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雁
摘 要: 随着中华经典诵读持续升温,社会各界开始重新审视经典诵读的价值,经典诵读再次回归语文教育视野。高职语文教师应不断推陈出新,探索开发顺应时代要求的语文课。本文从经典诵读的内涵切入,探讨经典诵读教学的理论依据,回顾经典诵读的发展状况,针对高职学校的学情,联系当下对高职校本经典诵读的研究尚不深入的缺憾,探讨在全社会举行声势浩大的经典诵读的背景下,高职学校开展校本特色经典诵读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 高职学校 校本特色 经典诵读 背景 意义
随着中华诵等一系列诵读活动的开展,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经典诵读活动。但高职学校因种种原因,经典诵读活动及课程的开展不平衡。高职学校因为过于强调技能培养,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学生存在人文素养缺失、社会责任感不足、创新精神不足等问题。高职学校应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校实际,推行校本特色经典诵读课程,让学生通过诵读先贤圣哲文章,吸取思想精华,提升人文素养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知礼修身的弘德价值与刚健不屈的进取精神,成为高素养与高技能兼备的优质人才。
一、经典诵读的内涵
经典是什么?许慎《说文解字》:“经者织也。”源于先民的生产劳动——纺织。引申为常道,常行的义理、法规、原则[1](644)。《尔雅·释言》中曰:“典,经也。”“经”与“典”相辅相成,称为“经典”。经典在《辞海》中解释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2](3303),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3](717)。因此,经典是指历经岁月沉淀仍能千古流传、历久弥新,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著作。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中华经典包含先秦诸子散文、汉代辞赋、唐宋诗词、元代戏曲、明清小说和近代经典作品,是经过岁月淘洗的文化中的精华。
诵读是什么?《說文解字》解释为“诵,讽也,从言,甫声”“读,籀书也”。“诵”的对象大部分是有韵的诗,“读”的对象大部分指无韵的文。《教育大词典》(增订合编本)对“诵读”的含义进行了阐释:“高声朗读作品熟读成诵,在反复朗读中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明文法,察语气,辨辞采,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培养语感,达到顺于口,熟于心,得心应手。”[4](247)“诵读”是声音和内容有机结合的读书方法,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经典蕴含的韵味与情感。
基于上述对“经典”与“诵读”含义的阐释,“经典诵读”指以国学经典为主体,精选经典文化作品中具有积极意义与审美情趣的作品,在反复品味涵泳中理解与把握文本情感与内涵,并通过声音、节奏传达出来。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厚文化底蕴,启迪心灵智慧,并在经典的熏陶中获得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二、经典诵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1.内隐学习理论。内隐学习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提出的。他认为“内隐学习”是一种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学习材料深层结构的学习过程。指我们可以在丝毫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收获了新的技能,习得了特定的规则[5](61-67)。经典诵读是通过眼、脑、口、耳四个感官的不断刺激,持续接触语言材料从而耳濡目染到大量存储的过程,学生通过一定量的积累,最终发生了质变,形成了良好的语感,达到了审美情感及人文精神的内隐获得。
2.永恒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产生于美国,该流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教育家赫钦斯、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强调古典传统教育的重要地位,肯定古典文化,以经典著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认为“永恒学科首先是那些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6]。应学习历经岁月沉淀饱含人类优秀文化认识论成果的精华著作。中华经典是历经千年淘洗流传下来的典范与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与风骨品格,是我们的精神养料和文化根基。经典诵读在潜移默化中健全学生的思想与人格,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一个人的灵魂中如果活跃着传统,就有力量对抗转瞬即逝的东西”。经典诵读引导学生追寻真、善、美,积淀智慧、驱逐浮躁,从而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
三、经典诵读的发展状况
国人自古就有十分浓厚的人文经典意识。从秦朝至清末,经典诵读在历史悠久的教育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荀子·劝学》概括学之术为“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历代先贤均以实践证明了经典诵读在治学修身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西方新思潮的冲击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经典教育逐渐被弱化。针对这一现象,朱自清先生于1942年在《经典常谈》序文中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7](1-3)呼吁重视传统文化和国民教育。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冰心、曹禺、启功、叶至善、夏衍、陈荒煤、吴冷西、张志公等九位文化教育界老人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希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和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1998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开展“中国古诗文诵读工程”,在全国推广。2007年,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举办了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中华诵”系列活动,赋予经典诵读全新的时代内涵,并衍生了一系列电视文化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经典诵读持续升温,再次回归语文教育的视野,受到广泛的关注。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职业学校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经典诵读焕发出全新的光彩,对于学生人文素养、道德修养及爱国精神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对高职生的期望值不断升高,要求高职生不仅有技能、有知识,更要有素质、有品格、有追求、有创新。实际上高职生却呈现出诸多问题:在价值观方面,注重物质享受,忽视对精神内涵的追求,缺少坚韧奋斗的精神,缺乏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人文情感方面,欠缺必要的同情心,缺乏尊重、敬畏之心,待人接物方面缺乏足够的自信和基本的礼貌,缺少灵活变通的能力。在人文知识方面,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基础知识储备匮乏,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一切都激励着高职学校教师因势利导,更新教学理念,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经典诵读课程,以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帮助他们积淀美的情怀,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的新型人才。
四、开展校本特色经典诵读的意义
1.增强人文素养,奠定人生根基。
钱理群先生说:“‘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8](5-7)教育是围绕人展開的,社会各界都希望高职学生能够成“人”,拥有“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中华经典凝练了古人思想的精华与智慧,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之魂。高职学生诵读经典,能够心胸豁达、净化心灵,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我校的校训是“仁爱精诚”,暗含着中华文化人文素养的重要元素。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孔子提倡“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对人、事、物要怀有怜悯仁爱之心,医护专业的高职生更应该有仁爱之心,体恤民生疾苦,救死扶伤,帮助弱势群体。
“爱”除了仁爱之心,还包含着家国之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洋溢浓郁爱国主义情怀的诗词,引领着高职学生们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爱国情怀结合起来,让中华魂、民族根深植于内心深处。
“精”,高职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知识,还要苦练技能,力求精益求精。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凝结着博采众长、啜英咀华的谨严的治学态度,庄子的“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出了技能学习的最高境界:道法自然,顺应规律。指引着学生在学习知识、苦练技能的过程中不断进取、超越自我。
“诚”,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孔子的“言必信,行必果”将诚信放在做人的首位,《周易》云“人之所助者,信也”。只有笃守诚信的人才能得道多助。诚信如天上星辰,熠熠生辉,折射出人性的光彩,照耀千古。
往圣先贤的宽广的胸怀、挺拔的风骨、高尚的情操凝聚着“仁爱精诚”的人文魅力,滋养着学生的心田,浸润着学生的灵魂,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也将奠定高职学生的人生根基。
2.积累语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力,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直觉能力。叶圣陶先生强调,“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达这种境界”[9](124)。传统经典作品言简意丰而形象生动,使人在品读时往往不假思索就能心领神悟、直击灵魂。学生在反复涵泳中体验和领悟文章表达的丰富的意蕴,逐渐将优美的词句转化为语言。日积月累,输入的大量经典语句逐渐内化为对语言敏锐的感知和直觉,渐渐形成了语感。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记忆能力,丰富想象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谋篇布局能力,从而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在今后职业中以良好的沟通能力、优良的职业素养、自主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职业适应能力脱颖而出奠定坚实的基础。
3.提高审美,积淀美的情怀。
汉语不是静止的字符,而是流动的音符、有声的艺术。汉语高低升降的四声形成抑扬顿挫、婉转悠扬的语音流,构成了汉语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的特殊风格。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加之历代先贤精益求精的创作使得经典作品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如苏轼的《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美,清丽洒脱,读来清婉深邃,令人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美的陶冶。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将一幅静谧安宁的图卷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心旷神怡,将诗情画意的美演绎到了极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高职学生只有在丰富的美感体验中获得怡然畅快的审美享受,在心灵深处积淀了美的情怀,才会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人生中不断追寻真善美,让灵魂自由而从容地在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诗意地栖居。
虽然目前高职学校校本特色经典诵读的开展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有的学校举行了一系列经典诵读活动,尝试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有的学校却浅尝辄止,不成系统,发展极不平衡,对校本化开展高职经典诵读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迫切要求高职学校和相关学校的语文教师相互协作,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联系就业单位对学校开办的各类专业的人才需求特点,结合高职语文课程标准,立足教材,结合专业,尝试开发具有高职学校校本特色的经典诵读课程,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打好扎实的文化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使得高职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3]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薛猛,尤慧,吴秋秋.学生内隐学习的特征与教育价值——以古诗文学习为例[J].教育导刊,2020(03).
[6]鲁力.论永恒主义的教育观[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6).
[7]朱自清.经典常谈[M].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
[8]钱理群.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J].语文新圃,2008(10).
[9]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