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口同声,让孩子爱上阅读
——浅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和大人一起读”栏目

2020-03-03 19:27李梦圆彭佳雪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和大人一起读大人栏目

王 雯,李梦圆,彭佳雪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430079)

自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制三科教材,实行了三十多年的“一纲多本”政策改为全部使用统一的部编版教材。语文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教材的变化是所有教师、家长所关心的问题。部编版教材增设的“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名著导读”等多个栏目尤其引人注目,无不体现出“读书为要”的编写理念。其中一年级语文课本增加“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不止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家长主导的家庭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到底为什么要增设“和大人一起读”,和大人一起读什么?,现阶段“和大人一起读”存在哪些困境,又该怎样和大人一起读?

一、为什么要“和大人一起读”

(一)搭建幼小衔接的桥梁

幼小衔接一直是幼教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在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前提下,如何让学生更快地从一名“幼儿园孩子”到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不仅是家长关心的问题,也是教育界思考的问题。“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增设,其实是为了帮助孩子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搭建桥梁。孩子处在幼儿园阶段时,多在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帮助下,而进入小学后环境的变化对孩子自立自主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如果在学习上突然离开了老师和家长的“陪伴”,孩子难免会产生焦虑和不适。“和大人一起读”,表面上是对课文的阅读,更深层次反映的是一年级孩子依然需要大人们更多的指引和帮助,从而更好地帮他们做好衔接与过渡。

(二)培养兴趣,播下阅读种子

一方面“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注重与幼儿园的衔接,另一方面,贯穿着部编版语文教材整体的目标:让孩子爱上阅读。不管是“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名著导读”等栏目的增设,还是课外阅读延伸,都体现了部编版教材对语文阅读不断提出更高要求。这也符合国家新课标改革的内容和要求。笔者认为“和大人一起读”不只是让家长引导孩子爱上读书,更是为了培养和保护孩子读书兴趣的“萌芽”。由于幼儿园教育抵制超前化,小学化,孩子在上小学后往往“什么都不懂”。且幼儿园的阅读主要以图画书为主,文字内容相对较少,而小学教育对孩子提出了新要求。以文字为主、图画为辅的小学课本,加上自身畏难情绪,很容易让孩子丧失阅读兴趣。“和大人一起读”一方面在大人的帮助下,让孩子更好的理解阅读内容,另一方面,加上大人生动有趣的讲解,更易让孩子爱上阅读,从而激发内在学习的动力,增强求知欲望,培养阅读兴趣,从小在孩子心里播下阅读种子,以促进孩子阅读能力发展。

(三)全民阅读的时代要求

近年来,“全民阅读”多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社会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大人一起读”,看似是给孩子在孩童时期培养阅读习惯,同样是“大语文”时代下倡导全民阅读的要求,通过学校阅读联动家庭阅读,以孩子阅读推动成人阅读,营造家庭教育中良好语文氛围,推动全民学习语文之热情和国人素养的提升。

二、“和大人一起读”,读些什么

翻阅整个一年级语文课本,不难发现,“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设置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一共16篇。其中童谣儿歌类7篇,分别为《小兔子乖乖》《剪窗花》《谁会飞》《春节童谣》《妞妞赶牛》《孙悟空打妖怪》《谁和谁好》,童话故事类7篇,分别为《小鸟念书》《拔萝卜》《猴子捞月亮》《夏夜多美》《狐狸和乌鸦》《小熊住山洞》,剩下2篇《阳光》和《胖乎乎的小手》则为短篇美文。通读下来,每篇文章的选择不是毫无根据,可以看出编者的“良苦用心”,“和大人一起读”文章的选择在注重幼儿阅读兴趣培养的同时,兼顾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一)朗朗上口,耳熟能详

其中《小兔子乖乖》、《拔萝卜》等内容是孩子在幼儿园就耳熟能详甚至能背诵的。刚入小学的孩子,基本上都不太认识字,部编版教材主张缓解“入学焦虑”先学汉字再学拼音,和大人一起从这些朗朗上口,耳熟能详的内容开始读,一方面在孩子头脑中构建起字音、字形、字义的联系,另一方面增强孩子自身的成就感和探索欲,使孩子更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

(二)内容生动有趣,格式回环反复

《猴子捞月亮》《狐狸和乌鸦》等很多都含有童话或寓言故事的“味道”。“和大人一起读”篇目的选择,凸显出要让“有趣的内容”贯穿着整个16篇文章之中,为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目标打下了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深刻反映出我国教改所倡导的儿童本位观,教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要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中心。

同样,一些内容相对较长的文章,也多采用回环反复的手法,这样让看似很长的文章也“变得”简单,比如《谁和谁好》《谁会飞》每一个小节中的字数和格式都一模一样,《小兔子乖乖》句式也大致相同,只是换了个别的字……这也利于大人们更好地利用这些材料,帮助孩子增强语感,积累语言,发现语言的规律,激发孩子好奇心和探索心的同时,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共同发展。

三、“和大人一起读”现阶段实施困境

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多次强调:“语文的功能就是培养读书的种子”。“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设置也离不开这个初衷,但通过与一线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发现,在开展“和大人一起读”的同时,仍然存在一定困境。

(一)教师定位不清,“导读”责任缺失

很多一线教师因为对“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认识不足,定位不清到底该怎样上这节课。是作为普通的语文课,像课本一样来教学,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细化讲解;还是像阅读课一样,因为不会作为考试内容,学生一起读一遍应付了事,抑或是老师直接布置为家庭作业,让孩子回家和家长一起读。这都使关键的教师“导读”一环缺失,与“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家长囿于自身限制,“陪读”角色不到位

每个家庭的情况各不相同,有些家长工作忙负担重,很难再抽出时间陪孩子进行阅读;信息化时代下,有些家长由于自身阅读习惯的缺失,将“和大人一起读”应付了事,还有些家长受自身文化水平限制,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不够,不懂得和孩子一起读的方式方法。“陪读”角色的不到位,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

(三)学生兴趣减退,“悦读”变“厌读”

很多家长会抱怨,为什么我们家的孩子不爱读书。一方面孩子阅读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另一方面要从让孩子阅读变成孩子主动“悦读”。当“和大人一起读”不再是一种和老师,和家长的互动沟通,而单纯的变成了一项朗读作业时,学生内心的抵触情绪油然而生。怎么样快点应付完作业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久而久之,本意培养他们“悦读”的种子却变成了让他们日后“厌读”的恶苗。

四、“和大人一起”应该怎样读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叫“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设置难道不是为了让家长带着孩子一起读?直接叫“和家长一起读”指向性更加明确。这就忽视了老师是“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关键一环。

(一)教师该如何“导读”

1.把“和大人一起读”纳入教学计划

面对首次出现在课本中的栏目,很多老师也觉得非常迷茫,不知道在教学中如何处理,这个栏目到底应该怎么上?温儒敏主编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把这个栏目纳入教学计划中,但不要处理成一般的课,要把它看作课堂教学的延伸,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可见“和大人一起读”绝不是说和老师毫无相关,恰恰相反,更需要被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不是和“大人一起瞎读”,而是“有方法地读”“科学地读”。这也符合部编版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家庭。

2.教师要当好“领读者”

由于现在很多家长自身缺乏阅读习惯,更别说和孩子一起读书。这就要求老师利用好学校这个“大课堂”做好示范,当好“领读者”的角色。一方面,在课堂上要把握好时机,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技巧,鼓励学生先“自读”寻找文章中的“奥秘”。“和大人一起读”的篇目内容多生动活泼,教师可以用一些对答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在阅读的同时,可以增设活动来让孩子多感官体验阅读、享受阅读、爱上阅读、终身阅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先在教室里带着学生一起读,然后通过家长会、家长课堂的形式,示范怎么一起读,让家长更好地和孩子一起读。

对于一些“亲子共读”实在有困难的家庭,这些孩子该怎么办?教师在做好陪读的同时,可以尝试建立“亲子共读家长联盟”等组织,鼓励那些有时间有精力的家长来到学校,为这些孩子“陪读”的同时,结成帮扶小组,让有经验的家长去帮助其他家长提升“陪读”能力和水平,最终建立良好的家庭阅读关系。

3.“和大人一起读”不应成为生硬的作业

有些老师会单纯地把“和大人一起读”布置成孩子回家的课后作业,让家长“监督陪读”,但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即使不读也不能强压着读。“和大人一起读”的本意就是为了激发孩子阅读兴趣,让孩子爱上阅读,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如果变成了生硬的家庭作业,难免会让孩子感受到压力。布置成作业,附加任务增多,压力一大,兴趣自然就少了,更别提“爱上阅读”,不“躲着阅读”就算不错的了。所以“和大人一起读”,应该是轻松愉悦的,因为其本身就是以培养孩子兴趣为目的,如果变成生硬的作业,反而会适得其反。

可以拓宽“和大人一起读”的成果展示形式,不是单一的家长签字“已读课文”,尝试用音视频、绘画等多种方式展现家庭“陪读”成果。同时利用好数字媒体如微信公众号等将好的“陪读”模式进行宣传,帮助更多家庭找到适合其自身的“陪读”方法,而不是应付作业。

4.“和大人一起读”读的内容可以更宽更广

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的篇目是有限的,但并不是说“和大人一起读”,只能读这16篇,翻来覆去的读。教师在完成本单元“和大人一起读”的篇目后,可以找一些和本单元选篇相似或共性较强的文章来“一起读”,即“1+X”的方法。比如《狐狸和乌鸦》是寓言故事,在学习后还可以找一些其他寓言故事,如《龟兔赛跑》《狼和小羊》《狼来了》等。同样《妞妞赶牛》是一篇绕口令的文章,在学习后,就可以再找一些与这样相类似的经典绕口令。通过拓宽阅读的方式,孩子能产生探索同类型文章“奥秘”的兴趣。

(二)家长该如何“陪读”

1.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陪读”的前提和保障

其实当“和大人一起读”,回到了家庭,变成“和家长一起读”的时候,往往强调和凸显的就是“亲子阅读”。但很多家长提到“亲子阅读”这四个字时,只是单纯关注“阅读”而忽略了“亲子”。

一些家长在和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十分强势并喜欢指责孩子的观点,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和答案强加给孩子而忽视了孩子的主体地位,难免会让孩子丧失阅读兴趣。还有些家长一味地赞赏,不管孩子说了什么都说好。双向的交流变成了单项的输出,这样的“陪读”其实是无效的。

当“和大人一起读”回到家庭变成“和家长一起读”,首先需要的就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样既能让孩子在亲子阅读中得到尊重与反馈,又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观点的不足并及时改进。

2.家长“陪读”,要态度更要有温度

当“和大人一起读”变成“和家长一起读”的时候,家长要端正态度,不能敷衍了事。可以将互动和演绎穿插于家庭里的“陪读”,帮助孩子养成阅读兴趣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增强语言学习能力。家长也可以通过与孩子共同探究增强自身的语文素养。

同时“和大人一起读”更应该是一种有温度的阅读。大人在“陪读”过程中,会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孩子,就好像在做亲子游戏。在“陪读”过程中适时指导孩子,帮助孩子,鼓励孩子。从而让孩子获得自信,爱上阅读,享受阅读,树立阅读的耐心。

3.润物无声,阅读留痕,和孩子一起“定靶子”

舒适的阅读环境和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处于一种较为放松的状态。这种状态下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好时机,但此时的读不能漫无目,应该和孩子一起定下阅读的小目标,使陪读效果达到最优。

家长可以结合文章的内容设置一些“小靶子”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加深理解拓宽孩子思维能力。比如在《小兔乖乖》里,“为什么小兔子不开门呀”,“当有人来敲我们家里门的时候,宝宝会怎么做呀”;在《谁和谁好》阅读时,可以提出:“为什么风一吹云就跑了呀?”,“宝宝还知道谁和谁好嘛,为什么呀”,还可以准备一些小卡片,让孩子在读完后将卡片进行配对。在读《胖乎乎的小手》时候,让孩子尝试着和家长一起做一些家务等。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奖励兑换表,当达到一定数量的“靶子”时,可以兑换适度的小奖励,比如多看一会电视,买一个小玩具等。将课外阅读也可以纳入到“小靶子”数量的积累当中,用延迟满足去逐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和大人一起读”这些“小靶子”的制定,让课文变得更加有趣,孩子在完成这些“小靶子”后,其内心成就体验也会愈发提升,家长要合理运用好孩子的“好胜心”,从而让孩子爱上阅读,终身阅读。

4.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

“和大人一起读”一方面读的是语文书上有字的课文,另一方面更要发掘每一篇课文背后的内容和道理,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相结合,达到让孩子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的目的。

比如在《小兔乖乖》中教会孩子如何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从《谁和谁好》里学会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朋友,要珍惜友情;遇到事情要学会动脑筋分析,不能像《狐狸和乌鸦》里的乌鸦一样,别人一夸你就骄傲的不得了,最后丢掉了嘴巴里的肉;还要和《小熊住山洞》里的小熊学习,学会保护我们和小动物一起赖以生存的家园。这就需要家长加强引导,帮助孩子读好“和大人一起读”背后的无字之书。

(三)以生为本,突出“悦读”主体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同样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这也要求教师和家长在开展“和大人一起读”时,不能忽视儿童的主体地位。

1.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自己先读

很多一年级学生可能会存在不认识字的情况,但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就能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理解图书中的内容。在和大人一起读之前,不妨让他们自己先试着自己读一读,通过课本插图和一些先前的经验,使他们能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孩子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在之后家长“陪读”时,效果则会事半功倍。

2.鼓励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

在和孩子一起读的时候,文章中每一点内容都可能是孩子发散性思维的“原点”。这时教师和家长就要“悉心保护”,学会蹲下来从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无论孩子年龄大小,都应该认真对待;无论问题有多复杂,都应该耐心解答。同样在和孩子互动提问时,多尝试提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发散性问题;鼓励孩子去给读的一些内容添加上不一样的结尾,勇敢地表达出来,从而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孩子读书兴趣

教师和家长的“陪读”不是无限制无原则的陪,其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脱离辅助,从而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随着孩子年级的增长和自我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需要教师和家长适时退出,“见好就收”,从最开始的“全陪”到“半陪”直至最后的“不陪”。大人的陪读是“师傅领进门”,日后的阅读需要每个孩子“自我修行”。如果一味强调“陪读”,将导致孩子阅读的严重依赖,养成不良的阅读习惯。

五、结语

异口同声,让孩子爱上阅读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离不开老师“教好”,家长“陪好”,学生“学好”。真正实现部编教材设置“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初心。播下阅读的“种子”,让孩子爱上阅读,享受阅读,终身阅读,需要每一位教育人共勉。

猜你喜欢
和大人一起读大人栏目
大人都不知道的事
让我们学着长成一个大人
假如我是大人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农村孩子“和大人一起读”的认识与思考
大手牵小手一起快乐读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用好教材例子盘活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