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军,马留辉,吴小丽,梁碧云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就启示高校既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又要着力发挥其他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大合唱”,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是自治区优势特色专业、示范特色专业、骨干专业、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000万资助专业、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其中,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研究药用植物栽培的基础理论、药用植物繁殖、药用植物田间管理、药用植物采收加工与贮藏、主要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等内容的课程,旨在培养服务于中药材生产、加工、鉴定、营销等岗位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3]但是,该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育。因此,探讨如何将积极有益的思政元素融入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教学,实现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当代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一门传授药用植物种植理论和实践的应用课程。通过梳理该课程的知识点,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在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我国传统中医药学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生气通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整体辨治、调和致中、乐生达生、仁德爱人”为核心价值的中医药文化,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止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6]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坚定文化自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带领学生学习并弘扬优秀的中医药文化,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守住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让国人对中医药文化更加自信。
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后经过多次延伸和发展,最终逐步成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8]因此,新一代“种药人”更应该把握好“两山”的理念,发挥其在农业建设上的作用,努力推进中药材的生态种植。中药材的生态种植是指由一套相对完整、固定的,适用于某种中药材料种植,并可在同种或同类中药材生产中复制的技术组成的技术体系,如人参林下种植模式、浙贝母—水稻轮作栽培模式、甘草野生抚育种植模式等。中药材生态种植凭借在品质特性、生境要求和市场前景等方面的巨大优势,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行。[9-11]教师应该发掘和汇总上述“两山”理念,将其作为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将中药材生态种植理念传播给学生。科技创新可以大力推动中药材的生态种植,打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追求“草木有本心,生态出良药”,为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近年来,随着中药材在药品、食品、保健品等行业上的应用,其社会需求量逐年加大。但几十年的长期掠夺性开发导致其蕴藏量逐步下降,已经导致许多中药材品种供不应求,一些名贵药材已很难见到野生资源。[12]这造成了我国珍贵的中药资源的枯竭,使我国中药资源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危机,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严重破坏。因此,教师在讲授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将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政策、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等传授给学生,使其成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推动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高职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相关调研发现,当代青年在工作中存在着不能吃苦、频繁跳槽、眼高手低的现象。[13]因此,培养高职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不仅是历史的呼唤,更是现实的需要。中草药的种植生产离不开土壤、温度、光照、水分、空气等自然环境条件,从事中药材的种植注定面对烈日、狂风、冷霜等恶劣的生产环境,“一身泥水一身汗”更是常有的事情。药用植物栽培是指从药用植物选地、整地、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到采收与产地加工的整个过程。[14]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加强劳动教育,以身作则,带领学生参与整个药用植物种植的全过程,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在解决主要社会矛盾、提升新农村建设品质、弥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乡村短板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将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方向、明确重点和提供框架。[15]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6]越来越多的中医药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对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带动贫困乡村农民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效。[17-19]教师将这些乡村振兴和中药材精准扶贫的案例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心,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还可以增加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使命感。
首先,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修订新的课程标准,将思政教育的要求与目标明确写入其中,为开展课程思政指明总体方向。例如,将吃苦耐劳、团队协作、“两山”的生态观等加入课程素质培养目标,充分体现课程对育人方面的要求。其次,在设计教案时,教师可根据高职学生的真实思想认知和素养水平,优化、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预设教学环节及内容,力求掌控教学全过程。例如,在讲授药用植物栽培历史时,利用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浓厚兴趣,将神农尝百草、张骞出使西域、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等短视频引入教学过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理念传播给学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最后,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于润物细无声中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感受到专业课程的独特魅力,提高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围绕“甘肃通渭:金银花开助产业扶贫”的案例,分组探讨中药材种植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并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发言,分享讨论成果。通过该项设计,学生既掌握了金银花的种植技术要点,又加强了对现阶段“三农”工作的认识,提高了其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教师。作为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但授课教师却缺乏思政教学经验,理念也相对滞后。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学习。高职院校应定期开展关于课程思政的现场教学观摩学习、典型经验交流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水平。另外,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教研室、课题组的作用,以教学团队为基础组织教师集中备课,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和思政目标,不断更新思政育人的教学案例。高职院校还要加强教学督导委员会的作用,为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提供建议,并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把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方面的成果纳入年终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增强教师进行思政育人的积极性。[20]总之,高职院校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最终实现把思政教育“惊涛拍岸”的声势与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效果结合起来,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21]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特征。职业教育也要敏锐地察觉到其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通过搭建线上课程、建立课程讨论微信群、开发微信公众号等措施,逐步完善课程思政传播平台。[22]尤其是要注重借助智慧职教、超星等平台,在搭建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在线课程时积极引进相关课程思政案例,并将其巧妙融入教学内容,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忙”起来,在课外也认真参与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作为高等农业职业院校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新形势下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农科建设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可通过修订课程教学标准、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加强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工作,形成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培养致力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型“种药人”,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