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组织建设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20-03-03 18:34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党员干部中国共产党

王 旭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使我们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组织建设是我们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在新的历史方位,承扬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组织建设思想对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抗日战争时期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历史必然性

(一)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根本原因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人民苦不堪言,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卓绝地探索和不懈努力。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为自身前进的动力和不断努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带来光明与希望,同时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组织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驱除日寇出中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任务。基于对这一任务重要性以及自身所肩负使命艰巨性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动、积极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同时还注重加强党的建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毛泽东对当时的时局及党所肩负的使命就把握得很明确到位,他指出:民族革命“现在还未完结,革命的任务还没有显著的成就,还要求全国人民,首先是中国共产党,担负起坚决奋斗的责任”[1]632。

(二)抵抗国民党反共行动是直接原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不仅遭到日本法西斯的军事侵略,同时还受到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在政治、经济、组织和思想方面的威胁与分裂。

抗日战争时期,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其二重性被明显地表现出来。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一方面他们愿意同无产阶级建立并尽可能保持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行径;另一方面“极力影响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力求消灭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变成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尾巴,力求使革命果实归于资产阶级的一群一党的事实”[1]608,企图破坏中国共产党的种种军事行动就是最好的例证。

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经济、组织和思想等方面的反共行动给中国共产党造成威胁与分裂。政治上,配合日军“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政策,不断发动反共高潮,企图与日军联合消灭党的武装力量;经济上采取停发军饷、包围封锁等手段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组织上,企图取消边区,减弱甚至消灭党的组织力量;思想上,大资产阶级企图“溶解”共产主义。在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法西斯的内外夹击下,毛泽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原则,提出了“既联合又斗争”的战略思想,“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和平’的‘不流血’的斗争;而在被迫着同资产阶级分裂时,就转变为武装斗争”[1]608。武装斗争的胜利离不开强大的党组织,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1]602,从而克服国民党投降、分裂和倒退的危险。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客观要求

提升党员战斗能力、纯洁党的队伍、巩固党的组织是抗日战时期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突出表现,同时也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具体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科学研判抗日时局和国内外军事对峙势力后的结果。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组织建设的紧迫性不仅来自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打击等外部环境压力,还源于共产党内部力量弱小和党员队伍不纯洁等现状。一是抗日战争初期,由于受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影响,使党的组织力量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共产国际尤其是王明教条地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切文献,一讲到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就是同工人运动联系在一起的。”[2]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而正是这一“领导”使党的组织建设深受王明“左”倾错误影响,同时形成了抗日战争初期党员队伍力量弱小的现状。二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农村为据点,放手发动群众壮大组织力量,但“实际上混进了许多投机分子和敌人的暗害分子”[1]612。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决议指出:要大量、大胆地从工人、学生、知识分子、雇农和下级官兵中发展党员,而且有明显的成效。毛泽东指出:“党的组织已经从狭小的圈子中走了出来,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1]612然而在大量发展党员的同时,疏忽了对每一位发展对象的审查和严格把关,导致了汉奸、阴谋家和投机分子混入党内,影响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基于对上述现状的认识和把握,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了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紧迫性,并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要巩固党的组织,巩固党的武装力量。”[1]613

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组织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概括起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组织建设思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坚决维护党组织的独立性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毛泽东从抗日战争大局出发,汲取大革命失败给予的深刻教训,认为国共双方要建立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扩大国内抗日力量,但前提是要保证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要“保持党和红军的独立性,要有自由,而采取不决裂的方针。根据革命失败的教训,‘独立性是组织的、政治的独立问题两方面’”[3]480。

毛泽东还创新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矛盾对立统一的原理对统一战线下保持中国共产党组织独立性的重要性作了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阐述。他认为: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既须独立,又须统一”[1]763。“独立”与“统一”统一于对日作战中。只强调独立性而忽视统一性,就会导致与人民群众意愿相反的格局出现,即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破裂;“如果只谈统一性,否认独立性,就是背弃民权主义,不但我们共产党不能同意,任何党派也是不能同意的”[1]524。“一切经过统一站线”[1]539、“适应国民党的适合主义”[3]477都只强调统一性而忽视独立性,是不可取的。因此,毛泽东认为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承认这种相对独立性的目的是为了求得更好的团结。

毛泽东不仅论证了统一战线下独立自主的重要意义及保持党组织独立性的具体内涵,还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应该如何坚决维护这种独立性。一是坚持同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政治路线。所谓联合,就是同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站线,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党限制和破坏中国共产党的行为进行“有原则地让步”[3]480,不致于引起统一战线的决裂;所谓斗争,就是中国共产党“在被迫着同资产阶级分裂时,就转变为武装斗争”[1]608。二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注意自卫原则。自卫原则的深刻内涵表现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毛泽东从抗日救亡的大局出发,对国民党的破坏行动一定限度内进行忍耐,超出这个限度则要施以自卫原则,并采取必要的反击行动,彰显出他捍卫党组织独立性的坚强决心。

(二)发展党组织与巩固党组织并重

在遵循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的基础上,毛泽东根据抗日战争在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先后作出发展党与巩固党的决定。

第一,通过发展新党员、建立党组织和恢复被打散的党组织来扩大组织的力量。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为建立全中国的强固的共产党,毛泽东客观、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各方面实际情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力量的薄弱,落后于政治影响”[4]59的弱点。1938年2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要“大大发展党员,中央应有新的决议”。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做出《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

毛泽东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思想和行动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和要求:

首先是在发展对象方面,打破共产国际和王明“左”倾统治时期时只在工人阶级中发展党员的局限,广泛从其他阶级和成分中吸收和发展党员。

《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指出:“大胆向着积极的工人、雇农、城市与乡村中革命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坚决勇敢的下级官兵开门,把发展党的注意力放在吸收抗战中新的积极分子与扩大党的无产阶级基础之上。”[5]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广泛发展、甄别和保护知识分子,他曾先后多次详细论述知识分子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要把在为人民服务过程中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作为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其次是在发展党员的区域方面,主张在战区前线、无党组织的后方和国统区中通过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吸收新党员和发展党的组织。通过这一主张,还在部分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同时毛泽东还重视党在国统区的基本方针,他指出:“在一切国民党区域,党的基本方针,同样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鼓励顽固势力,用以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时局好转。”[1]756-757再次是在发展党员的细节方面,毛泽东强调大量发展党员不是无休止、无条件、无原则地吸收,而是新吸收的党员要经过老党员的介绍和党支部的严格审查和甄别,防止汉奸、投机分子和党的暂时同路人混入党内,影响党整体战斗力的发挥。“大胆发展而不让一个坏分子侵入才是正确的方针。”[4]524毛泽东还特别注重通过各类媒介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吸收大量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指出:“开办党内刊物。立即就开始办,地方上也要办。”[4]234期间《共产党人》、《新中华报》、《解放日报》、《解放》、新华通讯社和新华广播电台等一批报刊电台先后成为党的舆论的宣传阵地。

另外毛泽东要求各地迅速恢复战争中被打散的党组织,寻找旧的关系。党组织在吸收新党员和寻找老党员的基础上得到了扩充。“到1938年底,共产党员的人数已从全国抗战开始的4万多发展到50余万,党的组织已从狭小的圈子走了出来,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6]643。

第二,通过整理紧缩严密、加强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党员管理来巩固党组织。

自《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实行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数量有了大幅度增长;但同时,也显露出发展新党员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为了单纯追求党员数量的片面增长,而忽视了对新发展党员的详细审查,导致一些投机分子、奸细和党的暂时同路人混入党内,给党的整体战斗力和党的建设在思想上、组织上和政治上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为了对党员队伍进行清理、锄奸和教育,使之在各方面发挥先锋的模范作用,毛泽东于1939年6月13日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明确指出:去年三月会议以来,“党已在全国有了大数量的发展。现在的任务是巩固它。”[4]232193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巩固党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尽一切努力巩固党的组织,使党组织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

关于巩固党的组织建设,毛泽东从不同层次和方面先后提出了具体内容和要求,表现最直接的是他在《反投降提纲》中提出的精干、严密、消除破坏分子、阶级教育和严格执行秘密训令五项原则[4]228。概括地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理紧缩严密,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党员数量翻倍增长后,党组织人员冗杂成为当时最棘手的问题。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毛泽东首先提出组织上的紧缩政策,即一般应停止发展党员,“当然不是一个也不准入党,有些地方还是应发展”[4]232,而应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加强党员教育和纯洁党员队伍上。根据这一要求,各地党组织大力开展党组织的整顿工作,严格审查党员成分,将奸细、投机分子、叛变分子和异己分子坚决地从党内驱除出去,从而培养对党忠实、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素质高、战斗力强的党员,使共产党员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真正成为“英勇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1]522二是党员同志要学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研究和指导中国现实实践。“巩固党的中心一环是加强党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阶段教育和党的教育”[6]719,而新吸收的党员大多未接受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理论水平也都较低。面临这一难题,中共中央组织翻译并出版了一批马列著作,并专门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研究、编译和出版马列著作,这一举措使党员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也巩固了党组织。毛泽东认为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大敌,因此要坚持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他正是从这一原则出发,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同时也是党领导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彻底胜利的必要条件。三是正确对待犯错误同志与加强秘密组织工作。对犯过错的同志不应一掌推开,更不能否定一切,而是要采取“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方法。对以前犯过的错误一定要不讲情面地揭发,以儆效尤;而对思想层面的诟病决不可因鲁莽行事而操之过急,即是要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7]827-828的目的和效果,形成了我党富有鲜明特色的管理方法。毛泽东还强调要加强对秘密党员工作的管理,要处理好秘密组织与公开机关、秘密党员与公开党员两组关系,加强纪律和制度建设以保证党的秘密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要坚决与破坏组织工作纪律和规则的行为做斗争,即“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8]。

(三)强调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干部是一个群体中的精英,党员干部在党的政治路线和大政方针形成和落实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共产党能否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清晰地认识到党员干部在完成历史任务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526而中国实际体现出的却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崇高目标与党员领导骨干后备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一情况,毛泽东提出要将有计划、有组织、有纪律地培养一大批优秀干部作为党的战斗任务之一。

为了能使党组织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懂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9]的高素质党员干部,毛泽东从不同层面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了具体要求。

就党组织而言,一是必须善于识别干部。识别干部时不能仅仅只从局部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应从整体把握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并将此作为识别干部的主要方法;同时要注意审查干部,考察党员干部的政治面目和工作能力,但要注意“调查研究,要重证据”。二是必须善于使用干部。一切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实施都离不开优秀的干部,因此要将“任人唯贤”作为选拔和任用干部标准,反对张国焘式的拉拢私党、组织小派别和“任人唯亲”的干部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干部不但能治党,而且能治国,懂得向全世界人民讲话,并为他们做事,有远大的政治眼光与政治家的风度”[4]60。三是必须善于爱护干部。毛泽东认为党组织在日常工作中要指导党员干部、提高他们、检查他们的工作、帮助犯错误同志改正错误、照顾他们的困难。对党员干部的爱护离不开对其进行教育。抗日战争开始后,毛泽东在延安亲自领导开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党校等学校,来积极发展党员干部教育并取得良好成效,“六中全会召开时,这些院校已培养了几十万干部,其中共产党员达到25万人。”[1]545在开展党员干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把握好高级干部的教育工作,他认为高级干部“犯思想病最顽固”,因此要从高级干部的教育工作开始,以便更好地带动下级干部的进步。

就党员干部自身而言,一是必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并将其运用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中,进而得出理论性的结论来指导中国具体实际,努力使自己成为“懂得马克思主义策略的战士”[7]793,反对主观主义大敌。二是党员干部间要加强团结。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之间、新干部与老干部之间都要相互尊重,并要加强沟通、交流和学习,这样才能促进党内团结,以赢得抗日战争事业的彻底胜利。毛泽东认为新老干部关系失洽的责任者是老党员,他指出:“新老党员新老干部之间,一定要弄好,如弄不好,老党员老干部负其主责。有完全的理由给新党员新干部以原谅,而对老党员老干部则没有这种理由。”[1]232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统一,民主集中制的实施有其必然性。毛泽东指出,充分调动和发挥全党党员和干部的积极性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而这些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1]529。党内民主对党的建设乃至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重申党的纪律,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不是民主制与集中制的简单机械叠加,而是两者整体有机的统一。毛泽东从哲学的视角分析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他认为集中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离开集中谈民主,将会陷入极端民主化和自由放任主义的泥潭;而离开民主谈集中,社会将会重蹈封建社会集权桎梏的覆辙,显然两种情况都不符合人民的意愿,因此只有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保证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上强调扩大党内民主生活的重要性,还在具体实践中自觉加强民主制的实施。一方面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来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和发扬民主作风,形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良好局面。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中共七大成为党内民主的模范[7]1101。另一方面通过党外民主来推动党内民主。抗日战争时期,“精兵简政”是党外人士李鼎铭针对当时的财政问题提出的一项建设性意见。毛泽东对党外人士的提案进行理性分析并认为这一提案“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这一过程体现了毛泽东的党外民主思想,为加强党内民主提供了案例支持和方法论指导,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保证党内的团结统一,克服防止党内自由主义的危险,反对党内宗派主义、个人本位主义,加之以张国焘破坏党内组织纪律的现状,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要严明党的纪律:“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1]528并且要处理好个性与党性、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要求全体党员都要在党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行动,要增强自己的党性,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

三、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组织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对于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尤其是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对新时期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党员队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发展与巩固党组织的思想是党组织发展所处阶段的主要任务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是:继续推动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党员队伍。“宏大”体现了党员队伍的规模,属于数量范畴;而“高素质”则说明了对党员自身素质的高标准与严要求,属于质量范畴。这种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结合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组织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他所强调的“精干”“严密”“审查”“马列教育”等原则对于新时期建设一支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清正廉洁、说话办事有灼见、有效率的党员队伍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其次,对培养一支忠诚干净有担当的干部队伍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借鉴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同时党员干部消极腐败的问题不断暴露,集中表现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在许多领域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为此,我们更应清晰地认识到毛泽东“识别、任用、爱护”干部政策三原则对于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积极借鉴意义。善于识别干部,不单掌握其一时一事,更应从历史时期的维度对其进行全面考察;选拔任用干部紧紧把握“任人唯贤”标准,使德才兼备的干部用当其时、人尽其才;爱护干部应在自我反省、加强教育和督促检查等方面加大力度,对犯错误干部的处罚力度视情节严重程度而定,对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的追责纯洁了干部队伍,一定程度上是对其他党员干部的爱护。

再次,对现阶段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法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全面从严治党是政治保证。全面从严治党要做到党内与党外的有机结合。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目的是使全党都按照党的各项准则和规章制度行事。近年来,党内分散主义和个人主义风气盛行,对党内民主和正常的政治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为解决这些党内现实问题,必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保证党员民主权利的同时依靠铁的纪律打造过硬队伍。同时从严治党不仅是党内的事,还要依靠党外人士对党组织的献计献策和民主监督等形式来促进党内民主。以上所述都体现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对从严治党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党员干部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党员干部要姓“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