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维度

2020-03-03 21:02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王 飞

(辽宁师范大学 纪委,辽宁 大连 116029)

全媒体时代,信息生产、传播方式不断变化,媒体格局发生巨大变革,全媒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四全”媒体,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正以一种全新的互动性、服务性和体验性等特征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全媒体发展所带来的传播技术变革新环境,依托“四全”媒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和师生主体作用,构建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矩阵,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一、依托全程媒体,助力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

所谓全程媒体,指的是一个事件从开始到结束,媒体都对其进行跟进,使得事件的每一步进展消息都能即时向公众发布(1)王绍忠,谢文博.“四全”媒体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N].吉林日报,2019-04-01(5).。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机制。“大思政”的教育理念需要以全程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播的主要技术载体,有效融合全程媒体的记录和传播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校园文化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信息化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科研、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生工作之中,助力高校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

(一)推进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

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首先要推进校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高校校园媒体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做好宣传教育、舆论引导工作的主要媒介。推进高校校园媒体融合,高校党委要明确校园媒体融合的目标和要求,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推进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新理清校园媒体融合思路,形成科学、长效的校园媒体传播管理机制。确立“互联网+”思维,推进校园内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促进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舆论引导,构建“大思政”模式下协同联动的舆论引导机制(2)操菊华,康存辉.媒体融合环境下发挥思政课舆论引导作用的路径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5):101-105.。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管建同步、管建并举,把阵地和人员都管起来。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要坚持一个标准、一体管理,借助全程媒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舆论环境,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要整合校园媒体平台和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第一,整合校园媒体平台。目前,高校各部门、各单位,甚至一些教师都有自己的媒体平台,如校园网、微博、公众号等,但由于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因此,高校要以党委宣传部为核心,将校园网、校报、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校级、院级及教师个人的媒体平台整合到一起,不仅可以发挥所有平台的教育导向作用,而且可以监督平台的有效运营,也便于学生获取信息,使学生的所有问题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一站式解决。

第二,整合全媒体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资源。组织计算机和多媒体专业教师,网络信息部门、宣传部等技术人员,组成全媒体技术人才资源库;整合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师、学生处、辅导员队伍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组成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资源库。汇聚以上两个人才资源库的资源,利用全程媒体记录、存储和传播优势,充分发挥其覆盖面广、针对性强、信息获取便利的特点,打破时空的限制,使学校、家庭、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在全程媒体平台中得到有效整合,共同打造全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心。

(二)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

依托全程媒体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主要是运用全程媒体的传播功能和技术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效转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趣味性和感染力。由于全程媒体传播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和交互性,发布者和受众之间的角色实际上是相互转换的,他们在同一个平台相互讨论、阐述观点、发表意见,受众更希望把有限的时间放在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上,对阅读的内容和质量都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内容为王”在全程媒体传播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3)贺军生.运用新媒体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传媒,2017(5):81-83.。

第一,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首要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对教育的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和凝练,形成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知识体系、内容形式和展示风格。同时深入挖掘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深耕校园文化,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依托全程媒体技术,转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容供给形式,增加主题视频和实践课堂产出量,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传递社会正能量,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勇担时代责任。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以理服人,内容上必须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青年学生,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思想困惑是什么,理论期待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学生的思想问题,要解决好思想问题,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从他们关切的问题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入手,对具有时代性和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划分、整合,采用专题教学等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要加强教育引导,在教育过程中,议题设置后,如果没有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没有明确的观点引导,就可能引起学生产生更大的困惑。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做深入的情感交流和互动,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去。

二、依托全息媒体,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全息媒体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当前的媒体信息已经突破传统的物理状态,所有信息的形成、传播、存储等均表现为数据流动;另一方面,全息媒体又表现为新技术的广泛应用,AR、VR、MR等具有较强表现力的新兴技术手段在媒介产品中应用广泛,从而加速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趋势(4)刘彤.“四全媒体”时代下的新型传媒人才培养[J].传媒,2019(11):81-8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要充分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以文本语言为主的单一教育模式受到了极大挑战,随着全息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因此,高校思政课既要因势而谋,又要因势而动,运用全息媒体技术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内容革新与学习方式变革,增强思政课话语体系的解释能力和转换能力,让思政课既有润物无声的效果,也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以信息技术为助手,创设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思政课。

(一)找准全息媒体技术体验性与传统思政课堂的契合点

全息媒体为传统的思政课堂提供强大的超时空、跨终端、互动性和体验性等技术支撑,突破了传统教育方式的时空限制。比如,利用AR、VR开展场景式教学,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5G技术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当中,其作为基础通信技术,将为全息媒体的发展提供更高的网速,使受制于网速限制的直播、AR、VR等媒体形式大放异彩。全息媒体技术带来的不是单向式的传达而是交互式的传播,通过立体化、多方位、多渠道的展示,内容更生动、形象更直观,在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有助于思政课教师把具有明显时代特征和深刻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观点借助一些鲜活元素表达出来,赋予思政课新意与活力、情感与温度,达到促进互动、建构共识、引起共鸣的“融入式”教学效果。如北京理工大学已经建成“重走长征路”“青年马克思演说”“人类命运共同体”3个虚拟仿真VR思政课堂。运用全息媒体把思政课变成舞台剧。国内首部以思政课为主题的大型原创励志音乐剧《追梦·青春》在人民大会堂公演,辽宁省各高校师生通过网络媒体观看了整个剧目的直播,深受感染。《追梦·青春》以大学思政课社会实践为情节线索,以展现青春理想为主题,通过四个故事展现工匠精神、延安精神、塞罕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完成了一场有感染力又有引导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创作与演出的有近千名师生,从创作、排练到演出通过网站、视频、微博等媒体进行传播和宣传,这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二)找准全息媒体技术与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契合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息媒体环境下,思政教师作为思政课的教育主体,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给思政课教学模式带来的影响与挑战,并以积极的心态学习和掌握全媒体技术,主动融入学生的网络世界,了解网络文化以及学生所处的网络环境、网络舆情的特征和潜在的网络风险等,从而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思政教师要提升掌握和运用全息媒体技术的能力。高校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抓好基层建设,组织思政教师开展全媒体和信息化专业培训,在政策上和硬件设备上给予大力支持。积极组织思政教师开展以“微课”“慕课”等形式为代表的网络思政课堂教学,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实现“线上”观看教学视频、扩充课堂知识,“线下”细致讲解与充分互动、研讨相结合。着力打造一批名师在线课程,拓展网络思政课教学渠道、影响力和覆盖面,推动学生从被灌输到主动学习的转变。通过移动通信和数字媒体形成以“弹幕”“点赞”等为代表的新型网络话语,实现全员同步互动,让思政课堂“活起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拉近师生距离,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内在逻辑的目的。

三、依托全员媒体,扎实推进全员育人

所谓全员媒体,是从传播范围角度来说的,指的是发挥全社会力量参与,同时积极发动内部全员参与。具体说来,在当前先进的媒介技术生态环境下,每个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媒体。尤其需要说明的是,用户在新闻选择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主动权,这就要求媒体既要利用众包的力量,积极动员更多的用户为媒体做贡献,同时又要积极发动内部员工实现全员参与传播(5)郭全中.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创新探析[J].中国出版,2019(4):9-13.。全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可以自主获取大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快捷分享和点评、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观点,表达个人的想法,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灌输和说理教育的弊端。这就意味着高校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通过网络、微博、微信、客户端、自媒体等媒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在全员媒体环境下,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扎实推进全员育人,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

(一)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作用

要打造一批具有全媒体素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全员媒体要求教育者首先要适应全媒体的环境变化,主动接触和学习,逐步掌握全媒体平台的运用技巧和传播特点。一方面要抓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师要结合专业课特点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融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强化自身在课上和课下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提升熟练运用全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抓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始终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他们时刻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最了解也最熟悉。其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学生的全媒体“圈子”往往带有隐匿性,存在的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辅导员要熟悉运用全媒体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主动融入学生的全媒体“圈子”中,准确把握学生在网络世界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动向,平等与学生开展对话,充分尊重学生,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同时也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

高校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与普通学生共同生活、学习,熟悉身边学生平时的思想状况和精神状态,同时,作为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也是对普通学生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因此,发挥全员媒体的育人作用,离不开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这一“关键少数”。

第一,加强对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政治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切实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和内在涵养,使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及各学院要定期组织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开展提升党性修养、增强服务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学习教育以及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充分发挥自身在年级、班级、社团、寝室、网络中的“朋辈优势”。

第二,加强对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在个人生活、学习中正确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的过程。媒介素养是大学生认识媒体、理解媒体、运用媒体能力的体现,也是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重要指标之一。加强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媒介素养教育应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将媒介素养教育和网络行为规范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增强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网络分辨能力,强化其政治意识和法律意识,使其能够正确对待网络舆情,不妄加评论,不煽风点火,真正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同样要受到法律约束。二是引导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关注主流媒体。主流媒体承担着重要的宣传任务,其覆盖面广、品牌性强、影响力大。要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为主体,加强对主流媒体内容的宣传和舆论引导,不断扩大主流媒体的受众范围。如通过关注“学习强国”、《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求是》杂志等代表党和国家喉舌的主流媒体,让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养成了解国内国际时事政治和党的方针政策的习惯,主动接受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熏陶,在网络中正确发声,传递社会正能量,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目的。

四、依托全效媒体,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矩阵

全效媒体的内涵如下:一是媒体实现“功能转型”,具有信息传播、社交服务、金融理财、娱乐休闲等功能,“媒体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得到巨大扩展;二是媒体的“传播效果”成为一个综合指数,既包含经济效益又包含社会效益,既注重用户服务又体现思想价值引领,媒体“传播效果”进入追求全面效果的新时代(6)刘彤.“四全媒体”时代下的新型传媒人才培养[J].传媒,2019(11):81-84.。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不断呈分众化发展趋势,用户画像越来越清晰,场景匹配越来越精准。受众的差异化需求也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全面掌控。全效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更趋精准化,受众群体更清晰,反馈更迅速,师生互动更频繁。同时利用大数据的系统分析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模式更加科学化、人性化。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阵地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贯强调阵地意识和平台建设,全效媒体不断发展为思政课教学平台建设带来了新的变革,网络和移动端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也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第一,建设思政课教学新平台和立体化传播矩阵。近年来,以全媒体发展为契机,各高校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平台建设,打造出一批内容鲜活、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平台和特色教学模式。依托全效媒体可以有效推进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信息共建共享,发挥全效媒体的技术优势和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建设一个具有综合性功能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平台。例如,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支持成立的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通过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教学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估平台和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平台,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服务。通过凝聚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顶尖学者,培养优秀的学生和优质的师资,发挥汇聚和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的集装箱和孵化器的功能。

第二,在网络端和移动端共同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矩阵。全效媒体使信息传播更加精准化,高校党建网站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作为高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高校党建动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媒介,要以主流媒体为导向,结合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与时俱进,发挥高校媒体的教育引领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积极建设移动端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移动媒体平台已经成为现代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要适应移动信息发展的新环境,主动占领移动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移动端媒体进行分众传播,做到精准施教。

(二)改革思政课教育评价体系

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功能及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对海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可以实现教育精准化,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传播形式的接受程度,利用全效媒体的数据分析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和客观评价,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提高思政育人的科学性。

第一,以全效媒体为手段,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评价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常态化、系统化的教育过程,坚持常态化评价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的重要一环。因此,需要构建合理的评价方案和评价模型,利用大数据、智慧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等建设以学生个体和思想状况为因变量、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为自变量的评价模型,挖掘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产生影响的、潜在的、尚未开发的相关因素指标,进一步优化现行的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探寻数据背后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效果(7)王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评价[N].光明日报,2017-01-30(3).。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模式。全效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不仅需要技术进行量化评价,还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进行情感评价;既要对教育政策、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环境、教育载体等进行研究,又要对主客体的行为特点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意见反馈体系,最大限度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全效媒体终端呈现出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进行教育教学实时记录与统计,通过大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对标找差,优化内容输送模式。同时,以人文关怀和人的因素作为评价的逻辑起点,关注和维护师生群体的切身利益、真实需求,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特征与个体感受,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情感评价,凸显“人情味”,真正发挥思政育人的提升效应和集聚效应。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