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研究

2020-03-03 20:42:32杨世鹏
教育观察 2020年46期

张 慧,杨世鹏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南宁,530003)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明确规定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都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人格塑造的完美实现都要依托课程。高校包括思政课在内所有的课程,即专业课及通识课等都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都要贯彻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落实育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1]当前,地方院校正处在内涵式发展及摸索“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其发展只有立足自身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将专业学习、课程建设、思想引领及人格塑造等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课程思政内涵、原则及价值目标

(一)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主要是指高校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有机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教学改革等各环节、全过程,通过课程渗透方式达到思政育人的目标。课程思政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特色,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育人导向,具有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特点。

首先,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模式,体现的是一种连续性、系统性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对思政教育的目标与课程教学进行了有机融合,使各课程都能发挥育人功能,确保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参与了学校育人全过程,形成了完整的课程育人体系。

其次,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观,体现了高校树人与育才的完美结合。课程思政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思政工作规律及学生发展规律的同时,通过发掘、提炼、拓展等多种途径,把思政和德育内容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课程思政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及自主性,实现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体现了教学主体与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但是,课程思政不是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的机械相加。这种课程观旨在通过课程教育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

(二)课程思政的价值目标

课程思政的价值目标是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通过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将爱国情、强国志有机地融入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全过程,不断强化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意识与担当意识。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课程育人的宗旨,必须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高校在探索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改革的过程中,要自觉将国家认同、爱国情怀、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等德育目标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真正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最终达到在价值引领中深化知识底蕴,又在知识传授中凸显思想引领的育人效果。[2]

2.坚持“三全育人”原则

高校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总要求及课程思政的建设规律,把“三全育人”,即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作为课程思政建设重要原则之一。

3.坚持渐进性原则

地方院校应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学校定位发展,及时总结课程思政建设路径,通过政策解读、典型示范、模式推广等方式激发教师投入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学科的特点,分层次、分类型、渐进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4.坚持知识传授与育人同行的原则

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思政课教师上好思政课的同时,专业课教师也要在上好专业课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教学,通过精彩的课堂内容呈现该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二、地方院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现状

地方院校办学水平相对较低,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办学类型较偏向于应用型高校。地方院校的办学性质决定了其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3],即培养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当前,地方院校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推动内涵式发展及探索“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其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现状并不乐观。

(一)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参与度普遍不高

受高校内部教学运行模式的影响,各教学单位、院系职责分工不同,以至于地方院校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任务,与专业课教师关系不大。同时,课程思政需要搜集大量的素材,专业课教师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探索和实践,需要用心思考如何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这会大大增加专业课教师的工作量,致使很多专业课教师产生畏难情绪。

(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素养与能力不足

受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个人兴趣等方面的影响,部分专业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功底较为薄弱,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开展教学的技巧不够灵活。部分专业课教师还不能精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不能合理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出现为了思政而思政的现象。

(三)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出现误区

地方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最大误区是过多把关注点放在思政,而忽略了课程本身,忽略了课程建设才是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4]课程思政的本质仍是一门优质的精品课程,以课程本身的内涵建设为核心。专业课教师要坚持课程的性质不变、本位不变,在保证专业课教学水准的前提下自然地融入思政元素。如果课程质量不高,本身就无法达到育人的目标,课程思政也就无从谈起。

(四)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健全

由于学校缺乏责任明晰、分工明确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及科学、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加上受科研绩效考核、职称职务晋升压力等因素影响,不少教师将精力集中在专业课教学、科研与职称晋升上,投身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三、地方院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新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地方院校应通过重视顶层设计、结合课程特点、建设教师队伍等措施,系统构建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最终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革新、实践创新及效果创新。

(一)重视顶层设计,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地方院校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5]每门专业课程中都蕴含着思政教育的元素,地方院校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实现所有课程协同育人。地方院校要做好协同育人工作,就必须将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的理念深植全体教师心中,使他们自觉地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设计,并将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培养方案、课程目标、教案。同时,地方院校要充分利用好课外教学,重视做好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中的思政教育。

(二)结合课程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地方院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学科、各专业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德育要素,优化教学环节,推动思教模式的优化与完善,确保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学科、专业、课程的三级协同育人。

第一,探索专业课程中蕴藏的思政元素是地方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与难点。[6]首先,专业课与思政课承担着不同的教育功能,前者主要是智育,后者主要是德育,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教师要厘清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目标,找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关联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其次,教师要立足课程的学术内涵,从小处入手、发掘专业课的价值,从中提炼出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最后,教师应广泛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借力新媒体、新技术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时空拓展,并根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对课程进行分类,从专业、行业、文化、历史等角度分层、分类、逐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第二,结合学科特点科学化分类推进课程思政是地方院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方法。人文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应注重学生品德养成、情操培养及品格塑造,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厚植爱国情怀,增加自身的人文素养;自然学科课程思政建设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应培养学生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探索社会,探索自然的兴趣及勇于创新的勇气;社会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对社会发展做出客观评价,使其成为可以有效报答社会的优秀人才。

(三)以教师队伍建设助推课程思政建设

地方院校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地方院校要进一步提高专业课教师对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首先,地方院校要健全教书育人的引导机制,通过项目驱动、榜样引领、绩效考核等多种措施,增强全体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参与意识、使命意识。其次,地方院校要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机制,将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作为教学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完善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将教书育人的实效及价值引领作为综合评价教师的关键指标。[7]最后,地方院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培训机制,及时向全体教师传达课程思政建设的最新精神,邀请国内先进人物分享其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经验,将教师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专业教师课程轮训、研修的重要内容。

(四)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标准及监控体系

地方院校应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管力度,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高校质量建设中,以完备的质量评价体系促进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一方面,地方院校要健全课程思政质量评价标准。具体来说,地方院校要在现有的专业评估、课程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有机地融入立德树人、育人水平等反映课程思政建设实效的指标点,并将其作为评价课程教学质量和绩效考核的首要指标。另一方面,地方院校要注重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及效果评价。具体来说,地方院校要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教师评教评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常态监测、专项检查、重点督查等方式重点排查问题并整改,使课程思政建设内化为教师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