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中峰
(1.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2.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高校大学生正值价值观确立阶段,为避免受到不良社会思潮和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就要注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增进对广大学生的价值引领,让他们自觉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因此,教育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价值引领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焦点问题。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以显性教育为主要教育手段,对于隐性的教育重视不够,这一定程度上导致没有注重发挥传统文化应有的价值与作用,造成传统文化的缺位,最终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不强与传统文化弘扬不利的双输局面。所以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并增强文化自信,就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供给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助组合。
中国传统文化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其中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倡导积极入世,让人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各种困难与挑战,而非逃避的消极出世的态度。儒家文化虽然是没能脱离为一家一姓的封建君王服务的出发点,但也客观上提出了诸多具有普适性的价值观念。
儒家注重人的精神层面的修养问题,把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因此人格修养成为衡量和评价一个人为人好坏、品行高低的主要参考指标。孔子指出:“爱人”[1]120、“泛爱众”[1]5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15强调一个有修养的人必然是一个宅心仁厚、待人友好的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互相平等的,人与人交往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能过于主观,随心所欲;人只有善待他人,才能被他人善待。孔子一生都在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是把人格修养放在第一位的楷模,最终才能让他自身修养成为达到圣人的高度,成为万世师表。孟子则是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238的修养境界。内圣外王、成王成圣是最高的终极修养目标,诸多追求的人中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实现,但君子人格则是最为基本的要求,通过努力一定能够实现。君子人格基本表象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309,在有能力的时候做到胸怀天下,为了全天下的人谋福利,在没有能力的时候做到坚守做人的基本底线。
中国社会是一个传统的家国同构的社会,中国人民对祖国有着特殊的眷恋之情。这种眷恋之情平时表现不是太明显,多表现为对家庭长辈的孝亲方面,而当外敌入侵、民族危亡、自然灾害等爆发之时就会显得尤为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孝亲尤为重视,因此孝亲与否成为衡量一个人的品格如何的重要评价参数。传统的孝文化强调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2],荀子进一步强调要实现伦理道德规范要求的“长幼有序”[3],都是注重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弟弟对哥哥的恭敬,强调晚辈对长辈的尊敬。这里强调的孝敬是既要孝顺又要尊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有要求。赡养老人是物质层面最基础的要求,同时强调要心存敬畏,正如孔子回答子游的孝之问所云“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有所养,不敬,何以别乎!”[1]60,回答子夏孝之问,指出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就是“色难”[1]60,物质上赡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对父母和颜悦色是不容易做到的,也就是精神层面的更高要求。当外敌入侵、民族内乱、国家分裂就会使国家衰败,破坏原有的家庭和睦。所以我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家国统一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可以视为是对传统家国情怀的一种诠释。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的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更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老子曾说:“忠信之薄而乱之首”[4]76、“信不足焉,有不信(焉)”[4]32、“夫轻诺必寡信”[4]125,被后人演绎为“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诚信是做到为人不欺、言行一致,对所从事的职业一丝不苟,人的诚实守信和敬业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工作中要做到诚信,坚持应有的职业道德操守,做到童叟无欺,不然工作就不能很好地开展甚至是无法继续存在。孔子指出:“民无信不立”[1]117。一个国家的人都不讲求诚信,整个社会就会陷入尔虞我诈的不良社会局面,整个国家必然走向衰败并最终轰然倒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历无数的磨难而没有消亡衰落,正是依靠中国人民的信守承诺,对所从事事业的矢志不渝。这种诚信某种程度上也表现为质朴宽厚、公正廉洁、见利思义、言行一致、慎独自省等精神层面的修养,在职业中的表现就是尽心竭力、廉洁奉公、好礼谦逊、刚正不阿、公而忘私、秉公办事等精神表现。今天我们也看到诚信与职业的密不可分,诚信是敬业的基本内在要求,敬业是诚信的外在具体表现。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又要充分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不然就会造成崇洋媚外,形成民族虚无主义。然而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未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一定程度是由于没有很好地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导致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缺位,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提升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极为重要的工作。其中,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帮助他们协调处理好人际关系,自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现实生活中,广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接受完思政教育后并未表现出应有的教育效果。在日常的课余生活、社团活动中,依然是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损害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外在表现就是学生对待他人时仅从自身利益出发,忽略或无视他人的利益,很难融入社会集体,对待他人自然是表现得极不友好。所以校园中才会出现种种不和谐的现象,影响文明校园建设快速推进与建成。学生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待人不友好等种种行为都是学生个人修养程度不够的表现,一定程度反映着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不强。因此,要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修德”[5]要求,就要加强教育工作方法上的创新和教育模式的突破。
目前大学生主要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是核心家庭的焦点,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挫折,对于社会现实生活充满更多的主观臆想,责任担当意识缺乏,遇到问题解决的方式多数是求助方式解决。家人、老师和朋友的过多帮助导致学生产生过多的依赖,一旦让他们独立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就会让他们不适甚至是无所适从,最终造成处置不当或者是直接逃避掉。学生的这种处置问题的方式和结果就是学生缺乏责任担当的一种外在表现。学生之所以责任意识淡薄主要是缺少相应的磨砺,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在核心家庭中受到关怀备至的呵护,很少有单独的了解现实社会的机会,对社会现实状况认识不清,这样就容易造成忽略自身肩负使命的判断。当一个人自身使命感、责任感不强甚至是缺乏时,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承担起相应的家庭、民族、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很难拥有胸怀祖国和人民的博大胸襟,不会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6]“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7],最终难以形成应有的家国情怀。
大学生群体应是诚信人群的主体,通过接受多年的诚信教育,诚信本应该是大学生的标签,然而,今天大学生的诚信已经受到严重的质疑,具体表现为学生拖欠助学贷款不还,考试找“枪手”替考或作弊,找人代为上课,替翘课学生答到,找人代写作业或抄袭他人作业,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开假病历或假请假条,等等。现在大学生诚信观念淡薄,不诚信行为频出,导致更多的人对大学生不信任。大学生本应以学习为己任,本应该通过学习体现自身价值所在,然而学生却不爱学习、讨厌学习、逃避学习,造成学习的异化,就如马克思对劳动异化阐述的那样“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8]。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努力学习的精神,不断寻求捷径,幻想能够不劳而获,导致个别学生成为文贼,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造成学术不端的状况。这样的不诚信状况,也会随之转移到学生从事的职业道德中,造成职业道德操守诚信缺乏。诚信和职业道德操守作为优良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有教育过程中的缺位表现明显,不利于树立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9]。
针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文化作用缺失现象,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合理价值,探索传统文化供给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恰当融合的模式,充分发挥二者应有的教育功能,就会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正面积极引导和输入为主,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在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下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好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教育手段,是属于显性教育。显性的理论教育能够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对科学的理论能够达成共识并认同,但是现实生活中这种理论指导让学生有些难以入手,最终结果只能是难以为继。一味地进行单方面的教育引导,长此以往地进行单一的显性教育效果就变得愈来愈弱化。因此,要做好大学生德育工作,除加强显性教育外,还要在隐性教育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辅助作用。隐性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因为“隐性教育在实践中往往隐藏起教育目的,并以隐藏的方式开展施教”[10],大学生在校园课余生活中就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的内容。在诸多隐性教育因素中,优秀传统文化为实施隐性教育提供了较好的选择素材。传统文化中含有大量的优秀精华内容,为日常隐性教育提供诸多可供选择的事例。在课堂教育主阵地基础上,利用学生课余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实际,辅以一些生动故事、实例进行熏陶,发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共同优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导作用,给学生以可接受的正确导向。
任何价值观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要有其成长的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根植于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沃土,因为我国优良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要加强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到达预期的教育效果就要注意教育的手段与途径,不能只是原封不动地搬来就用,而是要结合时代的特征加以运用。新时代大学生生活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对于网络应用较为频繁,为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成效,就必须应用现代媒体教育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多媒体教育手段提供了技术保证。教育形式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在线教育,组织学生网络答题,超星平台网课,传统文化网络论坛,传统文化社团,请名师作报告,组织传统文化学习沙龙等网上网下、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加强教育引导,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教育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对象就是教育的施教者即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者即学生这两个主体。要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水平,首先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道德素质和水平,包括知识水平、个人品德、人格魅力、综合素质等诸多方面。如果在教育工作过程中,教育者自身素质不高,道德品质偏低,就不能很好地为学生进行较好的言传身教。教育工作者要提升自身素质,就要不断加强学习,通过对优良传统文化的不断学习来得以提升。要想通过传统文化来教育学生,教师就要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而准确的认识,能够很好地诠释出优良传统文化的普适价值。在掌握优良传统文化精髓基础上,就能很好地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引导,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这样也符合教育者身份转换的工作方法和观念转换的要求。为更好地实现教育成效,教育工作已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已经转变为主导,学生转化为主体。角色的转换更加需要二者的相互配合,以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作用,通过合理高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我国优良传统文化恰当融合,最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