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兆强
(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山西晋中,030801)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涉农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要“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1]《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的相继发布,标志着我国新农科建设的全面推进。新农科建设给我国农业院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国内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关注度较高,但是对农业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研究仍较少,尤其在新农科建设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对农业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研究更少。因此,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加强对农业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研究,十分必要。
当前,新生入学教育已成为农业院校常规性的工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够认识到入学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者在新生中开展入学教育,能够使初入大学的新生了解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能够加快新生的角色转变,能够促进新生的自我成长。同时,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风与学风,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但是,教育双方对新生入学教育的认知却存在明显的差异。教育者希望通过入学教育环节,使新生认识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区别,能够感悟大学精神,体悟大学文化,完成角色转变,做好个人规划,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受教育者希望通过入学教育,认识所学专业,熟悉学校文化和环境,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新生初入大学需要了解学校的“软实力”和“硬实力”,需要完成角色的转变与适应,需要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可以说,新生对入学教育内容有着共性需求,并期待在入学教育中有所收获。针对新生的共性需求,农业院校多以集中性教育为主,而集中性教育最大的优点便是省时省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解决新生面临的共性问题。
但是,作为个体的新生对入学教育的内在需求不尽相同,对入学教育内容关注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而个体差异性的需求更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例如,部分学生囿于高考分数的限制,选择涉农专业,专业满意度低,对专业缺乏兴趣;部分学生无法及时转变角色,对大学教育的适应力不足;部分学生长期处于情感抑制的状态,进入大学后有情感寄托的需要等。
为更好地发挥新生入学教育的“首因效应”,教育管理者通过拓宽新生入学教育的渠道、搭建新生入学教育交流展示的平台以及增加新生入学教育的过程性评价等措施不断强化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但是,农业院校在强化入学教育工作时,对新生入学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未统筹好校内校外的新生入学教育资源。农业院校未能充分运用校史资源,没有深入挖掘曾于本校执教的老一辈专家教授的学术思想及教育理念。农业院校的校外资源丰富且优势明显,但是农业院校未能将校企合作企业的生产实践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实习基地优势等转化为新生入学教育资源的优势。
近年来教育实施者不断创新入学教育的形式,在入学教育过程中注重新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新生的主体作用,引导新生参与团体活动,促使新生彼此间消除陌生感和建立联系。
然而,“00后”现已成为高校新生的主力军。他们的成长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网络的需求如同对空气和水的需求一样自然且不可或缺。[2]“00后”思维活跃、想法独特、喜欢创新且接纳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但是部分“00后”存在缺乏自主意识、独立性较差和辨别能力较弱等问题。当前,农业院校新生已经是“00后”群体,但教育实施者并没有针对“00后”新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新生入学教育。
目标是行动的导向与动力,目标的制订会直接影响行动的实施。新生入学教育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实施入学教育,使新生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了解所在学校与所学专业,熟悉校园环境,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为之后的学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要面向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和新生态培育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和“爱农、学农、知农、为农”的素养。农业院校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与素养,在时间安排上最好是在初入大学的新生教育。此外,农业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理应结合学校的主流来进行。[3]
农业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目标的制订,既要达到入学教育的普遍性目标,如角色转变与适应力提升,又要实现入学教育的特有目标,如增强学生对学校特色与主流的认同。当前,农业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目标与新生所学专业结合不够紧密,新生入学教育缺乏相应的专业特色教育,尤其是缺乏对新生特有身份的认同教育。教育者在新生入学教育实施中,倾向于对新生进行角色转化的引导和大学生活的介绍,对新生之前所填报的专业志愿缺乏应有的关注和分析,没有对第一志愿学生和服从调剂学生分别施策,导致入学教育目标的精准性不够。在新生入学教育环节中,教师对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融合度不够会导致入学教育目标与新生所学专业脱节,入学教育缺乏一定的专业特色,难以处理好新生共同身份与特有身份之间的关系。此外,新生对农科专业的认知存在偏差,没有真正认识到现代农业已经在向智能化、机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现代农业之中。可以说,新生对农科专业的认知偏差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入学教育特有目标的实现。
一般而言,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生初入大学的需求,帮助新生熟悉校园内外环境,并逐渐融入大学学习生活。但是,当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入学教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换汤不换药”,而且对新生多是“重复性说教”和“反复性演练”。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并没有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而进行更新和拓展,入学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久而久之容易陷入滞后的窘境。不同专业新生之间存在差异,新生入学教育切不可形成思维定式,演变成墨守成规、僵滞不前,按照印象或者习惯完成所谓的“规定动作”。[4]
结合新农科建设背景,新农科主要培养的是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农科人才,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农科人才以及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且下得去、留得住、离不开的实用技能型农科人才。当前,农业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中并没有融入新农科建设的元素,对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拓展性不足、新颖性不够,没有深入挖掘新农科建设中的入学教育资源,如农业院校新生应该在新农科建设中承担什么角色、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等。这些应该在农业院校新生入学教育中体现出来并启发新生思考,从而使新生能够认知自己在新农科建设中的责任与使命。大学生应学会承担各种社会责任,这是目前国内高校入学教育所欠缺的内容。[5]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理应结合时代发展的变化、高等农业教育的需求以及新农科建设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更新和拓展,以增强入学教育内容的新颖性。
在新生入学教育实施过程中,合理的时间安排是保证新生入学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从新生入学报到之日开始,入学教育的时间会根据对新生教育的进度而定,但是入学教育持续的时间普遍较短。实际上,大学新生自接到高校录取通知书就已经是准大学新生,从被录取到入学报到注册的时间段,是大学新生的“真空期”。在这段时期内,他们摆脱了过度紧张的中学教育,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但是身心适度缓解后,他们又不知所措,开始憧憬和等待开学报到。
然而,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往往以新生报到之日为起始点,入学教育时间安排较为紧凑,高校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提前规划好的入学教育内容对新生进行“密集型轰炸”。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新生的接受能力,使得新生不能有效地吸收和消化入学教育的内容,导致新生既身心疲惫又无可奈何。大学新生面临的困惑,往往是随着时间推移,在融入大学学习生活中逐渐产生的,并不全在刚入学时就表现出来。在适应校园文化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新生遇到棘手的问题并需要得到精心指导与及时帮助时,学校的入学教育却已经接近尾声,大学新生面临的困惑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
新生入学教育既要解决新生面临的共性问题,也要满足新生的个体需求。一般而言,新生入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新生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过程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使新生逐渐调整心态和适应现处的环境。但是,高校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往往过分注重和强调新生不能做什么,没有站在新生的立场上思考他们想要做什么。探讨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兴趣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有区别的指导策略非常有必要。[6]
新生的共性问题容易得到解决,但是个性需求往往不容易得到满足,且容易被教育者忽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特点,人的成功离不开智力因素,但是情感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因素要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个体内在的需求得到满足,能够刺激并丰富个体的情感。农业院校新生作为特有的群体,他们个人的内在需求不尽相同。例如,有的学生面临着思想上的困惑,有的学生面临着情绪上的问题,有的学生面临着经济压力的问题,有的学生面临着专业认同度低的问题,等等。再比如,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有的学生需要了解新农科到底“新”在哪里,有的学生需要了解新农科要求农业院校学生具备哪些核心的能力,有的学生需要了解新农科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应要求,等等。实际上,高校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新生的共性需求,却忽视了新生的个体需求,没有处理好新生共性需求与个体需求的联系,导致新生入学教育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效果不佳。
农业院校在新生入学教育的过程中,要解决大学新生在环境适应、角色转变、心理调适、安全防范、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实现入学教育的共同目标。与此同时,农业院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时,还要注重结合新农科建设背景,融合学科专业,合理制订入学教育目标,提高入学教育内容与专业的契合度。例如,农业院校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新生对特有身份的认同感,改变新生对传统农业行业的认知。这样一方面能够使新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新农科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另一方面能够使新生从行动上坚定自己的专业选择,努力成为高素质专业化的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院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要结合时代背景,拓展入学教育的内容,融入新的入学教育元素。当前,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已经全面奏响,新农科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同时,新农科建设也已成为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突破口。因此,教育者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应在入学教育内容中增加新生对新农科的认知教育,如新农科建设肩负的使命是什么,新农科建设采取的重要措施有哪些,新农科建设如何推进农工、农理、农医、农文深度交叉融合创新发展,新农科建设中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与实践平台如何构建以及农科教协同育人与产学研协同育人如何实现等。对新生开展新农科认知教育,能够增强新生的学农信心,坚定新生的学农选择。
此外,新农科建设还要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农业院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时,应增加新生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拓展活动,并细致划分专业对口型企业所提供的岗位对学生能力的不同要求,明确职业关键能力,使新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将来就业时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从而在日后的大学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能力,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合理规划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是提高新生入学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实际上,新生从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学校的入学教育就已经开始了。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可以前置于准大学新生的“真空期”。例如,新生入学教育要开展校纪校规教育,目的是要让新生了解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培养新生的规矩意识。大学的规章制度,如果细分,可以分为规定性的制度、选择性的制度、动力性的制度和拓展性的制度。[7]高校可以将规定性的制度和选择性的制度随录取通知书一同邮寄给新生,使新生在入学前的“真空期”内了解学校的部分规章制度,潜意识里萌生规矩意识,待新生正式入学后,高校在校纪校规教育中重点让新生了解动力性的制度和拓展性的制度,促使新生快速融入大学学习生活。例如,动力性的制度涉及专业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的评定,动力性的制度可以鞭策新生勤奋学习、提升自我。
此外,农业院校中传统优势专业明显,但是这种专业优势目前并没有转化为对新生开展入学教育的优势。在新生入学教育时间的前置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向新生发放精心设计的能够代表学校特色的吉祥物和卡通贴片,并附上专业发展前景的详细阐释,不仅能够增加新生对所选专业的良好印象,还可以使新生提前认识到所选专业在人们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为高校在新生报到注册后对新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做好铺垫。
作为个体的新生,他们对入学教育虽然有着共性的需求,但个体差异性需求的满足能够增强他们对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性,更有助于其成长成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需要集中性的指导,但更需要精准化的个性指导。
高校在精准解决新生个体面临的困惑时,可以由班干部或班主任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信箱等渠道广泛搜集新生在入学教育中面临的不同困惑,由新生辅导员以班为单位汇总新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按照思想教育、学业指导、班级管理、学生资助、人际关系、恋爱感情、宿舍生活、心理健康、突发事件、创新创业、生涯规划、网络依赖等不同的主题对新生所面临的困惑进行归类。然后,学生工作队伍对不同主题的新生困惑进行深入研讨交流,提出答疑解惑的具体对策。研讨结束后进行任务分工,由相应的学生工作人员按照不同的主题,对存在相应困惑的学生进行精准化和主题式的教育引导,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内在需求,从而提高新生入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