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晓峰 鲍锐
摘 要: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凸显。目前应用型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金陵科技学院十三五期间,不断探索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新模式,建立面向全体、分类施教、强化实践融为一体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为当前应用型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新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 科技创新 工作实践
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世界各国间的核心竞争主要来自知识、科技两个方面,最终通过经济体现出来。习近平于2020年9月11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求高校培养学生有坚定的信念、有高尚的情操、有扎实的知识、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有突出的创新能力,造就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本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竞争。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拥有了一批在世界上领先的高科技产品,如高铁、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品等,在自主创新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研发投入、科学论文和知识产权的总量都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产业中新兴发展起来的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社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与产业,近期中央政治局又集中学习了量子科技发展内容,标志着量子科技的发展必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但是不论是信息技术领域,还是量子科技领域,我们国家都有类似的短板,比如说支撑设备、关键核心元器件等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核心技术,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科学技术突破的重要环节。在这个大变局时代,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必须有所作为,必须把科技创新工作植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党和国家的最新战略部署转化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际行动,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
(二)科技创新工作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前提。面对新时代本科教育新要求,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2016年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概念,随后组织高校进行研讨,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教育部相继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和《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从为国家战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角度认识,进一步落实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杜玉波,2018)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重要供给地,在人才培养中要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落脚在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所谓应用型本科,“应用型”不仅是继承性应用,而且是创造性应用,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徐理勤,2007)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做好深化产教融合的工作。(夏建国,2017)
二、应用型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瓶颈
(一)资源基础瓶颈。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跨越式发展过程,从精英教育阶段快速进入了大众化、现如今达到普及化,2019年毛入学率达到51.6%。中国高等教育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社会需要的逻辑和高校内部发展的逻辑相互促进,应用型人才和应用型高等教育迅速成为我国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最迅速的重要力量和组成部分。(陈小虎,2018),1999年以来新建的本科高校有724所,每年还在持续增加,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数量和本科在校生规模都已经超过原有本科高校的数量与规模。
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过于追求规模数量发展,忽视高校的内涵式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多数从专科层次升格为本科层次,办学历史不长,底子薄、条件差,基础弱,一方面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生存依赖于地方政府统一的政策与资源调配,缺乏办学自主权,导致学科专业、内外部管理等与老本科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随着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交汇,对应用型高校人才需求激增,应用型高校不能主动应对产业发展,学科专业布局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科技创新水平偏低。
(二)产教脱节瓶颈。
當前,中国高等教育在实践中逐步探索,从单一的结构向多元化办学结构转变,高校分类管理迫在眉睫。国家和地方纷纷出台了鼓励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文件,但是专门引导应用型高校如何发展的政策尚未出台。不少应用型高校发展还是走老本科高校发展的路径,不容忽视的是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造成了应用型高校发展同质化现象,没有形成人才培养鲜明的特色。应用型高校有地方性,本质上与地方政府和区域产业发展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科技创新主动服务地方,人才培养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形成专业动态的调整机制,才能改变产教脱节的现状。
三、金陵科技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金陵科技学院坚持“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面向全体、分类施教、强化实践融为一体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推进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管理体系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把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纳入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校院两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机制。成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任常务组长,分管科技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合作与发展规划处、教务处、招就处、团委、学生工作处、科技处、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人力资源处、财务处等有关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总体统筹协调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坚持学校主导、学院主动,两个层面通力协作,构建学校与二级学院“双促”的制度体系。
2.健全学生科技创新相关制度。制定了金陵科技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学分转换制度;制定了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工作量计算制度;将二级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列入学校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确保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二)以生为本,回归教育,将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科技创新教育目标要求,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实现基础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专业创新类课程、科技创新实践的有机衔接,形成依次递进、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1.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各专业的必修和选修环节,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公共基础课中设置不少于2学分的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并开设创新创业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增设创新创业理论、创业实践、创业管理、创业法律等创新创业类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2.根据南京区域产业需求,结合我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学科前沿、创新性思维及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程,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具备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类课程。科技创新教育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践等各教学环节,促进专业教育与科技创新教育有机融合。
3.通过机制创新和载体搭建,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
(1)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二课堂学分中,设置创新实践学分2学分。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及科技竞赛、发表论文、课题研究、申请专利和自主创业等创新创业活动折算为创新学分,引导学生参加创新项目、学科竞赛,加入教师科研团队、创业实践等创新实践活动。
(2)加大对学科竞赛的支持力度,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为龙头,组织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十三五”期间,大学生学科竞赛立项数、经费资助与获奖数逐年增长,共立项860余个学科竞赛项目,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6163人次,资助经费364.6万元,奖励金额393.5万元;资助校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46.47万元,获批校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541项(含校企合作基金项目17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100项。学生在多项重量级赛事中获奖,如“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1项,省级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5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省级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省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
(三)以生为本,特色育人,知识产权工作效果效能日趋彰显。
金陵科技学院坚持“以生为本”,把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厚植创新土壤,搭建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基于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活动,知识产权工作效果效能日趋彰显。
1.学校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亮化育人品牌,以知识产权成果为靶向,精准发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近三年来全校学生受理专利数973项,获得专利授权459项,其中,发明专利占的比重快速增加,学生专利工作连续多年在江苏省高校排名中名列前茅。
学校坚持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科技成果有力支持南京产业发展,加速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出台《金陵科技学院专利管理办法(暂行)》《金陵科技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文件,极大地调动广大师生开展知识产权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16年以来实现了21个学生专利落地转化。学生张晓晨在授让了学校“南京青奥会云打印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的6项发明专利成果后,进一步开发出基于云商模式的云打印集成运营系统平台“亲打印”,服务范围已覆盖南京13所高校,相关成果《南京青奥会云打印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推广》获得了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金陵科技学院抓住产业需求,立足产业、行业发展新趋势,逐步完善“创意—创新—创业”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2015年3月学校自主投资建设的大学生众创空间——“金科创客汇”投入运营,2016年2月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成为南京市首家获国家级认定的高校大学众创空间,同时成为全省前二批获国家级众创空间认定的三所高校之一。“金科创客汇”配套了用于咨询服务、创业指导、培训授课、举办沙龙、路演用的咨询室、教室、会堂、会议室等附属设施,通过为大学生创客(团队)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并提供创业咨询指导,创业培训、讲坛、沙龙,财务、法律咨询服务,投融资与企业注册等一条龙服务,努力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平台,帮助入驻创客(团队)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客(团队)的成活率和成长性,现在共有65个在园孵化项目,经过培育与孵化,其中44家已经进行了工商注册,成立了大学生自己的创业公司。成功孵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江苏省民营科技型企业1家。其中2017届学生屈尊阳创办的南京安耐吉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两年时间拥有了两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2018年获科技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发展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17届学生陆文韬作为南京净空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企业获得6项软件著作权,2018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总之,应用型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坚持“地方性”,突出“应用型”,立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创新工作模式,引导广大学生切实肩负时代责任,投身区域经济发展建設,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9.
[2]教育部,编.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7.
[3]杜玉波.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走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8(12).
[4]徐理勤.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0-60.
[5]夏建国.新工科建设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
[6]陈小虎.应用型本科的基本问题、内涵与定义[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