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霞 ,冉 荣
(1.广西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校,广西南宁,530031;2.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53003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对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日益重视,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面临极大的变革和挑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推进语文教学诊改,提高教学水平及质量,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进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成为摆在职业院校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课程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又能立德树人,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无论是在基础教育还是在职业教育中,语文学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前,语文素养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素养之一,信息时代对人的语言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1]然而,目前在很多职业院校中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依然存在,语文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为语文教师缺失、课时少、课程信息化程度较低、课程质量不高等。这种现状制约了职业院校语文课程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学诊断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改进刻不容缓。2018年11月,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并提出中国的职业教育将在5—10年内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注重提高质量转变。[2]由此可见,国家对职业教育日益重视。语文课程作为职业院校的公共基础性课程,课程质量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职业院校开展语文教学诊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2015年教学诊改工作启动以来,全国掀起教学诊改热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3]这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建设一系列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特色教学资源,深化和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等信息化教学应用,持续开展教学诊改,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以及建设教育强国添砖加瓦。
职业院校学生的语文素养较低,且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表现出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这些问题会导致学生的成绩不佳,进而影响他们学习自信心的建立,最终导致职业院校的人才质量得不到保障。基于此,职业院校语文教师需要掌握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职业院校部分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仍较为薄弱。当前,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部分教师较少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只是照本宣科地授课,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院校语文课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对职业院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职业院校语文教师应积极顺应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切实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自觉进行教学诊改,以诊断促改进,努力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
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都依据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专家委员会提出的“五纵五横一平台”“8字型质量诊断与改进螺旋”“两链打造”等理念,架构起本校的教学诊改运行机制及信息化系统。但由于职业院校的教学诊改工作目前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相关教学诊改的组织机构、各类标准、信息系统还不完善,常态化、个性化、周期性的教学诊改工作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还无法为职业院校语文教学诊改的顺利开展提供信息技术保障。
信息化时代下,教学诊改离不开数据的支撑,进行教学工作决策也离不开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及处理。即使是较为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也需要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设施以及信息系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此外,职业院校教师亦可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课程教学全过程进行诊改,从而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然而,由于职业院校信息化资源较为匮乏,无法提供相应的教学数据支撑,有些职业院校虽建立了适合本校的教学诊改信息化管理系统,但系统的信息采集仍存在“多为教学数据,缺乏生活数据和学工数据,多为数量数据,缺乏质量数据,多为结构化数据,缺乏非结构化数据”[4]的问题。另外,这些数据大多反映的是学科课程的共性化数据,或是精品课程的研究数据,针对语文这个基础性学科的信息化资源相对较少,职业院校语文课程个性化的研究数据也十分匮乏,相应的信息采集与管理、数据应用程度也较低。
为推动职业院校语文教学诊改工作的顺利开展,职业院校必须提高师生信息素养。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其中包括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3]可以预知的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将成为未来职业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教育信息化为职业院校的语文课堂提供了革命性的教育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赋予了语文课程教学崭新的思想与内容。因此,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成为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职业院校语文教学诊改顺利推行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要强化师生信息素养,职业院校首先要加强对语文教师信息化教育观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树立积极的信息化教育意识,确保他们具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能力,推动他们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教学质量。其次,职业院校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课程帮助学生习得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筛选和使用信息的能力。随着职业院校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师能够借助信息系统对课程进行诊改,实现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在线学习课程进行自主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此外,在线学习还能为语文教学诊改提供信息反馈,从而有效推动职业院校语文教学诊改的顺利开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是确保教学诊改顺利开展的前提。因此,职业院校应组建语文教学诊改组织机构,并形成常态化的信息反馈、预警、改进机制。一是成立语文教学诊改组织机构,即语文教学诊改领导小组,由语文教研组组长兼任组长,全面负责语文课程的教诊工作。二是设置语文教学诊改办公室,负责教学诊改具体事务。语文教师是职业院校语文教学诊改的责任主体,负责课程的具体诊改,并定期形成诊改报告。职业院校应根据工作职责层层划分主体责任,安排工作任务。只有权责分明,才能有效保证语文课程诊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职业院校应围绕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这一课程目标,建立本校的语文教学诊改标准、方案与指标,组织语文教师制订课程考核指标及教学计划。每个监测周期的语文课程教学结束后,语文教师必须根据相关考核指标对本阶段的教学进行诊断,发现问题并对照考核指标形成诊断报告,加以改进。
第三,职业院校应建立常态化、个性化、周期性的语文教学诊改信息反馈、预警与改进机制。职业院校应通过语文教学诊改信息子系统,实时收集及监测学生课程学习数据、教师教学数据,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和处理相关数据,及时发现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信息反馈。语文教师根据系统反馈优化与改进课程内容,调整课堂策略,提高课堂效率。具体操作流程如下:语文教学诊改领导小组制订教学诊改任务及目标,语文教学诊改办公室制订诊改实施方案及确立改进流程,全体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周期性、常态化地通过信息系统向办公室实时反馈教学情况及相关教学数据,在发现指标数据接近预警值时及时纠正与改进。
完备的信息化设施是打造高质量语文课程的保证,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实现对教学信息的实时采集,对教学诊改全过程进行有效预测、预警及监控,保障教学诊改工作顺利进行。因此,职业院校应在教学诊改信息系统基础上开发针对语文教学个性化诊改子系统,为开展语文教学诊改奠定信息技术基础,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语文教学诊改子系统应有大量优秀的语文教学信息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归根究底是以资源的形式对教育起促进作用的。职业院校通过信息系统向教师提供大量优质的在线语文教学资源,不仅可以避免教师在筛选海量的互联网教育信息资源上浪费时间,还可以帮助教师高效利用信息资源创设更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师生互动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共享功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使学生在交互学习中得到进步与提高。
语文教学诊改子系统应具备监测、预警、推送及各类数据对比、统计等功能。在系统建设前期,语文诊改领导小组及全体语文教师应积极参与系统开发调研,明确系统应具备的监测、预警、推送及数据对比、统计等功能。投入使用后,语文教师可以给予开发商有效的信息反馈,提出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促使系统不断修正完善。
总之,职业院校应以信息化为突破口,从强化师生信息素养、完善语文教学诊改机制、加快语文教学诊改子信息系统的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推动语文教学诊改,从而有效、有力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