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肖 静
(景德镇市委党校,江西景德镇 333001)
城市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人才,才能赢得城市的未来。景德镇因为悠久的陶瓷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海内外陶艺家、艺术家和“创客”来景寻梦创业,形成了独特的“景漂”现象。这些“景漂”当中,既有刚刚踏出大学校门的,也有在创业路上走了很久的,甚至有已经拥有了非常高社会地位和雄厚经济实力的。他们未必全都从事着与陶瓷相关的行业,但无一不是抱着对千年瓷都“朝圣”的心态,或是背井离乡,或是漂洋过海来到景德镇,成了这座千年古城的特殊风景,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了强大的人才力量。对于当前的景德镇而言,想要把握住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就必须把人才作为最重要的关键点来抓,尤其是牢牢抓住陶瓷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有思想、有能力、有实力的“景漂”汇聚于此,为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陶瓷,作为连接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重要纽带,自古以来就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铺就了一条璀璨的道路。景德镇,因瓷而生、因瓷而兴、因瓷而名,被称为千年瓷都,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城市,历史上形成了“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美誉,成了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桥梁。今天,为了更好地发挥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在传播中华文化、世界认识中国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对景德镇优秀陶瓷文化进行传承、利用和保护,进一步利用陶瓷文化推动景德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景德镇开始着力创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
景德镇的千年陶瓷文化,固然在中国陶瓷史乃至世界陶瓷史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但是,近代以来却一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掉了队,不管是陶瓷文化市场还是陶瓷金融市场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因此,如何对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进行传承、创新和发扬、利用,如何让景德镇在新时代重振千年瓷都的历史辉煌,一直颇受各方面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寄予了殷切期望。从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对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保护作出重要批示;到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再到同年8月28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应当说,对于试验区的具体规划,相关发展目标的提出,对景德镇全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景德镇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自古以来,景德镇就是一座没有城墙、开放包容的移民城市。自北宋以来,景德镇就因瓷业发达吸引了大批艺术家、手艺人汇聚于此,“景漂”初具规模。实际上,正是因为这些早期“景漂”的到来,包括他们带来的风格各异的制瓷工艺,为景德镇“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登上世界瓷至高点奠定了重要基础,促成了景德镇陶瓷作品的飞跃变迁、推动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繁荣发展。一直以来,他们都积极融入景德镇陶瓷文化,参与到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当中,为景德镇陶瓷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创意、新的技术。因此,景德镇一直以来都注重对于“景漂”的吸引、引领和服务,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物质上的各种可能性。近年来,更是着力制度的完善、平台的优化、环境的提升,不断“洗手”“ 洗 脚”“ 塑 形 ”“ 铸 魂 ”,形 成 了“ 景漂 之 后又见景归”的兴盛景象。以上这些因素,不仅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而且也证明了,只有像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指出的那样,“以‘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推动全市各项工作,想方设法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全力以赴优化留才用才环境,真心实意营造尊才爱才氛围,真正使景德镇成为各类人才的高地”,才能为景德镇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有助于推动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
“景漂”的最大特点之一,就在于其来自于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国家,彼此之间的思想碰撞,是推动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一方面,景德镇拥有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学院、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校等培养专业性陶瓷人才的高校,一直以来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学生前来学习研究传统制瓷工艺,而这些毕业生,包括外国留学生,很多人在毕业后并没有离开景德镇,而是沉醉于景德镇丰厚的陶瓷文化,继续留景发展,他们作为“景漂”的新兴力量,成了传承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重要人才支柱。另一方面,“景漂”当中年轻人较多,他们思想活跃、热衷创造,为景德镇陶瓷文化注入了更多的时代元素、独特创意;同时,各地各层次来景发展的中外陶瓷艺术家、陶瓷爱好者也在进行陶瓷创作的过程当中,融入了不同的审美观点、美学思维,对传统的陶瓷绘画技法、陶瓷制作工艺进行了改造、创新、升级,开启了3D打印陶瓷作品的风潮,从而创作出了一大批既有现代韵味、符合当代审美,又沉淀了厚重陶瓷历史文化的优秀作品。
2.有助于推动陶瓷市场的繁荣发展
“景漂”带来的大量资源,能够为景德镇陶瓷产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进而促进陶瓷市场的蓬勃发展。目前,“景漂”的几大聚集区已经逐渐成为景德镇陶瓷创意产品交易的新兴市场,如,以陶溪川为代表的创客空间,以三宝瓷谷国际陶艺村为代表的艺术部落,以雕塑乐天陶社为代表的大学生创意街区。此外,在汇聚了高技术陶瓷、高档日用瓷、艺术瓷等中大型企业的陶瓷工业园区里,“景漂”也逐渐成为主力群体。最重要的是,“景漂”在推动景德镇陶瓷雕塑、绘画、饰品、日用瓷、艺术瓷等市场发展兴盛的过程中,不仅在创作、制造方面表现突出,而且还展示出了销售方面的独特天赋。目前,景德镇从事陶瓷电商的企业多达一万家,在淘宝、天猫、京东等交易平台注册的陶瓷网店属景德镇地区的超过五万家。可以说,“景漂”聚集带来的新的销售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景德镇陶瓷市场的快速发展。
3.有助于推动陶瓷产品的工艺技术
“景漂”在进行陶瓷创作的过程中,非常擅于结合自身所长,创新瓷画工艺,形成新表现手法。这些新的创意设计理念的融入,使景德镇的陶瓷产品更具特色,更彰显个性化元素,极大弥补了本土陶瓷产品设计缺乏创新、创意滞后的不足,大大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了景德镇陶瓷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景漂”综合运用自己在不同国家、城市实践中摸索出的工作经验,也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转变,提升了陶瓷产品的品质。如,在生产设备上,传统的规模化生产被3D打印的精细化智能化生产替代;在陶瓷花色上,以往那种色彩浑浊、模糊不清的弊端被立体化的高清晰的花色图案替代;在烧制工艺上,长久以来不太有变化的色釉也逐渐被个性化的多样化的色釉替代。
4.有助于推动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
“景漂”当中,虽然整体以来景创新创业的年轻人为主,但是也不乏经济实力非常雄厚的企业家,他们既受到景德镇城市温度的感染,更对景德镇的未来发展信心百倍,因此带着大量的资金、资源来到景德镇,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也推动着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各类“景漂”也在原料、色釉料、模具、烧炼、包装、设计、物流、电子商务等陶瓷产业相关环节活跃发展,他们带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为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推动了陶瓷产业各链条的发展延伸,打造出景德镇的“大陶瓷”格局,提升了景德镇陶瓷在国内外陶瓷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因此,“景漂”人才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
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在接受专访时提到:“发展陶瓷产业离不开人才,特别是当下新经济蓬勃发展,新经济靠人才引领,创新引领靠人才支撑,动能转换靠人才推动,而景德镇已经成为一块陶瓷文化人才聚集的沃土,常年扎根景德镇潜心创作的数万名‘景漂’一族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当前,面对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我们应当针对试验区“两地一中心”的战略定位,即: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推动景德镇成为集中展示中华陶瓷文化的瓷都、全国乃至世界的陶瓷产业标准和创新中心;建设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把景德镇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把试验区建设成为促进全球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和高端陶瓷文化贸易出口区,充分发掘和吸引各类“景漂”人才,使其成为助推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动力源泉。
1.注重对陶瓷文化传承保护方面“景漂”人才的发掘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①;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2020年前工作要点中也明确指出,要“围绕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着力推进陶瓷文物与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②。在景德镇,虽然一直以来都有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专业人士、社会团体对各类陶瓷文物与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框架,呈现出分散化、个人化、兴趣化的特点,基本上都是基于自身的兴趣或者仅从某一领域、某一角度来进行研究,导致了其研究成果,既没有强大的理论基础,也不具备坚实的学术背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对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的研究希望完全寄托于本土机构和人士,可能达不到在全面保护、有力传承的基础上去实现创新突破的目的。因此,对于当前的景德镇来说,要真正实现在陶瓷文物与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就必须要积极发掘相关专业的“景漂”人才。既要发掘和吸引一批陶瓷文物保护方面的“景漂”人才来景,利用其已有的专业知识对景德镇现有的陶瓷文物进行全面研究和梳理,整理出保存完整、适宜留存和展示的,保存一般、但仍具修复价值的,较为残缺、不具备修复价值但可以用以学术研究的几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照片拍摄、激光扫描、3D打印等方式对其进行修缮、保护和利用;又要发掘和吸引一批能够传承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景漂”人才来景,在对陶瓷材料、工艺进行学术研究和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打造出一支手工制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同时,还要发掘和吸引一批能够进行陶瓷文化挖掘阐释的“景漂”人才来景,利用其已有的学术框架和理论基础,在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进行全面研究、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创作出一批拥有时代气息、能够展示景德镇陶瓷文化特点的电视剧、纪录片和短视频,从而真正实现对陶瓷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
2.注重对陶瓷文化旅游方面“景漂”人才的发掘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发展陶瓷文化旅游业”①;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2020年前工作要点中也明确指出,要“围绕建设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着力推进陶瓷文化旅游核心产品提质升级”②。近年来,景德镇市委、市政府依据自身生态资源异常丰富、陶瓷文化脉络完整的特色禀赋和“对话世界”“打造国际瓷都”的发展定位,不断优化城乡道路网络、环境面貌,分区域重点打造了一批陶瓷文化景区,如,以御窑博物馆为中心的陶阳里历史街区、以陶溪川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为中心的陶溪川文创街区、以三宝国际陶艺村为中心的陶源谷艺术景区等,主要以展示景德镇制瓷工艺和陶瓷历史文化为主;在各县区着力打造了一批山水生态景区,如,北起浮梁县蛟潭镇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南至高新区航空小镇、途径一江三河六山的昌江百里风光带,位于浮梁县鹅湖镇、瑶里镇的高岭瑶里风景名胜区,位于乐平市东北部的洪岩仙境等,主要以展示景德镇良好自然生态面貌为主。这些遍布景德镇的新景区、景点成了串起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脉络的重要场所,成了展示景德镇宜居宜业宜游环境的重要环节,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而且留下了口口相传的好口碑,为推动城市旅游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在推进景德镇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进程中,对陶瓷文化旅游发面的深入挖掘仍然略显不够,虽然已经拥有了陶溪川文创园区的成功经验,但是对其他区域的综合规划和建设力度显然还不够。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发掘和引进一批既在文化旅游方面拥有实操经验、又对陶瓷文化研究颇深的“景漂”人才,依托他们此前在别的城市取得的成功经验,来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更好发展。既要发掘和吸引一批政策研究型的“景漂”人才来景,在进一步对分散在景德镇各处的陶瓷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研究整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完善陶瓷文化旅游体制机制;又要发掘和吸引一批旅游配套服务“景漂”人才项目来景,对景德镇全域内的乡村、景点进行综合开发、统一管理,从而建立起陶瓷文化旅游的立体交通网、服务设施网、“智慧智能”互联网等,从而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真正实现陶瓷历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3.注重对陶瓷文化交流方面“景漂”人才的发掘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提升陶瓷文化交流合作水平”①;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2020年前工作要点中也明确指出,要“围绕建设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着力推进陶瓷文化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程”②。景德镇,作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当中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城市,自古以来就发挥着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更是提出了要将自身打造成“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发挥出让世界感知中国脉动的巨大能量。而且,我市自2004年以来,连续举办多年的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更是吸引了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千家参展企业、采购公司,以及上万名中外嘉宾和近百万的旅游、观光人员,为促进世界陶瓷商贸、文化、技艺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大平台,逐渐成为促进世界陶瓷文化交流互鉴、相互促进的重要桥梁。但是,景德镇当前的陶瓷文化交流依然以瓷博会、展览会等会展为主,以陶瓷作品展示为主,较为缺乏对如何更好推动文化层面的深度对话和交流方面的思考。而景德镇目前拥有的“景漂”人才当中,除了陶瓷方面的人才之外,文化方面的人才应当算占据了多数。因此,应当加强对这一类型“景漂”人才的发掘和引导,通过他们来推动中华陶瓷文化与世界陶瓷文化的交流涉及更深的层面和内涵。既要发掘和引进一批拥有陶瓷文化国际传播交流经验的“景漂”人才,让他们来寻找景德镇陶瓷文化和国家“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最佳切入点、结合点,策划世界感知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陶瓷文化交流重点项目、重大品牌;又要发掘和引进一批拥有陶瓷产品对外经商贸易经验的“景漂”人才,通过他们推动景德镇的陶瓷跨境电商平台建设落到实处,既引导他们既以试验区为依托打造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陶瓷电商聚集中心,在高新区、昌南新区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里建立若干个产学研用一体的电商孵化基地,又依托他们在德国、法国、西班牙、新加坡、英国、日本等国设立景德镇陶瓷产品专属海外仓,进而完善和提升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产业链;更要发掘和引进一批拥有陶瓷文化产品交易经验的“景漂”人才,借助其在其他国家、城市进行产品交易的模式和渠道,结合当前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浪潮,打造出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陶瓷产业大数据中心,形成以景德镇为标准的陶瓷产品价格机制,巩固景德镇在全国各陶瓷产区当中的龙头地位。
注 释:
①引自《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
②引自《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2020年前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