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莲
问题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教师要在探究内容和设问层次上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确保课堂中在教师的组织启发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深入探讨,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以下结合《数学归纳法》的这一节课的内容及设计进行分析,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问题 2:你怎么得到an表达式的?这个表达式正确吗?
学生:从特殊概括出一般的推理,即归纳推理.因此前4项是正确的,后面的某一项都要逐个验证,并不能肯定对所有的正整数n都成立.
问题3:在这个问题中,如果严格证明需要验证无限次,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设计意图:由问题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猜想的过程,学生由归纳推理猜想出结论,但是结论未必正确,学生遇到了困难:不可能一一进行验证.为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在思考怎么用有限次的步骤来证明这个难点,这样就形成了主动寻求知识的动力.
二、感受生活,探索解决方法
以多米诺骨牌实验为例,教师先播放自制的“多米诺骨牌”实验一:视频中在一只手推倒第一块后所有的多米诺骨牌能全部倒下.
问题4:如果桌上现有n块直立的骨牌,试探究:怎样才能让所有的骨牌倒下?
学生:要保证前一块倒下时,一定导致后一块倒下,也就是说骨牌的高度要小于两块骨牌的间距.
教师展示动画实验二:在该实验中,第2块骨牌和第3块骨牌的间距拉大,其他間距不变.教师用手推倒第1 块骨牌,结果只倒下第1和第2块骨牌,实验失败.
实验三:在该实验中,第3块骨牌和第4块骨牌的间距拉大,其他间距不变.教师用手推倒第1 块骨牌,结果只倒下第1、2、3块骨牌,实验失败.
问题5:对比实验二、三和实验一,讨论实验失败的原因,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上述结论?
学生:假设第k块倒下,则第k+1块也倒下.
教师展示动画实验四:在该实验中,骨牌的间距和实验1相同,教师用手推第1块骨牌,没有推倒,实验失败.
问题6:对比实验四和实验一,思考实验中“手”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实验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第1块骨牌必须倒下.
师:通过这4个实验学生得到了骨牌要全部倒下的条件有两个:(1)第1块骨牌必须倒下; (2)若第k块倒下,则第k+1块也倒下.
问题7:你认为这两个条件的作用是什么?
师生共同讨论,可以得到:条件(1)是起步作用,条件(2)是递推作用,它总是能把某一块倒下的结果传递到下一块骨牌.这样无论有多少块骨牌,只要保证(1)(2)都成立,那么所有的骨牌一定可以全部倒下.
设计意图:数学归纳法这个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需要组织形象、生动的素材,引导学生从素材中感悟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最终产生迁移效果,抽象出数学归纳法原理,这个实验便是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通过课堂观察,对于条件(2)学生比较容易得到,只是比较难想到用数学语言描述,因此教师做了实验二和实验三启发学生,并通过设问,让学生理解其实条件(2)给出的就是一个递推关系.对于条件(1)通过教师提问“手”的作用,学生可以得到,如果没有推倒第一块骨牌,后面的骨牌不会倒下.
三、类比迁移,感悟概念形成
教师:多米诺骨牌实验使我们感受到了可以只要保证了条件(1)(2),就能使所有的骨牌都倒下,这使同学们兴奋不已.但这并不能用来证明数学问题,需要抽象概括出其中所蕴含的原理,才能迁移到数学问题的解决上.
问题8:那个数列通项公式的证明问题和多米诺骨牌实验有相似之处吗?你能通过类比解决这个数列问题吗?
师生探索:都存在一种递推特征,并得出下表.
设计意图:问题10的设计主要针对左边的表达式开始是哪一项、结束是哪一项、共有多少项这三个难点而设计.问题11的设计主要是突破两点,一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第一步该证明什么,二是引导学生分析从n=k到n=k+1时,左边增加哪些项.这些问题是学生的常见错误,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步解决,最终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设计问题时,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的理解.
五、回顾小结,升华数学思维
教师设置4个问题:
(1)数学归纳法能够解决哪一类问题?
(2)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步骤是什么?
(3)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关键在哪里?
(4)数学归纳法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提炼,再次感受数学归纳法的核心思想是递推思想,运用有限的手段,来解决无限的问题.并且证明过程中两个步骤和一个结论,缺一不可,关键是在第二步,即归纳假设要用到.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对数学归纳法的理解再升华.
总之,教师不能以“一个定义+几项注意”来进行概念课的教学,必须在舍得在概念课上花时间,要精心设计好每个问题,并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过程,只有这样,概念课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才会在学生的积极参考和合作探索下显得生动高效.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