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雨玲,韩冰
胎盘功能障碍引起的妊娠并发症,包括子痫前期 (pre-eclampsia,PE)、小于胎龄儿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胎盘早剥、晚期妊娠流产,都有可能导致母婴疾病甚至死亡。胎盘介导的妊娠并发症的再发风险对于再次妊娠尤为重要,且并发症可能不止一种(如同时发生PE和SGA),再发的具体状况也截然不同。目前PE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部分PE的发病机制符合“二阶段理论”,第一阶段是由于绒毛滋养细胞侵入不良、肌层间螺旋小动脉血管重铸减少;第二阶段是母体血管生成因子与抗血管生成因子之间的不平衡,内皮功能障碍而导致PE。加之母体持续存在的个体异质性,使临床上出现各种PE临床表现和妊娠结局。小剂量阿司匹林(low dose aspirin,LDA)和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是目前产科领域用于改善胎盘微循环、预防子痫的药物。现综述该领域近年的研究进展。
PE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二阶段理论”依赖于血栓素 A2(TXA2)的增加和前列环素 2(PGI2)的减少。TXA2具有收缩血管、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诱发血栓形成的作用,PGI2是对血小板聚集最有效的内源性抑制剂。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合酶(COX)合成,干扰TXA2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但不抑制PGI2的合成,通过降低小动脉对缩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舒张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环。也有研究发现阿司匹林不影响胎盘发育,不增强胎盘螺旋动脉的生理转变作用[1],但能增加滋养细胞因子释放、减少细胞凋亡,改变细胞聚集与融合,最终改善滋养细胞功能[2]。
2014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中心(U.S.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USPSTF)发布的《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发病率和死亡率指南》[3]以及2019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ACOG)发布的《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指南》[4]均推荐具有超过1项高危因素或超过2项中危因素的女性,在妊娠12~28周(最好在16周之前)开始应用LDA(81 mg/d)预防PE,并持续至分娩。并规定高危因素包括PE病史、多胎妊娠、慢性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中危因素包括初产、肥胖、PE家族史、社会人口特征(非裔美国人种族和低社会经济地位)、年龄≥35岁、个人病史(低出生体质量或SGA)。201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发布了关于PE的《妊娠早期筛查和预防实用指南》[5],指南推荐高风险妇女应在妊娠11~14+6周每晚口服150 mg阿司匹林预防至妊娠36周分娩时或确诊为PE时。指南中PE危险因素包括年龄≥35岁、初产妇、PE既往史、妊娠间隔较短或较长、辅助生殖技术、PE家族史、肥胖[体质量指数(BMI)>30 kg/m2]、种族和民族(非洲加勒比和南亚种族)、母体疾病因素(妊娠期糖尿病、慢性高血压、肾脏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ASPRE为联合多种标记物筛查以及随机分组治疗、预防PE的循证研究。ASPRE二次研究发现合并慢性高血压的孕妇预防性应用阿司匹林,PE再发风险不会降低(OR=1.29,95%CI:0.33~5.12)[6]。最新一篇系统分析发现,对重复流产、试管婴儿、有血栓史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孕妇从妊娠11周前开始使用 LDA,不会改善 PE(RR=0.52,95%CI:0.23~1.17)、胎儿生长受限(RR=1.10,95%CI:0.58~2.07)的结局[7]。这揭示了不同危险因素导致PE机制的复杂性与阿司匹林适用范围的局限性,从而导致临床实践中阿司匹林的预防效益大大减弱。
基于指南推荐的危险因素划分出PE高危人群,对预防性应用阿司匹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是要建立PE筛查模型,仅靠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母体疾病史是不健全的,FIGO推荐所有孕妇都应在孕早期进行一步式早期PE筛查,最佳的联合检测内容包括母体危险因素、平均动脉压(MAP)、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lGF)和子宫动脉搏动指数(UTPI)[5]。Tan等[8]从妊娠11~13+6周开始对61 174名单胎妊娠妇女进行PE筛查,发现单用母体危险因素筛查,早产型PE(<37孕周分娩的PE)和足月型PE的检出率分别为45%和34%;而联合母体危险因素、MAP、PlGF、UTPI筛查,其检出率分别为75%和41%。加拿大研究人员对387 516名妊娠妇女进行阿司匹林预防筛查的成本效益研究,发现与传统的母体危险筛查相比,联合筛查不仅降低了PE患病率,还为加拿大医疗系统每年节省1 440万加元的成本[9]。
口服阿司匹林的起始时间和剂量目前尚存争议。Meher等[10]一项涵盖32 217名研究对象的Meta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可以使PE的发生风险降低10%,孕16周前、后口服阿司匹林对PE发生风险的影响无差异。但Meher等[10]研究在方法学和围生期疾病机制的认识上存在缺陷。Roberge等[11]的Meta分析纳入45项随机对照研究(RCT)共计20 909名研究对象,发现≤16孕周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PE的发生风险(RR=0.57),每日口服阿司匹林剂量≥100 mg效果更显著,且预防早产型PE的效果优于PE。Seidler等[12]认为Roberge等[11]关于剂量-效应的研究存在局限性,即无法控制研究效应、母体危险因素以及发表偏倚。该研究纳入22项基于患者个体信息的RCT共计30532名研究对象,其中13项研究中每日服用阿司匹林剂量≤81 mg,9项研究>81 mg,比较不同剂量下PE以及早产型PE的再发风险,再将两者的结果与ASPRE研究(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50 mg)[13]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阿司匹林每日剂量≤81 mg能减少PE发生风险(RR=0.92),>81 mg效果更明显(RR=0.74),150 mg剂量效果更甚于前者(RR=0.72);预防早产型PE的效应较PE更显著(≤81 mg,RR=0.86;>81 mg,RR=0.75;150 mg,RR=0.38)。
阿司匹林预防PE再发、减少胎盘介导妊娠并发症(PE、SGA、复发性流产、死胎和胎盘早剥)的潜能通过大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和Meta分析得以展现。ASPRE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研究,基于母体危险因素、MAP及多种标记物筛查的PE循证研究,早发型PE检出率高达77%(假阳性率9%)[14]。高风险孕妇从妊娠11~14周开始每晚口服150 mg阿司匹林至36周,早产型PE发生风险降低62%(OR=0.38,95%CI:0.20~0.74),阿司匹林对足月PE 没有预防性作用(OR=0.95,95%CI:0.57~1.57),且研究未能证明阿司匹林对胎盘早剥、SGA、流产、胎死宫内等存在预防性效应[13]。对其中1 620名妊娠妇女的1 571名活产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入住时间的二次研究发现,阿司匹林组平均入住时间较安慰剂组明显缩短了20.3 d[15]。一篇纳入16项RCT共计18 907名研究对象的Meta分析显示,阿司匹林能够减少早产型 PE 再发(RR=0.62,95%CI:0.45~0.87),但对足月型 PE 无预防效应(RR=0.92,95%CI:0.70~1.21);对其中6项高质量的RCT进行分析发现,阿司匹林能够减少67%的早产型PE,与ASPRE结果一致[16]。在衡量LDA用药安全性的研究中,胎盘早剥、产前产后出血、流产、胎死宫内是研究焦点。USPSTF基于23 000名研究对象的研究显示,预防性使用阿司匹林不会增加胎盘早剥(RR=1.17,95%CI:0.93~1.48)和产后出血(RR=1.02,95%CI:0.96~1.09)的发生风险[17]。徐婷婷等[18]对纳入21 403名研究对象的系统评价显示,LDA不增加产后出血、流产、死胎的风险。Roberge等[19]一项12 585名研究对象的Meta分析发现,阿司匹林不会增加产前出血、胎盘早剥的风险,且阿司匹林每日剂量≥100 mg时,≤16孕周开始服用安全性更高。
LMWH是普通肝素通过酶或化学解聚过程产生的小分子片段产物。LMWH有抗活化凝血因子X的作用,从而减小了对凝血酶Ⅱa的抑制作用,在达到有效抗血栓作用的同时,较少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LMWH皮下注射后半衰期为3~6 h,在体内主要通过肾脏代谢,不通过胎盘,也不分泌于乳汁,无胎儿毒性和致畸作用,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将其定为B类药物。普通肝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LMWH对血小板功能和黏附性的影响较小,因此很少出现普通肝素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凝血异常、血小板减少症及骨质疏松等并发症[20]。基于LMWH安全、抗凝血的作用,除可应用于易栓症的治疗和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外,也开始用于预防胎盘介导的妊娠并发症。《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围产期管理建议》对于抗磷脂抗体(aPLA)持续中、高滴度阳性,既往有静脉血栓史,1次或以上死胎史,2次及以上流产史(妊娠12周前),1次或以上因胎盘功能异常造成早产的患者,推荐妊娠期加用LMWH[21]。但国内外PE相关指南中,未曾明确提出LMWH具备PE预防性效益,其作为备选药物的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主要的假说包括减少炎症反应、抑制补体激活和促进着床[22]。
目前研究领域中,预防剂量的LMWH不能替代阿司匹林的作用,LMWH预防性效能大多通过单用LDA与联合使用LDA和LMWH的研究呈现,其对胎盘介导妊娠并发症的作用微小[23-27]或无作用[28-31]。Gris等[23-24]研究表明,对于仅有胎盘早剥或重度PE史的女性,预防性应用LMWH联合LDA可降低二次妊娠胎盘早剥、PE、胎死宫内、分娩低体质量儿的风险。de Vries等[25]的FRUIT研究对既往<34孕周分娩的早产型PE和SGA孕妇以及无aPLA综合征的遗传性血栓性疾病患者,分别采用LDA联合LMWH(LDA每日80 mg口服+达肝素钠每日5 000 IU皮下注射)和单用LDA,发现LDA联合LMWH可以降低早发型PE(<34孕周)的发生[危险差(RD)=8.7%,95%CI:1.9%~15.5%,P=0.012]。覃慧君等[26]纳入6项RCT的Meta分析表明,对PE高危人群预防性应用LMWH 可减少 PE (RR=0.34,95%CI:0.21~0.56)、5 min Apgar 评分<7 分 (RR=0.51,95%CI:0.32~0.83)、胎儿生长受限(RR=0.34,95%CI:0.21~0.55)以及新生儿入住 NICU(RR=0.52,95%CI:0.28~0.97)的发生率,适度增加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延长孕周。但对胎盘早剥、早产、胎死宫内及新生儿死亡方面无显著效果,且未增加产时出血风险。Roberge等[27]纳入8项RCT的Meta分析表明,LMWH联合LDA能够使 PE(RR=0.54,95%CI:0.31~0.92)和 SGA(RR=0.54,95%CI:0.32~0.91)的发生明显减少,但对于复发性流产的孕妇预防性应用LMWH,再发不良妊娠结局未见明显减少。这一结论与Kaandorp等[32]契合(对复发性流产孕妇预防性应用LDA和LMWH都不能降低流产或死胎的风险)。Rodger等[28]的TIPPS研究发现,相较于未用LMWH的妊娠妇女,前次妊娠有胎盘介导的妊娠并发症和静脉血栓史的孕妇应用LMWH(孕20周前每日皮下注射1次5000IU达肝素钠,孕20~37周分娩前每日注射2次)对PE、SGA、静脉血栓形成、流产和死胎无预防性效益(RD=-1.8%,95%CI:-10.6%~7.1%),不增加胎盘早剥和产前产后出血的风险,但是该研究中2组阿司匹林的应用率均较低(30%vs.40%)。van Hoorn等[29]的FRUIT研究共纳入32例aPLA阳性的女性,前次妊娠<34孕周分娩的PE史和(或)胎儿生长受限,再次妊娠12孕周前给予LMWH和LDA,对照组仅给予LDA,结果发现LMWH不能降低PE再发风险(RD=12.5%,95%CI:-15%~35%),对 SGA、早产、流产、死胎、胎盘早剥等无影响。Rodger等[30]的Meta分析共纳入8篇高质量RCT,共计963份完整有效的个体病例资料,前次妊娠均发生胎盘介导的妊娠并发症,结果表明预防性应用LMWH不能降低胎盘介导妊娠并发症发生风险,包括早发型PE、SGA、胎盘早剥、>20孕周胎死宫内(Absolute Difference=-8.0%,95%CI:-17.3%~1.4%)。静脉血栓形成、产前产后出血、LMWH过敏事件发生率低(1%~2%)。Groom等[31]的EPPI研究对前次妊娠PE、SGA史的孕妇于孕6+1~15+6周开始使用LDA(100 mg/d口服)和LMWH(依诺肝素4 000 IU/d皮下注射)至36孕周分娩前,对照组仅口服LDA,结果发现补充LWMH不能降低PE(OR=1.24,95%CI:0.33~4.64)和 SGA(小于第 10百分位)(OR=1.17,95%CI:0.56~2.47) 的发生风险,不增加产前出血和胎盘早剥(OR=0.92,95%CI:0.28~3.0)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PE的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妊娠结局,增加母儿死亡率。早期筛查有助于甄别高危人群,以期减少胎盘介导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母体疾病史、MAP是传统的筛查手段,在中-高社会经济水平的地区,开展以母体疾病史、MAP联合多种生物标记物和超声检测方法,能显著提高PE检出率。阿司匹林具备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胎盘微循环的作用,国内外指南普遍推荐,在妊娠16周前开始服用超过100 mg的阿司匹林至36周分娩时,PE特别是早发型PE发生率明显降低,但在SGA、流产、死胎等方面暂无一致结论。LMWH因其抗栓、抗炎、促进着床等机制,并且不通过胎盘和乳汁的性质,广泛应用于产科,但其对PE和SGA的预防作用不明显甚至无效果。这可能与纳入人群的个体异质性和危险因素的不确定性有关。LDA和LMWH在临床上的应用依赖于更多PE机制的基础研究加以探索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