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英
[主持人语]瘟疫并非新生事物,而是困扰人类社会的“老面孔”。对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来说,“瘟疫”就更不陌生,在与之较量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积累了认知与应对瘟疫的丰富经验,且有的已然成为其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专栏正是在此主旨下集结而成。其中, 《分享 互惠 互存——独龙族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神话隐喻及其现代启示》一文,以对瘟疫的认知与应对实践为切入点,反思现代社会中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错位,并批驳社会上长久以来对独龙族传统鬼神观念的误读和污名化现象。文章通过分析流布于独龙江各区域的鬼神传说,指出其神话传说中对人鬼关系的叙事表述实际上隐喻了独龙族关于人与密切自然关系的理解和认知。这种经由神话传说展现出的人与自然彼此分享、互惠和互存的关系内涵将有助于修正当下人对自然的认知偏差,并赋予“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命题以新的价值。在《灾害民俗学视角下的白族绕三灵》一文中,作者通过运用灾害民俗学的观点和方法,以白族传统习俗“绕三灵”为关注点,综合考察了传说、仪式与灾害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绕三灵记忆装置中的干旱、洪水、疾病、生育等灾害记忆进行了深入解读,探讨了洱海地区灾害的文化特征以及人们应对灾害的文化选择,从而说明“绕三灵”经过历代的文化积累,已经形成了白族民间应对灾害的重要知识系统和生活方式。《建寺慰灵 上刀祛灾——中缅边境麻栎村三崇寺上刀山仪式的宗教人类学研究》一文,以滇西边境腾冲多民族混居的麻栎村为田野点,考察了“刀杆会”在长时段视阈内从慰藉亡灵,禳灾祈福到非遗文化项目展演的流变过程。文章指出,社会历史背景下的“麻栎刀杆会”充分体现了以儒释道信仰为核心的汉文化大传统与边地阿昌、傈僳、景颇等民族民间信仰小传统的有机交融,其实质是基于大小传统互动与交融之下的边地文化重构。《中缅北界各跨境民族的瘟疫恐慌与应对演变研究》一文,以中缅北界傈僳族、怒族、独龙族为主要分析对象,回顾了其在基督教信仰传入前后于瘟疫观,瘟疫应对策略等方面发生的嬗变,着重探讨了中缅北界各跨境民族在瘟疫恐慌中寻找替罪羊,驱杀巫人等传统社会行为及其动因,并分析和比较了其与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借瘟疫之名,行社会排斥之实”现象的共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