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情感路径探究

2020-03-03 07:14邵茜杨敏李芳
文教资料 2020年32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三全育人新时代

邵茜 杨敏 李芳

摘   要: 本文从“三全育人”视角出发,论述以情感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情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体系,依托情感路径推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为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提供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 三全育人   新时代   爱国主义教育

2019年9月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尤其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强,加之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和促进社会持续向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三全育人”的科学内涵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理念,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首先,全员育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人人育人。其次,全过程育人。将立德树人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教育各环节,实现时时育人。最后,全方位育人。将育人融入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课堂、网络和校外资源相结合,实现处处育人。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表现的新特征

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快、影响广、黏度强,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不再局限于诗词歌赋,而是通过各大社交媒体主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以B站为例,“B站”是一家视频网站,最大特色是实时评论功能——“弹幕”,成为青年人爱国情感表达的输出地。发送弹幕,是一种直接即兴的情感表达方式,B站播放的展示中国制造的纪录片《大国重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亮剑》等中,常能见到饱含浓厚爱国热情的弹幕。《那年那兔那些事》是一部讲述中国历史上若干个海内外历史事件的国产爱国主义题材动漫,在B站上累计播放5030.5万次,弹幕118.4万。

在表达爱国情感的同时,大学生往往根据自身喜好和情感需求有选择性地接受与消化信息,网络上复杂多样的“有图有真相”的信息,加上不实信息,让客观事实难以在短时间内呈现,给揭示真相增加了不确定性,这时候非理性情感或个人理念更容易俘获人心,甚至会在情感需求或偏激心理的影响下相信“伪真相”[1](12)。以宣说教、灌注为主要方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凝聚共识的效果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我们通过情感途径,优化知识体系,创新宣传话语,互促表意等方式,满足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需求。

二、情感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一)情感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动力作用

情感的动力作用是指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2]。美国心理学家汤姆金斯认为,情感具有放大内驱力的作用。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适当适度的情感可以激发受教育者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兴趣,影响受教育者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选择,推动受教育者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行判断和评价,促使受教育者将爱国主义教育要求与自身价值观重组,价值观的发展需要积极正向的情感。

(二)情感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调节作用

情感的调节作用主要是指情感具有能够调节教育者言行和教育内容可接受性的效能。一方面调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相互作用与影响。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情感的力量,能使学生获得成就的情感体验,消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隔阂,激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提高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信赖感和亲近感。另一方面,调节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育内容要与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个人成长经历和能完成的实际可能性相一致。

(三)情感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作用

情感的引导作用是指情感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于教育要求的认知活动具有组织效能。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爱国主义思想是通过教育者传达给受教育者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引导教育者正确领会爱国主义的本质和要求,促使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群体現状解读爱国主义要求,引导教育者亲自实践爱国主义要求,形成实践、反思和调整循环的过程,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积极情感能够以破冰者的角色引导受教育者理性分辨各种社会思潮与观点,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保持强烈的求知欲,重新思考判断并做出正确选择。

(四)情感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作用

情感的感染作用是指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潜移默化影响的效能。情感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表现为间接的、隐性的,往往会通过教育环境、教育氛围和教育者的言行举止等方面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创造生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愉快和谐的人际环境,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并进行自我教育。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体系构建

我们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构建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情感体系,包括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范围和层次。人本主义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其中,生理需求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首要强大动力;安全需求是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寻求保障的需要;情感和归属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尊重需求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及尊重别人;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等级的需求,是一种创造性的需求,是个人潜能最大限度发挥并有所作为的需求[3](111-112)。

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满足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可,会产生人的一些基础性社会情感,例如认同感,它是人的情感需求生长最重要的起始性因素。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认同感包括自我的情感认同、群体的情感认同和对党、政府和国家的认同。认同感是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在满足学生主体需要的情感体验后,进一步引发责任感。责任感包括对自我、他人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再进一步发展为更高层次的崇敬感,把共产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包括现实的人生追求和崇高的道德境界。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要求和内容实际上指向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方面,反映个人同集体的认识、情感和价值三层关系。我们结合实际,立足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思考,基于对他人的情感、对社会的情感及对自我的情感三个方面构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强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

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路径实施策略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核心,促进大学生转变原有的认知方式,形成积极情感,不断强化个人和祖国之间的情感联系。

(一)挖掘历史和现实的情感对接点,全方位提升国家认同。

首先,挖掘和展现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传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进而上升为强烈的文化自信心、荣誉感和自豪感,并外化为传承弘扬历史文化传统的自觉行动。其次,挖掘地域历史和现状,阐发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梳理地域文物古迹、特色村落、工农业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弘扬当地革命精神,带领学生走进历史博物馆、革命展览馆、革命根据地遗址等,让学生亲自调查、收集和整理地域资源,观察、认识和思考地域文化,将地方优秀人物榜样的道德信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为学生“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引导学生树立“爱我家乡”“爱我同胞”“保卫祖国”的情感认识和推进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增强学生自觉捍卫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强化学生把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同国家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使命感和忠诚感[4](1)。最后,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教育,用党的领导中流砥柱的实例、以人为本的精准施策的事实和全员高速运转联动的效能,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在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强化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理解把握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二)选择触动情感的榜样人物,多角度加强主流价值观引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特有的示范作用使主流价值观普遍化。榜样能够激发人内心的积极情感,使人产生追求更高价值观的动力。目前,学生普遍接受的是现实型的榜样,即看得见的身边的榜样,我们可以从朋辈教育的角度,选取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大学生年龄经历相似的毕业生、辅导员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等大学生乐意接受、愿意效仿的榜样,作为朋辈教育的主力人员。

可以结合学生专业,选取行业中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甘于奉献的骨干或时代英雄,讲述先进人物的事迹,最熟悉最平凡的往往就是最易引发和触动情感的。选取优秀毕业生,讲述他们的成长经历、专业学习和在校表现,对在校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启发学生要有报国的一身本领,不能空谈爱国情怀,教育学生学好专业知识,逐步成长为各自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初心与使命,知行合一。选取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优秀在校生,表彰这类学生品学兼优的优秀品质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学生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利用学生熟悉的人、事、景,催生大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发共鸣,增强他们对爱国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三)采用情感融入的教育方式,全过程培育爱国情感。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在常态化上和长效化上下功夫,不是单纯的强制性理论灌输,而是将情感融入日常的各类教育活动中,要求活动形式与内容相一致,形式不能脱离内容,内容则通过活动强化引导阐释。教育者借助语言、图像、影像资料等将抽象的爱国主义思想观念具体化,从而将浅表性的情感体验内化为深层次的价值认同,培育爱国情感。

首先,突出仪式礼仪的教育作用。较为突出的是校庆、入党宣誓、开学典礼等仪式活动,尤其是升国旗、唱国歌,能使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加深对组织的认同,强化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5](119)。其次,发挥传统和现代节日的涵育功能。在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等和孔子文化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特色节会之际,开展充满家国情怀、具有地域特点、彰显时代特色的庆祝活动和民俗文化活动,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最后,挖掘重大活动蕴含的教育资源。依托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纪念日,组织开展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系列的庆祝或纪念主题活动,促使学生铭记历史事实,缅怀英烈功绩,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内在需要和主体性的前提下,用学生熟悉或关注的事和人,给学生留有开放空间。部分学生为了较为完美的成果,会深入查找相应的资料,通过观看和阅读具体事例感受国家的强大。实际上这就是一个自我情感教育的过程。学生将成果、回答看法发布到主流媒体平台上,通过点赞、评论、反驳等机制,加之平台大数据分析和教育者引导,学生可以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加深自己的思考,纠正自己的行为,自愿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四)营造激发情感的全员育人环境,注入爱国强心剂。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注重融情于景,教育者創设具体的、微观的情境,采取关怀个体,注重个体情感体验的方式,平等对话,促使受教育者在与教育内容“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感知、体悟和释放爱国情感[6](95)。

必须营造爱国主义充盈的网络空间。利用学校、职能部门、系部及班级的网站、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构建一个对学生多重覆盖、完整的新媒体矩阵,引入主流媒体短视频、纪录片、微电影、广播微剧,生动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撰写学习感悟文章,描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整理自己对事件和人物,对他人和自己的认知,理清事件和自我之间的关系,不断深化自己对于生命生活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更加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完成自我成长与发展。

营造家国情怀的校园环境。一方面,挖掘校史、校风、校训等校园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传承学校精神文脉,做好爱校荣校教育。另一方面,运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和调节内外各种资源,将学校内的对象分成若干网络状的单元,构建“系部—年级—班级—宿舍”的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和“系部主任、辅导员、班长、宿舍长”的四级网格化责任体系,网格负责人及时与负责的同学进行思想交流,做好上传下达和学生生活服务,营造家的氛围。

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情感环境。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需求,知道他们的困难及困惑,从心理疏导、经济资助、学业引导、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真心服务学生、真情关爱学生、真心打动学生,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可和提高学生的情感归属,让学生感受国家这个大集体的温暖,注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强心剂。

参考文献:

[1]赵丽涛.“后真相”时代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9(5).

[2]孙畅.情感思想政治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8.

[3]褚敏,张瑞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视角[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5):.

[4]王新影.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要求[J].内蒙古教育,2019(2).

[5]张智,马琳.仪式礼仪: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J].思想教育研究,2019(4).

[6]蒋雪莲.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情”与“理”[J].思想教育研究,2020(5).

本文为2020年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重大疫情下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网格化管理模式实践研究》(2020YZG025)研究成果之一。

通讯作者:李   芳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三全育人新时代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