,再决定使用传统的计量模型还是使用空间计量模型,从而避免了因忽略空间效应而带来的估计偏误。在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时,首先选择了具有一般性的杜宾模型(SDM)作为基准模型,然后再根据Wald的检验结果判断SDM模型与其简化后的SLM模型和SEM模型比较,选取更合理的模型。当然,没有被选中的模型的估计结果也相应列出,以便模型间相互比较和印证。同时也使用了hausman检验来甄别是否存在随机效应和使用VIF(方差膨胀因子)来检验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总之,通过各模型结果的比较可以发现,变量的系数符号和显著性并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说明被选模型还是具有较高稳健性的。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区域创业绩效差异问题属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范畴,这与以往从收入、GDP等方面考察区域经济差异有着明显的区别。本文提出了“区域创业绩效差异假说”来阐述区域创业绩效差异的形成机制及变化规律,主要有以下三点发现:第一,省域创业绩效存在空间外溢效应。从全国层面而言,省域创业绩效呈显著为正的空间外溢效应,即邻近省域创业绩效的提高会对本省域创业绩效起到促进作用。从分区域的结果来看,不同区域内省域创业绩效的空间相关关系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地理位置因素是影响我国区域创业绩效差异的直接原因。第二,知识要素与市场化水平相对于其他影响因素对区域创业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在分样本条件下,由于知识要素、市场化水平对区域创业绩效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影响,进而说明这两种因素是导致区域创业绩效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第三,从全样本条件下的空间效应分解来看,市场化水平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显著为正,反映了本省内市场化水平对其创业绩效具有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邻近省域创业绩效水平的提高。知识要素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并不显著,说明本省知识要素对创业绩效的直接促进效应要明显大于其对外的间接抑制效应,邻近省份之间存在复杂的空间竞争关系。
研究结论具有如下政策含义:第一,必须清楚认识到区域创业绩效差异的长期存在性,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区域创业绩效差异的扩大。第二,知识要素在创业型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反映出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和出台一系列推动科技发展的政策法规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积极推动知识创业的发展,将创业教育纳入“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体系之中,更加重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同时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现实背景下,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科技发展层面的沟通与合作,大力推动科技创业的兴旺发展。第三,区域创业绩效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率的市场。本研究表明,市场化改革有利于促进区域创业绩效水平的提高。所以,政府部门通过完善和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来规范创业主体行为,营造高效运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延荣,宋冬凌.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J].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3] 杨明海,张红霞,孙亚男,等.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区域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4):3-19.
[4] Lesage J, Pace R K. 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M].Chapman & Hall/CRC,2009.
[5] 陈景信. 中国创业绩效的时空演变——基于PCA-TOPSIS模型和区域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20a(8):110-118,158.
[6] 洪业应,张学立,陈景信.公共价值视角下精准脱贫绩效评价与脱贫机制建构[J].农村经济,2019(2):54-61.
[7] 陈景信,代明.知识要素与创业绩效——基于PVAR模型和区域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20b(1):38-48.
[8] 陈景信,代明. 中国创业绩效的时空演变与测度分析[J].经济经纬,2020c,37(2):1-8.
[9] 陈景信,代明,郑闽. 创业:活跃度、效益与悖论——基于PVAR模型的创业活动经济效应的实证[J].华东经济管理,2017,(10):27-35.
[10]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8/1999: Knowledge for development[M].Oxford Publication, 1999.
[11]中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R].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12] 杨得前,刘仁济.地方财政支出对产业生态化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财贸经济,2018(7):49-64.
Abstract:Entrepreneurship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creasing employment,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riving economic growth.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hypothesis of regional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by using the principle of spatial dependence and circular cumulative causality, and expound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gional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differences.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China′s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the direct impact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can not be ignored, and the heterogeneity impact of knowledge elements and marketization level on regional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is the main reason for regional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differenc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effect decomposi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whole sample, the direct effect of knowledge elements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while its indirect effect and total effect are not significant, indicating that the direct promotion effect of knowledge elements on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in the province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its indirect spillover effect;the direct effect and total effect of marketization level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which reflects that the marketization level of the province has a promoting effect on its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and can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level of neighboring provinces. Therefore, knowledge elements and marketization leve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economy.
Key words:entrepreneurial economy; regional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knowledge elements; marketization level
(责任编辑:关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