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原作家文学作品译介研究

2020-03-03 20:21穆纪首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译介中原文学作品

穆纪首,吕 司

(1.新乡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2.路寨乡中心小学,河南 原阳 453500)

我国在周朝时期就有翻译的记载和翻译的官名(舌人、象胥),在汉唐时期就有相对系统的翻译思想,大型的官办佛经翻译活动。翻译带来了科技、繁荣了文化、传播了文明,可以说如果没有无数翻译人员的默默奉献,我国就不会有昔日的辉煌,更不会有今天的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扮演着“引进来”的角色,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

翻译在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想深入理解,让我们从莫言文学作品的外译成功谈起。2012年,我国文学界最激动的事件当属我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获奖原因众多,但最重要一点在于其作品的外译。可以说如果没有翻译,西方读者根本就不能从不认识的汉语中体会出其文学意义,体味到其文学价值。莫言作品的外译策略与传统“忠实”论相去甚远。其作品的英译者葛浩文在翻译时不是“逐字、逐句、逐段”地翻译,而是“连译带改”,结果证明西方读者特别喜欢。德国汉学家顾彬指出,莫言作品的德译者根本就不去阅读莫言的中文原作,而是以其中文作品的英译本为原稿进行翻译,这特别说明该英译本符合西方读者的文化内涵、审美趣味、语言习惯和民族特性,其译者采用了正确的翻译策略。

一、当代中原作家简述

谈到“当代中原作家”,我们先要对“现代作家”与“当代作家”进行区分。“现代作家”是指活跃期在1911年至1949年间的作家,中国现代作家有鲁迅、郭沫若、丁玲、胡适等。“当代作家”是指活跃期在1949年后的作家,中国当代作家有贾平凹、二月河、艾青、李敖、琼瑶等。当代中原作家是指活跃在1949年后,祖籍为河南的作家群体,典型代表为二月河、刘震云、李佩甫、阎连科、周大新、张宇、李洱等。

二月河原名凌解放,祖籍河南南阳,代表作有:《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爝火五羊城》《二月河语》《胡雪岩》《梅溪掇红叶组谭》等。

刘震云,生于河南新乡延津县,著名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法兰西共和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代表作有:《故乡相处流传》《温故一九四二》《手机》《我不是潘金莲》《我叫刘跃进》《一地鸡毛》《故乡面和花朵》《一句顶一万句》《一腔废话》等。

李佩甫,河南许昌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代表作有:《城市白皮书》《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等等灵魂》等。

阎连科,河南洛阳嵩县人,被誉为“荒诞现实主义大师”,中国文学界普遍认为其是莫言之后最有希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之一,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几种文字。代表作有:《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风雅颂》《四书》等。

周大新,河南邓州人,曾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第三届人民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南丁文学奖等。代表作有:《走出盆地》《湖光山色》《21大厦》《第二十幕》等。

张宇,河南洛宁人,河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作品多次获奖并被改编和评介。代表作有:《活鬼》《没有孤独》《软弱》《乡村情感》《检察长》《足球门》《疼痛与抚摸》等。

李洱,河南济源人,曾获“庄重文文学奖”,“21世纪鼎钧文学奖”。其代表作有:《遗忘》《饶舌的哑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应物兄》等。

二、当代中原作家的文化品质

要明白当代中原作家的文化品质,就必须先了解河南文化。河南文化就是指河南的历史、地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2000多年前,为中国九州之豫州,简称“豫”,有“中原”“中州”之称。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河南拥有千年历史,洛阳、开封、安阳、郑州是中国的古都,河南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中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华文化,“三皇五帝”“仰韶文化”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根源。河南的太极拳、豫剧、杂技、少林武术、中医药、豫菜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产品;河南的白马寺、龙门石窟、龙亭、清明上河园、殷墟、少林寺、商城遗址是闻名遐迩的古迹。

当代中原作家的文学创作离不开孕育它的河南文化。河南文化浑厚、坚韧、悠久、丰富,中原作家从河南文化中吸收养分,中原作家的思维方式、审美标准、人生哲学受到了河南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其文学创作也是在河南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当代中原作家大多有着浓重的农村经历,很多作家是农民出身或者是农民的儿子,立足河南农村,将写作视角聚焦于农村、农民、农田,乡土文学是其创作的载体,乡土气息的风土人情是其创作的源泉。周大新的豫西南盆地、李佩甫的豫中平原、刘震云的豫北地区是他们的文学场,他们扎根中原,立足乡土。扎根乡土但并不囿于乡土,当代中原作家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又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而正是这种批判精神,使得中原作家坚持了一种多元、包容的心态,进而增强了文学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以河南封丘农民的命运为切入点,展现了其命运之艰难,表达了河南人抗争苦难的力量和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彰显了生命的韧性。刘震云还从河南在长期封建统治下形成的奴性入手开展批判,从而完成了中原文化的创新超越。其后期的故乡系列是超越传统的审视,反讽了农民的传统文化心理。

周大新以探讨国民性问题见长,无论是社会学意识中关于人的描写,还是对人类本性的探索,无论是表现农民的善良、朴实,还是表现农民的褊狭固执、残酷无情,都反映了作家对人性的深思。

三、译介与译介学简述

“译介”简单地理解就是翻译介绍。“译介学”是指文化层面上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所进行的跨文化研究。译介学与传统翻译研究不同在于其是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研究,是从文化角度研究翻译。

比较文学包含文类学、形象学、主题学、比较诗学等研究分支,而翻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则被称为译介学。它不以指导翻译实践为目的,摆脱对译文好坏的简单判断,从文学的跨语言、跨民族交流、接受、传播、影响等入手分析。将翻译研究从源语、目的语语言转换,引向原文翻译后信息增添与失落、变异与扩伸等现象。译介学关心翻译作为人类跨文化交流实践所产生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译介学研究标志着我国的翻译研究走出了翻译技能、技巧的研究(重点探讨怎么译、如何译),融入当今世界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大潮,开始从文化层面上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所进行的跨文化研究。

四、文学作品的译介困境

(一)观念壁垒阻碍重重

一方面,每个国家有自己的文学传统、阅读视野和评价标准,对外来文学天然排斥。另一方面,当前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持有偏见和抵触心理,这导致当代中原作家文学作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阻碍重重。

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一些译者为了使其译作顺利进入西方社会,便“暴力改写”原作品,以迎合西方作品的模式,削足适履来契合西方读者的文化心理和意识形态。这弱化了河南文学的本质诉求和文化特征,虽能暂时抵消译入语国家读者的疏离,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商业效果,但长期来看,西方读者无法真正了解作品本质,无法体会河南文学的审美、独特价值和诗学特征。

(二)高端翻译人才匮乏

高水平的翻译人才良好推动了译介工作,译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当代中原作家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的实效。然而,目前国内缺少兼具中外文化素养的高端翻译人才,尤其是中译外人才。翻译人才缺失导致译文质量低劣,这是海外译介困难的另一原因。

这是一个真实案例:某机械设计为主业的企业,年初集团层面的战略研讨中确立走国际化道路,拟并购一家有相似产业基础的国外先进企业,做到技术同源从而发挥优势。但并购过程出现问题,即缺少既懂法律、并购、战略、运营、生产、财务,又擅长外语,掌握翻译理论和技巧,可良好进行口译、笔译的高端翻译人才。该企业不乏外语专业、翻译专业毕业生;该企业也不乏机械设计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工业工程、法律专业毕业生。为解决此问题,其从集团、分子公司选拔翻译人才,还在集团层面成立国际事务部,还高薪从上海聘人。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较好效果,但离企业老板预期的全能战士、独挡N面还有差距,老板真的很需要也离不开这样的人才。

中国译协2015年的数据显示,国内能承担审定稿任务的各语种高端翻译人才不足万人,其中中译外高端人才不足千人。虽然这是几年前的数据,但足以说明问题。

五、译介方法及对策

(一)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及特点

“文化”在词典中的解释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简单、通俗理解“文化”就是一个族群的做事方式和喜好,以及其崇尚的东西。小到一个家庭,该家庭有自己爱吃的食物,有共同的爱好,有约定俗成的做事方式,比如一个家庭认为培养孩子成长得无为而治,另一个家庭则认为应该严加管理、关注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当这两个家庭在遇到同一件事情时,就会表现出不理解甚至敌对。

中国文化中,“龙”代表皇帝,代表权力,关于“龙”的词汇有“真龙天子”“望子成龙”。西方文化中,“龙”是凶残可怕的怪物,电影《怪物史莱克》里最后决战的对象就是一条恶龙。中国文化中,“蝙蝠”代表吉祥、幸福、健康,是美好的象征。西方文化中,“蝙蝠”是吸血动物,代表丑陋和凶恶,“crazy as a bat”,“as blind as a bat”都有不好的成分。“兰花”是高雅,在西方代表墨守成规;“猫头鹰”是不祥之物,在西方代表智慧;“喜鹊”代表吉祥,在西方代表小偷。

这是一则真实的案例:李白诗词和寒山诗哪个在中国更流行,更受读者喜爱,我想答案不言而喻,一定是“李白诗词”。李白是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留下了众多佳句。而寒山此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根本就没有地位,且少有人知晓,更别说他的诗歌了。但在1954年寒山的诗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发表后,在当时的美国青年中掀起了一股寒山热。美国大学生里的嬉皮士,几乎人人读过,并十分喜欢寒山本人。寒山的成功在于寒山的诗在译入美国之时,正巧符合当时美国社会流行学禅和嬉皮士的风格。后来从70年代开始嬉皮士运动成为过去,寒山诗也随之褪去了光芒。但寒山诗在美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超过了“李杜诗歌”。

(二)积极引导、凝聚译介力量

当代中原作家文学作品的译介不能仅仅依靠单方面力量,如只依靠政府机构,而应该广开渠道,凝聚高等院校、民间团体、企业的力量。可采用省政府牵头出资、市场运作的模式,编辑出版关于河南的多语种系列丛书,系统推出一批重点突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翻译规范的优秀出版物,把中原作家的优秀文学作品介绍到国外。关注、扶植、引导、利用好这些力量必将对中原作家文学作品在国外的推广、传播大有裨益。

(三)培育“翻译河南文学作品”的高端人才

高等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校政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如要开设小语种专业,如阿拉伯语、马来语、泰米尔语、拉丁语等,而目前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开设的语种主要集中在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远远不能满足对外交流、译介的需求。

高等院校应探索培养模式,培养适合地方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同时政府机构要主导建立高级翻译人才库,以做到资源共享,为对外交流、翻译提供坚强保障。高等院校还要加强学术研究,有学科优势的高校要建立语言服务研究中心。

(四)加强世界各国孔子学院建设

孔子学院是我国汉语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要通过建设孔子学院来提升汉语的普及度、接受度、喜爱度、认同度。当代中原作家文学作品在西方国家推介不畅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西文化差异以及西方的隔膜与偏见。只有当文化、语言跨越障碍,形成高拟合度接受环境后,才能产生深刻影响。

据调查,现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尚未开办孔子学院,还有一些国家仅开办了一至二所孔子学院。

(五)加强传播路径的探究

我们要重视译介传播路径,构建多元的译介模式,加强传播路径的探究。当代中原作家文学作品的传播、介绍、推广不仅要强调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受众群体的接纳度,还要考虑到国际关系、意识形态、海外市场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各种新媒体的蓬勃涌现,为中原作家文学作品的推广路径增添了无限可能与机遇,比如张艺谋导演将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拍成了电影,通过电影这个渠道让国外人民认识、接受进而推崇莫言,让莫言在国际上声名鹊起。

文学作品的选择应考虑输入国家的需求,应考虑传播中原文化的正能量、发展文化强国、制造强国的需求。文学作品的传播渠道应推陈出新,如利用网络电视、网络论坛等新媒体形式。

(六)提高认识,把文学作品译介作为长线投资

我们要把中原作家文学作品的译介作为长线投资,使文学作品在译入国家进行长期作用,达到国家间的民心相通,营造出经贸合作的有利条件,进而更好地促进河南产品走出去,打响河南品牌。但目前,人们对文学作品译介的认识却十分肤浅,一些人认为文学作品译介无足轻重,一些人认为文学作品译介应在短时间内对译入国文化产生影响,不然就是失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我们一定要加强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做好文学作品译介的系统引导和顶层设计,把中原作家的文学作品做成精品,让世界人民看懂、听懂,产生共鸣。

六、结语

做好当代中原作家文学作品的译介意义重大,我们在译介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充分领悟翻译艺术,在跨文化传播中,在思想碰撞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尊重他国宗教信仰和价值体系,通过交流、讨论、磋商,主动接受差异和冲突,寻找差异,克服交流障碍,找出合适贴切的表达。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交流是国与国、民与民增进了解、增加互信、建立友谊的重要桥梁,是促成中外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要通过“翻译河南文学作品”来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进而推动民心相通,把中原作家的文学作品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我们有义务让世界发现河南、了解河南,为河南喝彩点赞,讲好中原故事,传播中原声音,构筑中原的精气神。

猜你喜欢
译介中原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沁园春·赞中原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御中原 画饼充饥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