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青 海
纺织业对人类生计、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在非洲第一人口大国尼日利亚(以下简称尼),纺织业曾经是制造业中雇佣劳动力最多的行业,是大多数尼日利亚年轻人的经济来源,为尼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尼纺织业呈明显的衰退趋势,迄今仍未明显改观,成为尼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因此,对尼纺织业从盛到衰的原因进行探查,对理解非洲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对理解中非产能合作意义重大。
关于尼纺织业从盛到衰的原因,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有学者认为尼20 世纪80 年代被迫采用的结构调整政策是造成其纺织业衰落的重要原因,因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迫使尼降低关税,导致物美价廉的纺织品进口激增,尼国内纺织业因为产品质次价高而趋于衰落。①Eneji etal, “Revamping Nigeria Dwindling Economy through Textile Production”, Online Journal Of Business Global,Vol. 2, No I.(2012), pp.23—40.也有学者强调人力资本和技术因素,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竞争力的纺织业日益需要设计师、工程师、技术人员、化学家和营销专家等,而尼纺织业因为缺乏这些而跟不上时代的需要。②Ahmed, D.,“The State of Nigerian Textile Industries”,Lecture delivered at the Annual Dinner Party organized by Nigerian Textile Union for her members at Lagos(June 2014).也有学者强调尼不合理的政策因素,因为尼缺乏正确的资金扶持、人员培训政策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③Ogundele, O. J.K.,“Determinants of Entrepreneurial Emergence, Behaviour and Performance”,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Lagos, Lagos(2010),pp.43—44.还有学者认为20世纪70 年代尼发现石油是压垮尼纺织业的主要因素,尼经济过度依赖石油,纺织业等其他行业因为受到忽视而趋于衰落。④Bangar, A.R.,“Fixing the Giant: Can Nigeria’s Textile Industry Regain Lost Glory?”Unpublished lecture at a Workshop organized by the Association of Nigerian Textile workers in Lagos.(April 2005)虽然这些原因都有其合理性,不过,鉴于尼纺织业发展演变的背景、过程比较复杂,仅归结为一两种因素可能并不足以解释其发展逻辑,因而有必要从尼日利亚纺织业发展演变的历史中寻找答案。
在殖民尼日利亚的大部分时期,英国人采用在尼日利亚种植棉花等原材料,然后运往英国生产纺织品,再由英国贸易公司在尼日利亚代理销售的殖民政策。他们对尼日利亚的工业化要么漠不关心,要么持反对态度,例如1914—1919 年间,尼日利亚总督弗雷德里克·卢加德(Frederick Lugard)实行的反制造业政策。①M. Johnson,“Cotton Imperialism in West Africa”,African Affairs, lxxiii, No. 291 (1974), pp.178—187.因此,长期以来尼日利亚并无大型现代化纺织厂。到20 世纪50 年代,英国殖民者开始有意在尼日利亚建设相关工厂:其一,北方卡杜纳州的航运和铁路服务的发展使得设备和材料的运输成为可能,英国制造商由此发现,相对于在英国生产,在尼日利亚生产具有接近原料来源(棉花)和消费者且运输距离大大缩短的优点;其二,面对非洲各地风起云涌的独立思潮,英国殖民政府也急于在尼日利亚独立前展现出其对殖民地发展做出的努力以改善自己的形象。但是,由于早期消极的制造业政策,尼日利亚明显缺乏制造业经验或技能。因此,殖民当局找到了英国大卫·怀特黑德·森(David Whitehead & Sons)纺织品公司,商讨合作问题。1955 年9 月,在尼日利亚北方区政府首脑艾哈迈德·贝洛(Ahmadu Bello)的推动下,北方区营销委员会(NRMB)、北方区发展公司(NRDC)与英国大卫·怀特海德·森纺织品公司签署协议,决定在尼日利亚北部卡杜纳合作成立一个纺织品公司。②J. Paden, Ahmadu Bello,Sardauna of Sokoto,Zaria:Huda Huda Press(1986), p.264.1957 年11月22 日,尼日利亚第一家大型纺织厂卡杜纳纺织品有限公司(KTL)在北部城市卡杜纳正式开业。③David Whitehead & Sons,“Kaduna: the Largest Spinning and Weaving Operation South of the Sahara”, Textile Month,(June 1973), pp.238—242.由于公司投产时受到关税的保护(关税为每平方码8便士,是由英国殖民官员制定的,目的是防止欧洲、日本的纺织品涌进当地市场),使其相比进口产品有很大的优势。④Salihu Maiwada & Elisha Renne,“The Kaduna Textile Industry and the Decline of Textile Manufacturing in Northern Nigeria, 1955—2010”, Textile History, Vol.44,No.2, (2013), pp.171—196.开工第一年,工厂的粗棉布产量就达到了800 万米,而且质量也较高,吸引了包括当时颇有名气的贸易公司在内的众多客户。⑤S. Onyeiwu,“The Modern Textile Industry in Nigeria: History, Structural Change,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Textile History, Vol.28,No.2(1997), p.246.在卡杜纳纺织成功的鼓舞下,加上1960 年独立后新生的尼日利亚政府对发展本地工业的重视及采取的进口替代政策(如1967 年以后,尼日利亚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贸易数量限制和进口许可要求以保护本地工业),娜丹纺织(Nortex,1962)、联合纺织(UNTL,1964)、艾勒瓦纺织(Arewa,1965)等三家大型纺织品公司相继建成,众多中小型纺织企业也纷纷涌现。到20 世纪70 年代初,尼日利亚的棉布产量已经占到整个西非的一半,其生产的布料不仅在本国,而且在西非乃至在英国等发达国家都很受欢迎,在非洲大陆的纺织工业规模仅次于埃及。⑥Sola Akinrinade and Olukoya Ogen, “Globalization and De-Industrialization: South-South Neo-Liberalism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Nigerian Textile Industry”, The Global South, No. 2 (2008), pp.159—170.
1970 年开始,随着比夫拉内战(1967—1970)的结束和尼日尔三角洲地区石油开采的扩大,尼日利亚的石油收入大幅增加,石油经济逐渐成为尼日利亚国民经济的命脉与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进入了所谓的“石油繁荣”时期。随着石油收入的增加,政府支出(被视为国家发展的一部分)随之大量增加。而石油收入上升带来的奈拉(尼日利亚的货币名称)升值,纺织工厂大量购买外国先进的设备用以扩大生产。同时,为了促进本地工业的发展,尼日利亚政府继1972 颁布了第一项本土化法令之后,1977年进一步颁布了纺织品进口禁令,使得20 世纪70年代的十余年时间里,尼日利亚的纺织业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1%),成为非洲大陆主要的纺织品生产中心。⑦World Bank, “Nigeria: The industrial Incentives System”, Mimeo,Western Africa Projects Department, 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1983), pp.21—42.例如,1970—1974 年,卡杜纳纺织相继又成立了3 个工厂,业务范围也有所扩大,开始生产漂白的粗棉布。①David Whitehead & Sons, Kaduna Textiles Limited, unpublished brochure prepared for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KTL,22, David Whitehead & Sons, Ltd, Archives, Parbold, Lancashire(November 1957).然而,好景不长,20 世纪70 年代末和80 年代初的油价下跌使得尼日利亚石油收入大幅下降,经济开始面对石油繁荣期间大量的外部借款、日益被高估的奈拉以及负的实际利率所造成的矛盾。1982 年初,面对国际收支危机,政府采取了紧缩计划,对纺织业的支持减少,同时大幅加强进口限制,提高进口壁垒(如1 月增加了30%的进口附加税),使得联邦政府赤字从1983 年占GDP 的10%下降到1985 年的3%。然而,尽管进口下降,世界石油价格下跌更为显著,黑市猖獗,官方和平行汇率差额1985 年达到了250%。②Deborah Brautigam,“Substituting for the State: Institution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Eastern Nigeria”,World Develepment, Vol.25, No.7(1997), pp.1063—1080.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购买国外设备,只能用过时的旧设备维持运转,产量和质量急剧下降。1983 年,以纺织业为主的制造业增长率下降了26%。③G. Andrae and B. Beckman, Union Power in the Nigerian Textile Industry,New Brunswick, NJ: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9), pp.40—41.
由于国际收支恶化,尼日利亚政府难以偿还国外债务,加上政局动乱,已经无法获得国际市场融资。1986 年,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时任总统易卜拉欣·巴班吉达(Ibrahim Babangida)签署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结构调整计划(SAP)。作为结构调整计划的一部分,尼日利亚将奈拉贬值66%,并取消了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附加费,外汇变得相对容易获得。在结构调整的初期,制造业开始了微弱的复苏,1987年增长了5%,1988 年增长了8%。到20 世纪80 年代末,尼日利亚纺织业拥有200 多家公司,是仅次于政府部门的第二大雇主。除了工厂提供的100 多万直接就业岗位之外,相关上下游产业如棉花种植、轧棉机、零部件供应及分销商等也提供了数百万的间接就业岗位。④Sola Akinrinade and Olukoya Ogen, “Globalization and De-Industrialization: South-South Neo-Liberalism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Nigerian Textile Industry”, The Global South, No.2(2008),pp.159—170.其中,中国人拥有的联合纺织是全非洲最大的纺织厂,雇佣了多达2 万多名员工。⑤J. Abubakar,“151 textile firms close shop in Nigeria”,Daily Trust, 4(January 2010).不幸的是,1988 年,公共部门的工资重新谈判,导致政府支出进一步扩大,无奈只好扩大货币发行来支撑,结果导致了1988 年底近50%的通货膨胀率。1989 年,政府采取措施信贷紧缩等办法来应对通货膨胀,结果通货膨胀虽然在1990 年得到了短暂改善,但也导致外汇更难获得,国内需求骤降,工业总产值几乎为零增长。1990 年末和1991 年初,随着海湾战争带来的油价上涨及试图向文官政府过渡的政治需要,货币供应再一次增加。1992 年,通货膨胀率回升到45%,包括纺织业在内的制造业形势又开始恶化。1992 年,制造业增长率为-5%,1993 年为-4%,导致了使萨尼·阿巴查(Sani Abacha)将军上台的内部政变。⑥Deborah Brautigam,“Substituting for the State: Institution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Eastern Nigeria”,World Develepment, Vol.25, No.7,(1997), pp.1063—1080.阿巴查军政府取代临时文官政府引起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对。从1993 年年底开始,西方国家对其进行严厉的经济制裁,尼日利亚经济形势每况愈下。1998 年6 月,阿巴查突然病逝,次年尼日利亚终于过渡到民选文官政权。⑦刘鸿武等:《尼日利亚建国百年史(1914—2014)》,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年,第205 页。尽管出现了这种政治转变,由于腐败等问题积重难返,当选的领导人却依然无法阻止卡杜纳纺织厂的关闭。2005 年,艾勒瓦纺织、娜丹纺织两家大型纺织品公司相继倒闭。就连最早创立的历史最为悠久的卡杜纳纺织也在2000 年代中期关闭了。⑧Salihu Maiwada & Elisha Renne,“The Kaduna Textile Industry and the Decline of Textile Manufacturing in Northern Nigeria, 1955—2010”, Textile History, Vol.44,No.2(2013), pp.171—196.一直到2006年结构调整计划结束,尼日利亚纺织业的形势仍未见好转。
结构调整计划结束之后,尼日利亚纺织厂关闭的情形还在继续。2007 年,联合纺织关闭。到2010年,尼日利亚曾经辉煌的纺织业规模缩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只剩下24 家公司。①Sola Akinrinade and Olukoya Ogen, “Globalization and De-Industrialization: South-South Neo-Liberalism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Nigerian Textile Industry”, The Global South, No. 2 (2008),pp.159—170.剩下的公司大多使用过时的老技术,平均产能利用率仅20%左右。②Sola Akinrinade and Olukoya Ogen, “Globalization and De-Industrialization: South-South Neo-Liberalism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Nigerian Textile Industry”, The Global South, No. 2 (2008),pp.159—170.为了振兴纺织工业,奥巴桑乔总统在2007 年卸任前建立了价值700 亿奈拉的纺织业复兴基金(后增加到1000 亿奈拉)为那些濒临倒闭的工厂提供贷款。继任的乔纳森总统也为振兴纺织工业做了一系列努力。2010 年,乔纳森政府废除了1977 年颁布的纺织品进口禁令,改为对进口纺织品征收20%的财政关税和20%的商品关税(政府对此的解释是这将有助于政府为当地产业提供电力等基础设施)。③I. Mudashir,“Why FG lifted ban on textiles — Finance Minister”,Daily Trust, 6 December,2010.不幸的是,接下来的几年,由于宏观经济危机及东亚纺织业的崛起,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加上政府的腐败无能,尼日利亚纺织业形势进一步恶化。例如,进口禁令取消后,国外特别是来自中国的种类丰富、价格低廉的纺织品进一步涌入,中国纺织品开始主导尼日利亚纺织品市场(在卡诺和拉各斯出售的大部分纺织品都来自中国,而带来这些纺织品的大多数人都是高级政客)。④Salihu Maiwada & Elisha Renne,“The Kaduna Textile Industry and the Decline of Textile Manufacturing in Northern Nigeria, 1955—2010”, Textile History, Vol.44,No.2(2013), pp.171—196.实际上,即使禁令并未取消,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无效的,因为尼日利亚的边境漏洞百出,海关官员十分腐败,走私现象十分严重。⑤Editorial,“Review of ban on textiles and other goods”,Daily Trust, 5(January 2011).到目前,纺织业的形势仍未见改善,竞争力每况愈下。尼日利亚统计局数据显示,现有的40 家纺织厂只开动了约40%的产能。目前尼日利亚市场上出售的纺织品,85%是走私进口的。⑥驻尼日利亚使馆经商处:《尼日利亚纺织品行业面临困局》,2016 年3 月10 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k/201603/20160301272775.shtml,2020 年4 月12 日。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尼日利亚纺织品(HP 分类法下第63 类)对美国的出口额从2014 年的27.0 万美元下降到2016 的4.8万美元,2017 年又进一步下降到仅0.2 万美元。⑦The Office of Trade and Economic Analysis (OTEA),“Industry and Analysis”,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 U.S.Department of Commerce.(2018), pp.12—20.
在国际关系理论探讨中, 还没有一个“资源诅咒”的正式定义。一般以为,它是指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自然资源缺乏的国家经济发展慢的一种现象,其原因可以归结为“荷兰病”(得名的由来:20 世纪70 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并大量出口,货币升值,削弱了其他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寻租行为等。⑧刘青海:《‘资源诅咒命题’与中国在非直接投资对非洲的影响》,《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 年第6 期。在尼日利亚,1957 年,壳牌和英国石油公司在尼日尔三角洲发现了石油。20 世纪70 年代初,尼日利亚石油收入猛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货币升值。这些鼓励了尼日利亚制造商进口所有他们需要的设备、原材料和零配件,而不是在国内制造。由于石油在尼日利亚利润丰厚,投资从制造业转向了资源开采。不断升值的奈拉也让尼日利亚的制造业染上了“荷兰病”。奈拉兑全球货币的升值幅度越大,尼日利亚的制成品对世界其它地区的价格就越高,因而国外需求大幅减少。于是,尼日利亚的纺织品生产商从强大的出口商变成只服务于国内市场。1970 年,尼日利亚出口产品的40%以上为非石油产品,但到1973 年已降至20%以下,到20世纪90 年代则进一步降至10%以下。⑨L. N. Chete, J. O. Adeoti, F. M. Adeyinka, and O. Ogunde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Growth in Nigeria: Lessons and Challenges”, Brookings Africa Growth Initiative,Working Paper No. 8,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16.不幸的是,80 年代初,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暴跌,使得已经危险地依赖于石油出口的尼日利亚经济面临着不断增加的国际收支危机及飞速上升的通货膨胀。另外,尼日利亚丰富的石油收入也带来了寻租现象(是指通过一些非生产性的行为实现利益的寻求,如政府部门通过设置一些收费项目来为本部门谋求好处,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利为个人赚取利益等)。⑩刘青海:《‘资源诅咒命题’与中国在非直接投资对非洲的影响》,《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 年第6 期。由于石油收入上升,尼日利亚政府可以依靠对石油的控制获取收入来维持政府的运转,因而可以逃避纳税人给政府施加的压力,逃避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日常管理的更多责任,并由此衍生了政府腐败、制度缺失、社会不稳定等现象。尼日利亚政府不再是国家资源的管理者和看护者,而是越来越多地从这些资源中榨取利益。一些政府官员甚至直接从事盗窃活动。2012 年,世界银行负责非洲事务的一位前副行长估计,自1960 年以来,尼日利亚价值4000 亿美元的石油收入被窃取或滥用。①BBC News,“Nigeria:‘Oil-Gas Sector Mismanagement Costs Billions’”, October 25, 2012, http://www.bbc.com/news/world-africa-20081268.虽然奥巴桑乔在两届任期内都将反腐列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但由于尼日利亚宪法规定在位的高职位官员享有司法豁免权,导致那些腐败的政府高官得以逍遥法外,致使腐败现象有增无减,进一步恶化了纺织业的发展环境。②刘鸿武等:《尼日利亚建国百年史(1914—2014)》,第227 页。
丰富的资源并不必然带来“资源诅咒”效应。实际上,在社会建构环境中,没有什么现象是自动的和无可避免的,所谓的“资源诅咒”也不会例外。从世界发展的历史来看,许多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取得了不错的经济增长成绩。著名的宝石生产国博茨瓦纳(在世界161 个矿产资源出口国中,名列第18 位,其宝石、镍、铜等矿产资源丰富)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经济平稳增长,取得了非凡的成就。③刘青海:《“资源诅咒命题”与中国在非直接投资对非洲的影响》,《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 年第6 期。然而,在尼日利亚,由于社会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根深蒂固,部族矛盾和宗教冲突引发的流血事件此起彼伏,自1960 年独立以后至1999 年5 月政治动荡不断:除了1960—1966 年和1979—1983 年10 年左右的文官政府之外,其余30 余年均处于军人政权统治下,历经戈翁(1966.7—1975.7)、奥巴桑乔(1976.2—1979.8)、布哈里(1983.12—1985.8)、巴班吉达(1985.8—1993.8)、阿巴查(1993.11—1998.6)、阿布巴坎尔(1998.6—1999.5)六届军政府,各派争权夺利严重,冲突不断,无法给纺织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稳定的环境。④刘鸿武等:《尼日利亚建国百年史(1914—2014)》,第160—223 页。
20 世纪80—90 年代,华盛顿共识在西方国家十分流行(特别是在美国总统里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代),其主要主张有确保宏观经济稳定、大幅削减政府支出、削减补贴、解除市场管制并塑造市场、国有企业私有化、贸易自由化,大致可以概括为“稳定,私有化和自由化”。⑤Sola Akinrinade and Olukoya Ogen, “Globalization and De-Industrialization: South-South Neo-Liberalism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Nigerian Textile Industry”, The Global South, No. 2(2008),pp.159—17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则在将这一揽子主张具体化并在保证其实施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它们通常是通过以同意这些指令性改革为条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急需的经济援助。实践证明,尼日利亚可以说是非洲国家中遭受这种指令性改革最严重后果的国家之一。如前所述,20 世纪80 年代初,尼日利亚经济在已经危险地依赖于石油出口的情况下,突遭油价暴跌的沉重打击,使其面临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和随之而来的债务危机。政府债务从1980 年不到GDP 的10%上升到6 年后的100%以上。⑥Deborah Brautigam,“Substituting for the State: Institution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Eastern Nigeria”, World Develepment, Vol. 25, No. 7,(1997),pp.1063—1080.1986 年,尼日利亚签署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结构调整计划,同意进行货币贬值和限制联邦政府支出。结果,奈拉兑美元的汇率从计划开始时的2: 1(即2 奈拉兑1 美元)贬值为1987 年的4: 1,1991 年的10:1,1998 年的22: 1。⑦BigBen Chukwuma Ogbonna,“Structural Adjustment Program(SAP)in Nigeria: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Journal of Banking, No. 1(June 2012),pp.19—40.对纺织厂来说,汇率持续贬值是毁灭性的,因为他们再也无力进口所需的备件和机械,而数十年的进口意味着没有国内供应商能够满足这些需求,这使得纺织企业大多无法更换陈旧的设备。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发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尼日利亚纺织业中的7 万个纺锤在技术上是过时的,其实现的效率比额定效率低30%。⑧World Bank Study cited in Onyeiwu, “The Modern Textile Industry in Nigeria: History, Structural Change,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Textile History, Vol.28, No.2 (1997), p.246.结果导致生产率快速下降,无论是价格还是质量都难以与进口纺织品特别是价廉物美的中国纺织品竞争。很明显,这一旨在促进当地生产的方案不适合于尼日利亚国内幼稚工业的情况(其时既没有更新的无梭织机,当地也没有相关零配件制造)。实际上,不仅在尼日利亚,甚至在全球层面,基于华盛顿共识的结构调整计划基本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连“华盛顿共识”这一术语的创造者2002 年也承认,“至少可以说,这一结果令人失望,尤其是在增长、就业和减贫方面”。①John Williamson, “Did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Fail?”(Washington DC: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November 6, 2002), http://www.iie.com/publications/papers/paper.cfm?ResearchID=488 December 11, 2018.更糟糕的是,它还加剧了各国内部的不平等,并导致金融危机日益频繁。②David T. Beers and John Chambers, Sovereign Defaults Set to Fall Again in 2005, Standard & Poor’s Ratings Direct,from Laura Alfaro and Ingrid Vogel, Creditor Activism in Sovereign Debt: ‘Vulture’Tactics or Market Back-bone, Case 706057,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2005),p.20.与之对比,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国大陆自1978 年改革开放后走上了一条与尼日利亚、与西方发展机构提供的所谓主流建议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却成为有史以来增长最快、最长的国家之一。1990 年,7.5 亿中国人还生活在极端贫困中,但如今该人数不足1000 万,对同期全球脱贫成就的贡献高达2/3。③环球网:《英媒:中国将全球经济地理重心‘拉向东方》,2018 年10 月16 日,http://oversea.huanqiu.com/article/2018-10/13363309.html,2019 年1 月12 日。
20 世纪70—80 年代,在尼日利亚日益依赖石油出口及制成品的进口时,亚洲的制造业却在快速进步。在外资企业和国家优惠政策的帮助下,东亚发明了远比尼日利亚高效的布料制造方法,产量大幅增长,成为世界纺织生产中心。韩国、中国大陆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代表。1968—1973 年,韩国的纺织服装产量年均增长率达26%,出口的年均增长率更是达到惊人的47%。④Lynn Mytelka and Dieter Ernst, Catching Up, Keeping Up and Getting Ahead: The Korean Model Under Pressure, in Dieter Ernst, Tom Ganiatsos, and Lynn Mytelka, ed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Export Success in Asia,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8), p.96.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和泰国,20 世纪70年代以来制造业价值年均增长率平均达8—10%。⑤Jesus Felipe, Inclusive Growth, Full Employment, and Structural Change: Implications and Policies for Developing Asia,Mandaluyong, Philippines: Asian Development Bank,(2012), p.86.结果,撒哈拉以南非洲在全球纺织业中所占的份额从1970 年代的1.9%下降到2000 年代初的0.1%,亚洲国家的份额则从8%上升到25%。⑥Ibid, p.90.面对亚洲纺织品和尼日利亚纺织品巨大的价格差异,1977 年,为了重振陷入困境的纺织业,尼日利亚政府不顾一切地用彻底禁止进口纺织品的政策取代了关税制度。然而,腐败无能的政府(特别是海关部门),漏洞百出的边境,为走私创造了条件:走私者可以用贿赂海关官员的方式,从更便宜的亚洲进口纺织品进入尼日利亚市场,以比国内企业更低的价格出售而仍然获得可观的利润。因此,进口禁令导致了一种完全违反初衷的结果:不是重振垂死的纺织工业,而是给走私创造了完美的激励。⑦Yuan, Sun, Irene,The Next Factory of the World:How Chinese Investment Is Reshaping Africa,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2017), p.68.更严重的是,关税收入也消失了:以前的进口关税收入现在成了腐败的海关官员的囊中之物。此外,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二手服装的涌入,2005 年1 月多种纤维协议(MFA)的终止,2010 年尼日利亚取消纺织品进口禁令等进一步加剧了尼日利亚纺织业的衰落。
大量从东亚特别是从中国走私的纺织品和衣物涌入尼日利亚,因此,尼日利亚人通常会将其纺织业的消亡,归咎于中国。⑧Editorial,“Review of Ban on Textiles and Other Goods”, Daily Trust, 5 January 2011.然而,这忽视了尼日利亚糟糕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不稳定的电力供应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长期以来,尼日利亚政府忽视了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投资特别是电力的投资,其电网极不可靠,相关企业难以获得稳定的电力,只好依靠备用发电机和昂贵的低倾燃料油(通常称为黑油)。正如伊恩·泰勒指出,“尼日利亚纺织业的崩溃不能仅仅归咎于廉价的中国产品”。相反,“缺乏正常的电力供应(尽管政府承诺要改善这种情况), 即使是最有效率的尼日利亚纺织品制造商也几乎不可能与中国产品竞争”。①I. Taylor,“China’s relations with Nigeria”, The Round Table, xcvi, No. 392(2007), p.632.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尼日利亚在全球能源市场却占据重要地位。2010 年,在取消了纺织品进口禁令而代之以关税政策后,如果政府果真如其所说,能够利用纺织品关税和关税筹集的资金改善卡杜纳等地区的电力供应,将对解决削弱当地纺织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大有帮助。
纺织厂衰落的另外一个经常被引用的原因是过时的纺织设备既没有得到维修,也没有被替换,因为备件和新产品需要外汇但难以获得。然而,即使纺纱机、络筒机和织布机已经被取代,由于电力供应不规律以及需要使用黑油作为动力源,它们的运行成本也会高得令人望而却步(如果用私人发电机发电,他们的成本将会增加三倍)。②Salihu Maiwada & Elisha Renne,“The Kaduna Textile Industry and the Decline of Textile Manufacturing in Northern Nigeria, 1955—2010”, Textile History, Vol.44, No2, (2013). pp.171—196.遗憾的是,在尼日利亚,目前仍然至少有9300 万人无法获得电力供应,超过60%的尼居民无法用电,而诸多用户则面临大量停电问题,电力缺口预计高达175000 兆瓦。③驻尼日利亚使馆经商处:《尼日利亚9300 万人无电可用》,2018 年10 月17 日,http://nigeria.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810/20181002796443.shtml,2018 年12 月27 日。
面对纺织业面临的种种困难,尼日利亚政府为了发展国内工业,采取了高关税政策以使国内产业免受外国竞争(即所谓的“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政策)。当时的想法是,如果政府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护国内生产商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生产商就会在他们所做的事情上做得更好,与国外公司竞争,并最终取代以前依靠进口的产品。其中,织棉布的进口关税从1957 年的20%提高到1967 年的50%,1971 年再次提高了某些类型的织物和服装的关税,从80%到136%。1972 年颁布了一项产业本土化法令,1977年的第二个本土化法令甚至禁止纺织品进口。有了这些关税或禁令,尼日利亚纺织厂在全球竞争中的压力越来越小,因为与外国竞争对手相比,它们的效率可能越来越低,但仍能从中获利。1972、1977 年的本土化法令还影响了卡杜纳纺织等公司,到1979年,大卫·怀特黑德·森纺织公司的外国员工相继离开了尼日利亚,导致了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失,无奈只能被边干边学的在职培训者补上,使得其竞争力进一步降低。④S. Akinrinade and O. Ogen, “Globalization and De-industrialization: South-South Neo-liberalism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Nigerian Textile Industry”, The Global South, ii, No. 2(2008), p.164.在东亚等强大的竞争者还没有崛起之前,这些纺织品企业也许还能够偏安一隅。但是,商海无情,不进则退,后来被东亚纺织品击败也是情理之中。很明显,这种不顾实际情况单纯强调本土化而没有相关教育、培训等配套措施的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尼日利亚政府越是倾向于国内生产而不是进口,问题就越严重;保护主义只是延长了效率低下的公司的衰落,但并没有提高生产率,因此未能阻止它们的萎缩甚至死亡。”⑤Yuan, Sun, Irene,“The Next Factory of the World: How Chinese Investment Is Reshaping Africa”,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2017. p.86.
尼日利亚纺织业的衰退也跟棉花生产有关。一方面,丰富的棉花资源是当初卡杜纳纺织选址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因为当时卡杜纳及周边的包奇州(Bauchi)、卡诺州(Kano)、卡泽那州(Katsina)等州的棉花产量很高。⑥Salihu Maiwada & Elisha Renne,“The Kaduna Textile Industry and the Decline of Textile Manufacturing in Northern Nigeria, 1955—2010”, Textile History, Vol.44, No2, (2013), pp.171—196.然而,20 世纪70 年代的“石油繁荣”导致货币升值,削弱了其他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严重打击了尼日利亚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棉农的收入大幅减少,一些人被迫离开了农业去寻找其它薪水更高的工作。另一方面,棉花的生产也受到纺织业衰退的负面影响。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的纺织生产下降期间,除了少数棉农能够出口到国外以外,农民已经很难为他们的棉花找到买主。到21 世纪,受纺织业衰退的影响,棉花产量明显下降。
总的来看,石油价格的波动及相关的资源诅咒效应等多种政治经济因素的结合造成了尼日利亚纺织业的衰落,也使其制造业的其他领域不容乐观。1960 年,尼日利亚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但到2010 年这一比例已降至2%。①Gaaitzen de Vries, Marcel Timmer, and Klaas de Vries,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n Africa: Static Gains, Dynamic Loss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Vol.51, No. 6(2015): pp.674—688,pp.674—688.虽然到2016年,达到了9%但仍未达到独立时的水平。②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2019 年2 月6 日。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相对于20 世纪70 年代,尼日利亚的纺织业乃至整个制造业都在衰退。造成尼日利亚纺织业衰退的因素是复杂的,许多当地和全球的政治和经济因素造成了目前的情况:资源诅咒、动荡的政治格局、不合时宜的结构调整政策、电力等基础设施不足、缺乏配套措施的本土化政策、纺织业的全球竞争、走私及二手服装的涌入、棉花产量的减少等都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1955—1999年间,军事独裁、政治领导层的频繁更迭也破坏了一贯的政策,而这些政策本可能有助于该行业的稳定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这并非非洲国家的个别现象,而可以说是整个非洲大陆制造业趋势的一个代表。实际上,就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例而言,1960—2010 年,尼日利亚从10%降至2%,加纳下降了一半,坦桑尼亚下降了三分之一。③Gaaitzen de Vries, Marcel Timmer, and Klaas de Vries,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n Africa: Static Gains, Dynamic Loss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Vol.51, No. 6(2015): pp.674—688,pp.674—688.总的来说,非洲国家在1960 年代和1970 年代脱离殖民主义独立后,其制造业比今天更加强劲。
从上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产能合作重点国家、重点领域选择的有益启示。
第一,资源丰富且政局不稳定的国家不宜作为中非制造业产能合作的重点国家。如前所述,“资源诅咒”与政治动荡的结合可以说是造成尼日利亚纺织业衰退的首要原因。实际上,非洲国家独立50 余年的经验也表明,资源丰富且政治动荡必然带来“资源诅咒”,而这必然带来国际收支失衡与汇率的剧烈波动,导致经济与政治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严重破坏中非产业合作的效果。
第二,电力供应严重缺乏、走私现象严重的国家不宜作为中非产能合作的重点国家。电力供应的严重不足是尼日利亚纺织业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确实,电力等能源供应的效率和充足性对于制造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电力不足必然带来生产成本的大幅增加,难以提高生产效率与合作效果。此外,考虑到中国、印度及不少东南亚国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竞争力总体来说远高于非洲国家。如果走私现象严重,必然对转移到当地的中国制造业企业造成严重冲击。
第三,将政府治理、电力建设、打击走私、促进棉花生产,以及制造业的后向一体化部门、工业园区的建设等作为中非产业促进行动的重点领域。这里的理由如下:其一,如果政府治理得当,资源丰富不但不会带来“资源诅咒”,反而会对经济起到促进作用;其二,电力缺乏(2016 年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年用电量仅483 千瓦时,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3127 千瓦时,且还有5 亿多的无电人口)、④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2019 年3 月2 日。走私对本地制造业发展会产生的严重破坏;其三,棉花、甘蔗等后向一体化部门对纺织业、食糖业等对农产品加工制造业极其重要;其四,对于一些市场巨大、富有潜力、政局稳定但电力等基础设施缺乏国家,可以考虑重点建设工业园区,在园区发展好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加强管理经验交流,帮助其完善治理机制,在局部地区塑造良好的产业合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