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艳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在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提高专业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竞争力。因此,应立足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探索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进而为社会、企业、行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素质人才,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许多高等院校的教师、管理者,通常会认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专业,能够在市场经济中为高等院校获取利润。很明显,这种对专业的错误认知,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对实践教学过程并未予以高度重视,同时体现出对实践教学认知不足的问题。这些原因均是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较差、专业发展止步不前的根本原因。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若高等院校、专业教师不能够对其有系统化的认知和了解,那么定会将实践教学带入发展的现实困境。
1.师资力量不足。工商管理类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双师型教师的引导,然而,当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均不具备较多的双师型教师。基于此,通常师资队伍方面,学校会采取兼职和专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在进行师资引进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背景,许多教师甚至没有任何社会实践经验,工商管理类实践锻炼经验更是少之又少。这就导致在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专职教师通常是重理论、轻实践,部分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的能力。在聘请兼职教师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等院校很难找到符合实践教学需求的教师,与专职教师的聘用理念基本一致,专职和兼职教师均不具备实践教学能力是影响实践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
2.实训基地资源不足。工商管理类专业始终无法脱离企业,需要企业为其提供实践教学平台,企业方面长期积累的管理经验、实训经验等,均是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资源。企业的这些经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书本中的案例所无法比拟的。但当前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很难获得企业的资源,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但企业方面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较低,大部分均是挂牌的形式,高等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同时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和实训室是学生获得真实职业体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快速提升的重要途径,实训基地资源不足会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水平,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资源不足,是专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3.专业投入不足。正是因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师资力量匮乏、实训基地资源不足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投入,实践教学难以引入高水平、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因此,高等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过程中,缺少强有力的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校企合作有名无实,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工商管理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通常涵盖案例教学、基地实训、实验室实训等课程,但由于师资、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诸多影响因素,当前的实践教学仍存问题。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认可度较高的教学方式,但在课堂中,却并未充分重视课堂互动环节。教师通常是自顾自地讲解和分析案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部分教师的案例并未精心挑选,案例的年限较为久远,缺乏新颖性和代表性,部分教师则注重在一节课堂中讲解多个案例,仅仅是讲解案例,并未带领学生展开深入的案例分析,导致学生学习过后收获极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教师通常选择忽视或应付了事。在专业实践的最后,通常是将专业知识衔接岗位工作,高等院校实训基地匮乏,加之就业方面的压力,实践教学通常是草草了事。实践教学模式陈旧还体现在没有大力推进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进行考核过程中仍然采用一卷定成绩的传统方式,该考核评价方式教师很难充分了解实践教学情况,长此以往,则进一步助长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阻碍了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
工商管理类专业与工科专业有较大的差异性,对于硬件没有过高的要求,但需要在软件方面有较多的投入。当前大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均对软件投入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这也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发展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硬件”投入是在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室建设等,“软件”投入则应用于师资队伍建设、政策扶持等。由于实训基地、实训室建设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高等院校应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建立专项资金用于软件硬件投资,保障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进而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升。
师资力量是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高等院校应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征,制定师资聘用标准,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应有足够的从业经历和相关经验。教师的选取可从企业中选取专业人员,这部分人员的实践经验丰富,避免聘请刚刚从高校毕业的工商管理应届生,同时在博士生、硕士生的选用上也应深入思考,这类人才虽综合能力素养较强,但未必充分契合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应注重现有师资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学术交流、学历深造、职称等方面,应将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分层次到企业参与实践锻炼,在企业中充分了解工商管理类岗位的工作流程、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而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针对兼职师资队伍的培养同样应予以重视,建立兼职师资队伍的整体规划,进而使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走出校门、面向社会。兼职教师的主要聘用渠道可从企业方面,选取企业中工商管理类相关岗位专业人才,保证兼职教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适应实践教学需求。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推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例如市场调研这门课程,在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中均有重复的内容出现,将重复的内容不断精简化,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同时高等院校应贯彻落实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思想,不断改革当前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较少的问题,增加课时的比重,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实践操作。为学生讲解再多的理论知识、教学案例,均无法达到实践锻炼的效果,因此,应将理论与实践课程时间的安排进行更新,3:7的比例是较为合理的课时安排,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历练。
2.革新思路挖掘资源。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难以为高等院校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源,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应转变思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可通过多种形式,包括书报摊、书报亭、超市等,也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加实践教学的机会。例如,开办校园商品展销会,学生能够在该场所中得到充分的历练,学生能够实际参与展销会的策划、管理、举办等多种工作,但前提是需要得到高等院校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支持。高等院校的扶持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可将校内所有场所均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习场地,也可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用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新思路,则是注重校企双方的联合,可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专业教学。例如,工商管理类专业可与连锁公司开展联合办学,使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通过定期轮流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营销手段,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3.加强实践团队建设。在进行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可采取团体互动的方式,例如营销活动,进一步推进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成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协作能力。通常来说,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团队活动是较为常见的教学方式,但如何将团队活动发挥最大化的应用价值和作用,是当前专业教师最为注重的问题。例如,团队活动可由学生、专业教师共同组成,通过建立团体章程、工作计划等强化团队实践效果。开展团队活动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活动内容可围绕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校园实践等,在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情况汇报、小组探讨展开营销问题设计和展示等。也可通过校园平台展开调研活动,这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校园中的实践活动,专业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观摩,实际参与实践,使学生充分掌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流程,提高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
工商管理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教学管理机制是重要的保障。因此,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注重实践教学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和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进而能够将目标、过程、信息反馈、监控和激励机制之间实现良好的互动。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建立和实施均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高等院校内部以及工商管理类专业各部门相互配合,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予以支持。第一,在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立过程中,应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同时引入工商管理类专家教授和学者,为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专业保障。第二,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不断健全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的相关规章制度和考核方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主要针对教学成果进行系统化的评价,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则是针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评价,给予实践教学内容、制定的计划和目标,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基于此建立完善的评价要素,推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第三,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应立足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当前专业的实际就业情况,不断改革和优化实践教学方案,同时运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引导实践流程的规范性,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进而推动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推进和改革,可通过加大软件硬件投资、强化双师教师培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革新思路挖掘资源、加强实践团队建设、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等对策,以全新的思路开展实践教学,彻底革新工商管理类专业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打造具有专业特色、高质量、高效率的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