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研究

2020-03-03 23:01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理论课

贾 雯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6)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召开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强调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价值与意义,重点提出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心引导和培养当代大学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因此,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再度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的“形势与政策”课,在课程规范化建设方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规范化、创新性建设势在必行。

一、“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要求

高校五门(高职高专是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有机整体,但与其他几门课偏重于理论讲授不同,“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对动态的国内外时政要事进行系统解读。“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注重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国情、世情,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如果“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出现问题,不仅影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其他几门课程的教学将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导致学生对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产生负面情绪。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建设是从整体上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措施,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群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目前,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时期,不同的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纷至沓来,对大学生群体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回避的问题。大学生的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极易受到外来思潮的影响,如果缺少正面积极的引导,很有可能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基于以上情况,高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尤其是加强与时事政治关联度最高的“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价值所在。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018 年4 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从教学管理、规范开课、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师队伍、教学方式、学习考核和组织领导等方面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该文件的出台凸显了国家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重视,以及这门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但也反映出该课程规范化建设工作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了课程的整体建设和教学实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管理存在不到位现象

从现状看,“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由中宣部、教育部等多个部门共同管理的特殊课程,所受的重视程度逐年递增。中宣部、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切实保障“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但是,从高校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看,该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被简单地视为一门普通课程,并未得到包括宣传部门在内的各方面的有效支持,也未形成多方合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宣部、教育部文件的执行力度,影响了“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建设。

此外,很多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建设和发展的水平,以及所受到的重视程度相较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较大的差距。有些高校至今仍未把“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有些高校没有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将该课纳入正式课表;有些高校大多利用晚自习和周末集中安排该课程教学,合班人数远远超出教育部的规范要求。所有这些导致“形势与政策”课被边缘化,削弱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师资队伍构成不合理,教学质量不佳

有些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队伍规范化建设问题上不够重视,大多采取辅导员授课制,缺少专业教师的介入。然而,大多数辅导员缺少思想政治教育或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背景,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把握不准甚至出现偏差,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深度与广度也不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甚至产生了负面效应。有些高校虽然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安排兼课教师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但是对兼课教师的遴选缺少合理的规则,对教学没有作出规范的要求,也没有对兼课教师队伍进行科学管理,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视程度不够,存在教学松懈、方式落后等问题,致使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学习没有动力,影响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

(三)学分设置不规范,存在学时被压缩现象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纳入各高校教学计划,要求本、专科在校生课程学习无间断,并设置相应学分以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本科“形势与政策”课计2 学分,对应32—36 学时;专科计1 学分,对应12—16 学时。但从实际情况看,部分高校学分设置混乱,甚至违背教育部要求,没有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的学分,导致“形势与政策”课无法正常开设。

有些高校则未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压缩了教学学时,“形势与政策”课课时严重不足。很多高校只在新生入校第一学期或第一年安排“形势与政策”课,根本无法完成教育部规定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不能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形势,有悖于“形势与政策”课开设的初衷,而且容易导致教师教学随意性强、学生不重视课程学习等后果[3]。

(四)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学习积极性差

“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强,教学要点经常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因此较之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难度更大,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的要求更高。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学习要求的变化。但是,从高校教学实际看,“形势与政策”课依然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手段陈旧,课堂气氛沉闷,导致课堂教学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使用PPT、音视频材料,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导致学生对课程的认知产生偏差,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不需要认真对待,学习上敷衍了事。有的教师采用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虽然新颖,也有利于学生自学和拓展课外知识,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未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掌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普遍存在刷课、刷题和请同学代为上课的现象,教学效果不佳。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策略

“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暂性工程,也不是仅仅从某个方面入手就能实现课程建设目标的简单化工程。该课程的规范化建设要求非常复杂,牵涉部门众多,涉及内容丰富,高校必须制定详细周密的建设规划并在落实中注意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建设工作。

(一)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价值,加大管理与投入力度

“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及大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必须建立在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充分重视、充分投入的基础上。这就要求管理层应该在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课重要价值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建立适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施体系的科学管理机制。宣传部门应该与高校充分合作,严格按照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文件精神,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工作。

当然,高校作为直接责任者,应该肩负起课程规范化建设的重任,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的科学有序发展。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第一条和第二条对高校建设“形势与政策”课提出了具体要求,高校必须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体系,由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统一组织开课、统一管理任课教师,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教学管理工作。从教育部文件精神可以看出,高校领导层应从思想、组织、学科建设等多方面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建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高校必须充分保证“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开课,严格落实教学计划,保证本、专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开课的延续性,要确保本科每学期不低于8 学时2 学分;专科每学期不低于8 学时1 学分。高校应该充分保障“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资金投入,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拨款中分拨适当额度专门用于“形势与政策”课建设。高校只有不断加强管理和加大投入,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建设工作。

(二)高标准、严要求,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队伍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是教育工作的灵魂与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理论性和专业性极强的课程群,而“形势与政策”课与时事政策结合紧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中最特殊的一门课,因此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支稳定性、规范性强,专业知识背景扎实,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队伍,是“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稳定是课程规范建设的基础,高校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制下设置“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优先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保证教研室和教师队伍的双重稳定。鉴于“形势与政策”课专题范围较之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广泛,涉及领域更为复杂,高校也可以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聘请学校党政领导、地方社科名家承担教学任务。当然,这只能作为补充性手段,授课教师依然要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为主体。高校应该建立适合“形势与政策”课专任教师队伍规范化建设的管理机制,多方面给予教师支持与帮助,以长效机制帮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

此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难度大、任务重,授课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这需要高校投入一定的物力和财力,帮助“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提升专业素质。高校应该严格执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的文件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高校应该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打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在教师职称晋升、考核评优等方面要充分考虑该门课程的特殊性,对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量化考核要结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实际制定符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发展特点的具体方案,为保障教师队伍建设、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打下坚实的基础[4]。高校还应该根据“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的变化,有针对性地组织专任教师参加实践活动。高校可以派教师开展校际互访,交流教学资源,拓宽教学思路,打造优质教学平台;可以派教师外出参观考察,使他们深切感受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采集信息和数据为教学中的理论阐述积累素材。

(三)严格规范“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打造课程体系规范化建设的生命线。“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须严格规范教学内容,要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及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为依据,结合学校、学生实际进行适当调整。近几年,部分省份由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和知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筹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以此为平台加强课程体系尤其是教学内容的规范化建设,通过协调优势资源、整合教学力量、打造高质量平台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除了加强教学内容规范化建设外,“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还应该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既然教学要点每年都发生变化,“形势与政策”课是“小专题大容量”的特殊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使用既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利用MOOC、爱课程、智慧树、超星学习通和钉钉等网络平台,以及微信、QQ、微博等交流工具,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使他们形成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正确观念。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大学生带来生动直观的教学体验。

综上所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建设在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下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宣传和讲授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时事要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情况看,课程规范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最终完成“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目标。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理论课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