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扬(河北省辛集市林业技术推广站,052360)
近年来,夏黑葡萄的种植面积稳步提升,但生产上由于过于重视葡萄产量,或过度修剪,或管理不当,忽视了其受环境影响所造成的生理性病害,造成了一定的产量损失。因此,认识和防止葡萄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对提高夏黑葡萄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
日灼病主要发生在葡萄果穗肩部和果穗向阳面。果实受害后,向阳面形成水渍状烫伤的淡褐色斑,后形成褐色干疤,微凹陷,受害处易遭受其他病害(如炭疽病)的侵染。夏黑葡萄皮厚但粒大,日灼病发生较重。
夏剪时搞好疏花疏果,合理负载,果穗附近适当多留些叶片,及时转动果穗于遮阴处。在无果穗部位适当去掉一些叶片,适时摘心,减少幼叶数量,避免叶片过多,与果实争夺水分。尽早套袋,但要注意果袋的透气性,对透气不良的果袋可剪去袋下方一角,促进透气。在气候干旱、光照强烈的地区,应改篱架栽培为棚架栽培,增强遮阴性。在葡萄行间种草或进行秸秆覆盖,以减少阳光对地面的直接照射而引起地表温度的过度升高。加强肥水管理,连续阴雨天突然转晴后,受日光直射的干燥地块应及时灌水,尤其要注意对处于快速膨大期的果实加强管理,灌水要选择在地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进行,要小水勤灌,避免大水漫灌。深翻土壤,结合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氮、磷、钾肥要合理搭配使用,避免过多使用速效氮肥,特别要重视钾肥的施用。如已发生日灼病,应尽早将受害葡萄剔除,防止病菌侵染引起大面积减产。
气灼是由于“生理性水分失调”造成的生理性病害。一般情况下,连续阴雨或浇水,天气突然转晴出现的高温、闷热容易导致气灼病发生。架面郁闭或病虫危害重的葡萄园及发生过冻害的果园,或任何影响葡萄水分吸收、加大水分流失和蒸发的气候条件及田间操作等均易引起或加重气灼病的发生。气灼病一般发生在幼果期,尤其在幼果膨大中后期较重,硬核期后不再发病。高温多雨、树势徒长、叶果比例小发病重。发病部位与阳光直射无关。最初表现为失水、凹陷、浅褐色小斑点,后迅速扩大为大面积病斑。
日灼病和气灼病的区别:日灼病是由于太阳的紫外线、强光线造成的灼伤,颜色比较深,类似于“火烧”状,果穗暴露于叶片外,朝阳果面易灼伤;气灼病是水分生理病害,病斑颜色比较浅,类似于“开水烫”状,病果在架面及果穗中的分布及病斑在果粒上的分布均呈现随机性。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增强树势,适时灌水。一是实时观测气象,避免高温前灌水,雨后及时排水;二是对于要套袋的果园,尽量推迟套袋时间,在套袋之前充分灌溉1次,透气不良的果袋可剪去袋下方一角,促进透气;三是高温季节可采用果园行间生草,减少地面热量的吸收,降低地面的蒸发,降低果实周围微环境的温度;四是保证棚架面通风透光。
适量的氮素有利于葡萄开花、受精、坐果以及花芽分化,但氮素过多会引起枝叶徒长,营养生长过旺,不利于坐果,并延迟浆果成熟,使葡萄着色不良,品质下降,还容易导致花芽分化不良及病虫害的发生,因此合理施用氮肥是保证葡萄优质丰产的一项重要措施。葡萄缺氮时首先导致新梢上部分叶片变黄,新生叶片变薄、变小,老叶黄绿带橙色或变红紫色;新梢节间变短,花序纤细,花器发育不良,落花落果严重,生长结果早,氮素严重不足时,新梢下部的叶片变黄,甚至提早落叶。
一是叶片喷氮。叶片喷肥肥效挥发较快,能迅速弥补氮素的不足,常用肥料有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等。二是全园均衡施用氮肥。叶面喷施氮肥不能代替土壤施肥,在秋施基肥的基础上春季追施速效氮肥,有利于花芽继续分化和提高坐果率。花期至果实成熟前要控制施用氮肥,采收后及时追施氮肥,增强后期叶片的光合作用,有利于树体养分积累和花芽分化,生产上应予重视。
花蕾由于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不能受精或花蕾生长发育缺乏营养,造成营养失调,或花期干旱、阴雨、大风等都能造成受精不良而引起脱落。使用氮肥过多、花期浇水造成新梢徒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竞争水分,使花穗发育不良,也会造成落花落果。
一是新梢摘心,去副梢,掐穗尖。可在花前1周至初花期在花序上留4~6片叶摘心,并将花序以下副梢全部摘除,花序以上副梢留1片叶摘心,控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提高坐果率。二是花期控水,花前1周至谢花后1周内要控制水分,如天气干旱或施花前肥需要浇水,应在花前7~10天,避免造成新梢徒长而影响坐果。三是果园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花前3天至初花期喷0.33%硼砂,促进授粉受精,以提高坐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