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亮, 杨长昆, 刘鲜霞, 房卫红, 赵利民, 张晓亭
(1. 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许昌 461100; 2. 许昌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许昌 461000;3. 许昌市建安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许昌 461100)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人畜间传播。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该病主要损害动物生殖系统、肝脏、脾脏、淋巴结及乳腺组织,造成生殖系统炎症及多种器官组织发炎、坏死和肉芽肿,母畜发生流产或早产、死胎,公畜睾丸炎。人感染后持续低热,乏力,关节和肌肉疼痛,严重者失去劳动能力,影响生育。传染源主要是发病及带菌的羊、牛等动物及其产品。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十分重视该病的防治,发病率一直在低水平波动。自1994年以来,随着饲养家畜(特别是牛、羊)的大量增加和频繁流动,我国人畜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很多疫情已基本控制的地区又发生人畜布鲁氏菌病流行,感染人数也逐年上升。对布鲁氏菌病防治松懈麻痹,家畜未经检测、检疫自由交易和频繁流动,以及对乳、肉等畜产品的监管不到位等是疫情高发的重要原因[1]。现将动物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以提高防范意识,加强防控工作。
布鲁氏菌一般通过黏膜或损伤的皮肤侵入机体,经淋巴管进入局部组织并繁殖,形成感染灶,大量繁殖后突破淋巴系统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继续生长繁殖并释放内毒素,形成菌血症、毒血症。布鲁氏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几乎所有组织器官均可被侵害,而抗菌药物难以进入细胞内发挥治疗作用,这是该病难以根治的原因之一。
2.1 传播因子广泛,多途径感染,生存力强,不易杀灭感染该病的牛、羊等动物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15天,长的可达半年甚至几年,也可能终生带菌而不发病。其中羊布鲁氏菌毒力最强,牛布鲁氏菌次之,在土壤中可存活数月,在未彻底高温消毒的乳制品、皮毛中可生存数周。传染源包括患病动物、流产物、被污染的垫草、饲料、乳、皮毛等。笔者在对牛、羊等动物布鲁氏菌病的检测中发现数个养殖场(户)的羊带菌不发病的特征,这些带菌羊在精神状态、饮食活动方面与健康羊无异,由于潜伏期长和隐性感染,无法从临床上及早发现,客观上延长了疫情的传播时间,增加了传染风险,导致布鲁氏菌在牛、羊群体中长期传播。
2.2 流通、交易频繁导致引入性疫源在广大农村集贸市场一直延续着自由交易牛羊的习惯,在交易期间人畜互相接触,流动范围广,极易发生该病的接触传染。除此之外近年来牛羊肉行情的高涨也催生了养殖户的养殖热情,许多养殖户从异地选购牛羊日益增多。从我地调查情况看,有从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大量整车买入的,也有从周边毗邻县等零星购买的,而检疫人力薄弱、检疫手段落后、权力受限和技术条件欠缺等导致无法有效监管这些交易[2]。
2.3 养殖户防疫意识差,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牛羊养殖作为广大农户的传统增收创收手段之一,大多达不到规模养殖的条件,对动物疫病主动防治意识差。有的养殖户甚至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概念,随意搭建1个简易房作为圈舍,消毒、防疫无从谈起。笔者曾对当地养羊户的年龄结构做过调查,普遍年龄在60岁以上,对养殖知识的理解仍停留在几十年前,几乎没有防疫知识,流产污物随意丢弃,没有深埋处理,畜舍不消毒,接产不戴口罩、手套等现象普遍存在;根据行情随意买卖,做不到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一旦畜群感染该病,很容易形成疫源点,甚至连养殖户自身也会感染。同时,牛羊没有实施定点屠宰、集中检疫,而是一家一户分散屠宰,检疫手段落后,防疫、消毒不达标。我地卫生疾控部门曾对从事饲养、放牧、屠宰、收购、贩运、皮毛肉加工销售等高危人群免费开展布鲁氏菌病血清学筛查,主动进行采血筛查的人员寥寥无几,高危人群防疫思想意识上的淡薄客观上增加了该病的防控难度。
2.4 防疫法律意识淡薄,检疫监管缺乏创新《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中明确规定“一类地区免疫牛羊,免疫45天后牛羊可以凭产地检疫证明在一类地区跨省流通。”但在实际工作中,免疫后45天的时效性很难严格执行,如果在免疫后适逢市场行情好,养殖场(户)就会私自进行买卖。其次,该防治计划中规定“禁止免疫县(市、区)牛羊向非免疫县(市、区)调运,免疫县(市、区)牛羊的调运不得经过非免疫县(市、区)。二类地区免疫场群的牛羊禁止转场饲养。”从调运监管角度看,由于现在各地交通均较便利,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部门因其局限性不允许上路执法,对逃避检疫和转场饲养现象不能做到无缝监管,这就造成未经检疫的活畜频繁在市场上流动,事后更是难以立案查处。
2.5 免疫的局限性和技术缺陷导致防控效果不明显对畜间布鲁氏菌病我国在一类地区(包括河南省)采取以免疫接种为主的防控策略(种畜、奶畜除外);二类地区采取以监测净化为主的防控策略;三类地区采取以风险防范为主的防控策略。非免疫区和免疫区所执行的政策不一致,即使是免疫区不同场、户之间的执行情况也不尽相同,因监管漏洞和频繁流通交易导致各类地区间疫情传播的风险较高。此外由于布鲁氏菌疫苗生产技术上的缺陷,活疫苗存在致病危险,免疫后一定时间内存在持续排菌风险。而免疫后45天内限制移动,不得屠宰、转运的规定,对法律意识淡薄、防护意识薄弱的养殖农户来说很难做到。
3.1 政府高度重视,多部门联合,群策群力加强防控各地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和卫健委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协调,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对养殖场(户)和高危人群登记造册,定期筛查,及时沟通交流信息,适时调整完善防治策略和措施,全面推动布鲁氏菌病的预防、控制和消灭工作。
3.2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提供强力保障地方政府设立布鲁氏菌病扑杀补偿金专户,保障充足资金,科学评估布鲁氏菌病免疫效果,防检结合,加大检测抽检力度,捕杀检测感染的阳性动物,参照市场行情评估价值,及时补偿到位。在奶牛布鲁氏菌病防控方面,强化生鲜奶消毒工作,禁止散装牛奶销售,政策引导散养奶牛合理去存量。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特别是面对一线动物疫病防控专业技术人员老龄化的问题,应尽快补充年轻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
3.3 切实做好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培训和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可采用录制专题纪录片、图册、宣传版画等方式,多途径、全方位针对不同目标人群,因地制宜开展布鲁氏菌病防治健康教育,养殖生产及相关人员定期开展体检,强制牛羊养殖企业加强员工健康培训,为高危职业人群提供必要的防护培训和个人卫生防护用品,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定期检测。对从事饲养、放牧人员告知防疫知识,如:自繁自养、引种、买卖须知,接产时要戴口罩、手套、眼罩、防护帽等,发现动物流产及时上报;对从事屠宰、皮毛肉加工、销售人员开展安全防护宣传;对从事收购、贩运、销售人员开展法律法规、疫病危害方面的宣传,告知相关责任和义务,不逃避检疫,主动报检。通过积极宣传,使广大群众建立更强的疫病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群策群力,从源头把控,最大程度保护易感人群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3.4 对牛羊全面实施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各地对从事屠宰、调运的人群摸清底数,实行备案制,发放责任告知书,牛羊全面实施定点集中屠宰、集中检疫检测,对检测阳性动物及产品严格按规定无害化处理,同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溯源,消灭传染源。
3.5 强化疫源地控制措施重点对牛羊养殖场(户)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易感动物养殖屠宰场所、乳品生产厂要定期消毒和监测。检出的病畜按照《动物防疫法》规定严格扑杀,病死畜及其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流入交易市场,对污染的环境按规定严格消毒。
3.6 加强科技攻关,研制安全高效的疫苗目前对于布鲁氏菌病的防治还存在一些世界性难题需要攻克,如:非典型布鲁氏菌感染菌株的鉴定与分类,稳定安全、高效持久的疫苗研制问题,布鲁氏菌野毒感染抗体与人工免疫抗体的鉴别诊断,人间慢性布鲁氏菌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