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晓英
(贵州省铜仁市第十一小学 贵州 铜仁 554300)
朗读的训练是一个学生整体联动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是记性最好的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教师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还能熟悉语言的表达方式。学生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可以强化他们大脑对字音和字形的一些记忆,通过不断反复的朗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朗读教学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需积极地为学生提供有情感的朗读示范,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学会掌握一些朗读技巧。尤其是小学生的情感经历不够丰富,有时候在朗读课文的时候缺乏个人情感。针对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更要注重开展有情感的朗读示范。
比如在《我多想去看看》这一课的朗读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升旗仪式的画面,并且在国歌声中朗读:“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在国歌的辅助下,教师可采用抑扬顿挫和声情并茂的朗读方式,让学生的脑海里随着教师的朗读而在脑海里浮现京城、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等画面。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情感激昂地朗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这样可以很好地感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个人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绘声绘色地朗读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抓住文章中的语气变化和情感轻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让学生在个人朗读的过程中深刻地感悟这篇文章蕴含的情感。
教师在对课文内容进行教学时,应针对课文中涉及到的经典语句进行赏析,提高学生对经典语句的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渗透朗读技巧,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够细品文章内容,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感情较为强烈段落和语句时,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对该段落进行赏析后,加强学生对此类型句子的朗读训练。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鸟的天堂》课文最后一段结尾中有一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学生在朗读这句话时,教师通过分析作者的抒情特色,引导学生在朗读时采用无限赞美、感叹的语气进行朗读训练。因此,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文字重点语句进行赏析,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能力。
要想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实现朗读能力的有效教学,教师要先保证自身的教学水平过硬,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课前备课,将教学方案精确到每一个汉字,保证学生听到的汉字都是正确的发音。教师发音准确再去对学生的发音进行纠错,在整个教学课堂上实现普通话教学,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姓氏歌》这一课时,要对学生进行逐字逐句的教学,教师读“李”字,学生跟着读“李”字;教师读“张”字,学生跟着读“张”字,以此类推。在读完生字之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逐句的教学,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完全跟得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学生在小学阶段是模仿能力最强的阶段,而且没有形成系统的区别对错的能力,如果教师的不标准发音对学生造成了影响,可能对学生进行纠正就要花费好长的时间,可以说这样的教学就是得不偿失。总之,教师在教学阶段要先保证自己的发音是正确的,其次再去纠正学生学习时的错误读音,保证朗读教学的质量。
在朗读教学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学生足够多的朗读机会。在课程安排上,学生的朗读训练,也是一门必修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丰富学生的朗读内容,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朗读形式,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情感,锻炼学生的朗读层次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朗读古诗时候的情感需要多一点诗书的气息,因此在朗读时需要有抑扬顿挫的感觉,会有一种节奏美;在朗读故事时,尤其是情节人物多变的时候,需要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的节奏感,体味和了解人物的心情和角色所处的位置,从而朗读起来才会有一种角色扮演的感觉,角色代人感也会更强烈,朗读起来也更加的生动,趣味感也更强烈;再比如朗读现代的诗歌时,现代诗歌多以讴歌的形式,因此,在朗读的时候需要朗读者读出赞美、歌颂的情感。所以,在朗读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们参加多种形式的朗读,体验不同的朗读情感,从而学习在不同的朗读题材中掌握不同的朗读技巧。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要把握小学阶段学生朗读的特点,在遵循学生朗读规律的同时采取有效对策解决小学语文课堂实际教学中存在的朗读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朗读中实现心到、眼到、口到,在有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