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飞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漯河 462000)
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2004〕12号)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厅〔2006〕12号)两个文件,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被列为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而基于学生层次、教学基本条件等客观因素,我国大多高等职业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的音乐类专业没有开设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1],取而代之的是歌曲分析与写作课程。歌曲分析与写作课程对学生复调音乐、古典音乐曲式以及配器法的专业要求较低,主要讲授歌曲的分析方法及歌曲的写作技法,旨在培养学生对经典歌曲的分析能力与一般歌曲的写作技巧,并将自主分析歌曲、创作歌曲以及编排原创音乐节目为终极目标。[2]然而通过对同类院校实施歌曲分析与写作课程现状的调研,并结合笔者对歌曲分析与写作日常教学的经历,发现在课程实际实施过程中面临若干困境。
歌曲分析与写作课程一般在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第三、四学期,音乐表演专业的第四、五学期开设,结课后即面临顶岗实习工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分析经典音乐作品并根据职业需求写出原创音乐作品,以满足作为音乐演员、单位文艺干事或小学音乐教师的部分职业素养的要求。
现实中,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普遍对于个人主修方向的技巧小课(如“声乐小课”“钢琴小课”等)非常重视,学习积极性较高;对于基础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核心课程比较重视,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此类课程对个人整体音乐素养的影响。而对于歌曲分析与写作课程,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该课程理论性过强,所授知识晦涩难懂;抑或未能意识到该课程对于今后就业的重要性,误认为该课程“用处不大”,故在课程刚开始进行时(甚至在课程开始进行前)便产生了排斥心理。此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首要困境。[3]
关于课程教材,常有以下几个选择:一是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歌曲分析与写作》(方智诺编著);二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歌曲写作教程》(陈国权著);三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系列教材《歌曲写作基础》(朱敬修编著);四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歌曲分析与写作》(高佳佳、杜欣蔚编著)。[4]
以陈国权所著的《歌曲写作教程》为例,教材分为上下两篇,共十七章,分别涉及主题乐句、旋律发展、乐段结构、曲式结构等一般性的歌曲写作技巧,以及歌曲体裁等内容。但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所开设的歌曲分析与写作课程而言,该教材开篇即是建立在“已有歌词”的前提下,将拿到歌词后的每一步后续工作作为讲解主线。书中并未阐述歌词的写作方法,也未对“歌曲分析”进行系统论述。因此,虽然该教材对旋律写作的整体流程进行了完整、透彻、细致的阐释,但由于教材缺乏对歌词写作、歌曲分析知识的讲解,因此不应将其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歌曲分析与写作课程的唯一教材。如果在此基础上再附加其他有关歌词写作的教材及歌曲分析的教材,则两个学期的学时难以学完三册教材,实际学时将会远大于计划学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在购买教材方面的经济负担。
此外,相比音乐学院及本科院校的音乐类专业,高职高专音乐类专业的学生音乐素养稍弱,尤其非声乐主修方向的学生,普遍对传统的声乐作品接触甚少。笔者在历年教学过程中均曾对学生日常听歌类型的个人偏好做过调查,结果显示,非声乐主修方向的学生当中,愿意主动聆听、欣赏传统声乐作品的,不足一成;无论主修方向是什么,喜欢听流行歌曲的学生比例都超过九成。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在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中作为必修课开设,而在高职高专中,则以歌曲分析与写作课程取而代之,课程结课后的理想效果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地分析经典音乐作品,并根据职业需求创作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歌曲,创作班歌、校歌等宣传歌曲,能胜任小学音乐教师工作;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地分析音乐作品,并根据职业需求创作商业歌曲或成为独立唱作人。
笔者于2016年9月担任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音乐舞蹈系2014级音乐表演、音乐教育专业的歌曲分析与写作课程教学工作,查阅了本校往届及其他同类院校针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发现大多注重对教材内容进行考核,对创作能力、写作能力的考核较少。例如,学生综合成绩构成为“40%平时成绩+60%末考成绩”,平时成绩主要以学生平时上课表现及考勤情况而定,而末考成绩来源于期末笔试,试卷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和写作题。前四类题型主要考教材概念,例如“(填空题)从乐音接续进行的形态来看,旋律线可分为……等类型”“(判断题)在歌曲主题的发展手法中,‘模进’是指将主题原封不动地反复一次或多次(对/错)”“(名词解释)单二部曲式”等,分值共占整张试卷的约60%。仅最后一类写作题要求进行指定范围的旋律片段创作,分值占试卷40%左右,加之末考成绩占综合成绩的60%,故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实际考核仅占综合成绩的24%。
“歌曲分析”不同于传统的“曲式分析”,在分析歌曲时,需要对旋律、调式调性、典型节奏型(若有)、配器(含电子音色)、乐句及段落、歌词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由于歌曲分析的丰富性和特殊性,分析过程需要通过实际聆听来完成,这在笔试中实现起来有较大难度。此外,“教材概念的背诵”与“提高学生歌曲分析、歌曲写作技能”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如此考核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会大大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排斥心理,使学生将“背教材”作为课程学习的主要目标,歌曲分析、歌曲写作的能力受限,不符合职业教育理念,最终无法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任课老师在课程伊始即需帮助学生树立起对本课程的客观认识,避免学生“望而生畏”。在实际教学中,将课程第一课安排为绪论环节:首先采用问题探究式的发现教学法[5],通过三组名词的对比——“‘歌曲’与‘音乐’的区别”“‘分析’与‘解释’的区别”“‘写作’与‘创作’的区别”,引导学生树立对于“歌曲分析与写作”这一课程名称的正确认识;而后,采用讲授法,直接告诉学生本课程“要学什么”(课程大纲)以及“为什么学”(课程之重要性及必要性);最后选播历届学生的部分原创歌曲,以消除学生对于“原创歌曲”的距离感以及对“歌曲写作”的恐惧感。绪论全程渗透职教理念,着重使学生意识到本课程对于其今后从业乃至人生之深邃影响,从而使其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方面,依教育部教材局(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及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教材编写的相关规定[6],组织本校及同等院校专家、学者编写一部具有职教特色的歌曲分析与写作课程教材;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用与时俱进的、深受现当代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作为分析或仿写的实例,再次深化该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实用性,并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驱动学生主动钻研。
考核方案应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尤其对于高职高专而言,更应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坚持“强化职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弱化纯理论知识考核”的原则来进行综合评定。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累积,笔者发现“40%平时成绩+40%期末作品+20%作品分析与写作体会”的考核方案更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歌曲分析与写作技能。其中,“平时成绩”弱化对学生出勤率及上课回答问题等外在因素的考察,成绩主要取决于指定流派曲目(或乐段)写作并与小组成员以乐队形式奏唱的整体效果,并且任课老师不参与打分,由任课老师设计电子评分系统,全体同学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打分,取平均分;“期末作品”采取“以演代考”的形式,严格来说,该形式兼具考试与考查的优点——要求分小组共同完成自选题材的歌曲创作,且小组全员以乐队形式参与奏唱,同时提交总谱,最终于学院礼堂或音乐厅由所有小组依次登台呈现一场原创音乐会,任课老师聘请业内资深唱作人及邀请教研室全体老师参与打分,参考全场观众通过电子打分系统给出的平均成绩;“作品分析与写作体会”部分需分析所作歌曲的旋律构成要素、发展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并简述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以纸质或电子稿提交,任课老师打分。
该考核方案中的期末以演代考,则是将考场搬上舞台,充分锻炼学生的“真本事”,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7]为使学生重视期末的原创音乐会,聘请了在学生当中拥有较高知名度以及在本地具有较高威望的唱作人和音乐家,如漯河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周晓东、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以下简称“CCTV-3”)《中国好歌曲》刘欢战队学员杨明毅、河南省流行音乐协会副会长张伟等,学生作品能够被“明星”及业界权威点评,在写作过程中必定会倾注更多的精力。[8]考核方案有20%来源于作品分析与写作体会,促使学生完成作品的自我反思,虽是以文字形式提交,但实际字数不限,少则100字即可,故不会引起学生排斥。
无论是对于歌曲的分析还是写作,均要求学习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拥有多种乐器的演奏能力及声乐演唱能力。考虑到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音乐表演等音乐类专业学生来源的复杂性(普招、单招、对口升学等),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以统一的学情来开展教学活动。除了与《视唱练耳》《基础乐理》《和声学》《中西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美学》等先导课程的任课老师做好沟通、加强学科间相互联系外,还要求任课老师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力求所有学生均能掌握《歌曲分析与写作》的课程内容。妥善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可显著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任课老师的工作负担。通过网络向学生分享CCTV-3《中国好歌曲》、优酷制作出品的《这!就是原创》等音乐类综艺节目,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分析与写作兴趣;引导学习能力较强或对歌曲写作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通过Coursera网站学习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等全球一流大学的在线课程,零距离接触现今国际前沿歌曲写作理论知识[9];鼓励学生将已成型的个人原创作品通过网络分享至豆瓣音乐、入驻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平台,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并激励学生继续创作、终生创作。[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