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慧萍
摘 要: 本文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四要素,即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跨文化交际的技能、跨文化交际的态度、跨文化交际的意识。笔者致力于探索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和跨文化能力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建构跨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技能,形成正确的跨文化态度,强化学生跨文化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能力评价体系 全球化背景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更频繁。高校外语教学开始建立多元化跨文化课程,不断探索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本文从“四要素”出发,系统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质和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进一步探讨了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cross culture)是指跨越国界的两种文化或语言的相遇。一旦人们跨越国界,极有可能遭受“文化冲突”(culture shock)的影响[1](81-82)。跨文化交际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符号性交流的过程[2]。在高校跨文化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更多的指来自中西方的人们通过英语进行的口语实时交流。
Fantini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四个要素组成,即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跨文化交际的技能、跨文化交际的态度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3]。
1.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涵盖了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知识和中西文化知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由跨文化交际相关理论知识、目的语文化知识和中国本土文化知识组成。学生作为交际者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跨文化交际的特点及交际的跨文化差异。在过去的跨文化教学中,文化知识更多指的是对西方文化的认知,英语教师更倾向于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习俗。现如今,教育工作者们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包含目的语文化,更包含中国文化。英语教材融入更多中国文化元素,改变过去重目的语文化、轻中国文化的状态[4](84-87)。
2.跨文化交际的技能
跨文化交际技能包含语言基础技能、文化适应技能和交际实践技能[5](112-113)。语言基础技能是指学生的英语表达的准确性、深度及得体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学生能否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准确得体的英语进行交流,是跨文化交流成功与否的关键。跨文化交际主动性、新文化适应技能、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及应对和克服文化冲突的技能构成了文化适应技能。交际实践技能包含跨文化交际礼仪和跨文化交际策略的运用,即是否能运用得体的礼仪和有效的策略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下进行跨文化交际。
3.跨文化交际的态度
跨文化态度指“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应具有好奇、开放和悬置民族中心主义判断的意愿”[6]。新时代跨文化交际的态度是文化自信的态度、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态度及开放包容的态度。
文化自信的态度。跨文化交际最重要的态度首先是本土文化认同与本土文化自信的态度。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強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态度。跨文化教育并非西方化和其他民族、国家文化的单向输入,而是各民族优质文化之间的流动与共融[7](105-107)。因此,高校学生对于跨文化的态度应是学习、品鉴、传承中国文化,接受、吸纳和融合西方文化。
开放包容的态度。高校要培养学生包容接受西方良好文化、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态度。对于外来文化是否开放包容,将影响跨文化交流的质量与效果。
4.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大学生需具备多元文化意识和文化差异意识。多元文化意识即以英语为载体,立足和发展本国文化的同时探索和吸收外国文化的意识。文化差异意识是指理解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传统、价值观、习俗、态度、肢体语言和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存在差异。此外,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之后需具备对交际活动的反思意识。
二、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通过跨文化课程的建设、跨文化课堂教学策略及跨文化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跨文化课程建设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一方面,教师需探索现有综合英语课程和教材的跨文化成分,把文化融入语言教学,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建构跨文化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的跨文化课程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课程包括中西文化相关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高校应通过开设多元化跨文化相关课程,促进学生中国文化知识的增长、目的语文化的学习、文化差异和文化交融的认知及跨文化交际相关理论的学习与积累。
目的语文化课程建设。英美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是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英美文化的学习,增加对西方社会文化、习俗、交际习惯、价值观的认知。
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建设。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感,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中国文化,帮助学生拓展文化学习渠道,避免单独的目的语文化输入。当前,针对一些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高校迫切需要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增加文化知识的学习、阅读、探讨与思考,摆脱以往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疏离、中国文化装点的现象,让中国文化在校园、课程、课堂中扎根。通过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建设,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述能力,通过跨文化交流把中国经典文化搬上世界舞台。
中西文化对比课程建设。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加深学生对中西文化和文化交融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
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课程包括跨文化交际相关理论知识、跨文化交际技巧、跨文化案例分析和跨文化交流实践等,帮助学生增长跨文化交际知识,加强跨文化交际实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教师还要设置目的语情境交际和本土化情境交际任务。
2.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堂策略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用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学习跨文化理论知识与技巧、进行跨文化对比,发现中外文化的异同,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情境教学。在英语课堂中,以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学习需要为情境设计导向,将学生的情感、思想、知识和文化内容相结合,营造跨文化环境,创设跨文化情境,缓解学生紧张和焦虑心理,引导学生在模拟的跨文化情境中进行交际,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达到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技能的目的。
跨文化案例分析。在教学中运用跨文化交际成功案例、交际失败案例、文化冲突案例和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案例,如喝冰水与热水、饮茶习俗、待客之道、让座文化、中外礼仪、动物隐喻在中西文化中代表的不同含义等,进行案例学习与分析,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积极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主动性,帮助学生进一步习得理论与技巧,并运用于跨文化交流实践之中。此外,跨文化案例分析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异同的认知,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的合理期望值,提高学生处理跨文化冲突的能力。
文化冲突相关影视资源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跨文化教学资源与媒介,如通过欣赏与讨论文化冲突相关电影,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影视作品如《推手》《刮痧》《卧虎藏龙》等,有独特的跨文化视角和文化魅力,凸显了中外文化差异、碰撞与融合,可作为跨文化课堂教学素材,发挥跨文化传播的教育意义。
跨文化长廊。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小组轮流在课堂内设置跨文化长廊,如中西方语言起源与发展、饮食、服装、节日等中西文化相关知识及跨文化交流相关理论,长廊展示形式多样化,包括绘画、小报、思维导图等,通过对文化长廊的展示作品进行陈述与互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化知识和跨文化理论的理解,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3.跨文化交际第二课堂
根据学生的跨文化需求,组织学生参加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跨文化大赛、中外留学生交流等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模拟交流与真实交流的机会,通过跨文化交际实践、完成跨文化任务、分析跨文化案例、解决相关问题等方式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增强效果。
4.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与榜样示范作用
教師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与能力决定着跨文化课程建设、跨文化课堂教学和跨文化第二课堂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要积极学习跨文化理论与技巧,强化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此外,教师要发挥本土文化的示范与榜样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跨文化能力评价体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已作为一个重要评价指标,纳入教学评价中。随着跨文化交流活动和跨文化课程的兴起,如何对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估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以下评估途径:
自上而下地建立系统的跨文化课程评价体系。跨文化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须由教育部、学校、教师和学生四个层面共同进行。跨文化课程评价体系包含课程评价指标和学生跨文化能力指标,为具体的跨文化课程评价及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评价提供根本性指导。
利用有效的跨文化能力测评工具进行评价。现有的跨文化能力测试试卷和跨文化能力量表有Hammer et al.(2003)的跨文化发展测量问卷[8](421-443),Fantini(2006)的跨文化能力自评问卷,吴卫平(2014)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自评量表[9],杨洋(2009)的跨文化能力测试试卷等[10]。教师根据需求选择现有跨文化能力测评工具进行评价。
建立针对性的跨文化能力测量量表。教师可参考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自评问卷,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建立跨文化案例库,建构适合本校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测量量表。
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测评需具备开放性、阶段性与持续性的特点。因此,使用或创建有效测评工具的同时,可通过档案评估法(portfolios)对学生一段时间的跨文化活动资料进行收集并建立档案,结合教师评价、自我评估、同伴评估,对跨文化能力进行更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
跨文化素养是个人素养中具有时代特征的重要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核心能力。当代大学培养的是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良好的跨文化交际素养和能力的学生,具备本国文化反思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能够登上国际舞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传承中国文化的学生。跨文化课程与实践可提升大学生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认知与包容,帮助学生建构跨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技能,形成正确的跨文化态度,强化跨文化意识,进一步提升跨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Ting-Toomey S. 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M].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9.
[3]Fantini A & Tirmizi A. Explor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World Learning Publications, 2006.
[4]何丽芬.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融入现状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8(12).
[5]李智.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构与培养[J].江苏高教,2014(05).
[6]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New York: Multilingual Mat-ters,1997.
[7]吴玲.英语课堂教学中跨文化解读的困境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21).
[8]Hammer M R, Bennett M J & Wiseman R. Measuring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The 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Invento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003,27.
[9]吴卫平.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综合评价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10]杨洋.跨文化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