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蕾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8)
儒学美育思想发展至今已经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是培养学生以美修身的教育手段,挖掘儒学思想内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全新动力。孔子提出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强调了美育思想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诗,礼,乐的教育形式,是对个人审美向善的培养,儒学是对人本质的熏陶。儒学思想以注重个人内在涵养为前提,逐渐递进式的教育模式,正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视的育人理念。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所运用的启发式教育,是对心理层面的感染,体现的是对个人情感的渲染,对学生的情感的培育。
孔子美育思想的 “仁爱” 思想,透露着一种伟大的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实质,它不仅是儒学美育的指导思想,更应该成为我们当今美育中不可缺少的核心元素。孔子认为,美育思想的培养过程就是愉悦的情感体验,自始至终贯穿于对 “仁” 的追求之中。孔子眼中的 “仁” 是至高无上的理想追求,是人性发挥到极致的广博的 “仁爱” 精神,即个人能做到的与人与事与物的 “和” 之道。孔子的 “仁” 是广博的,不是狭隘的,是一种由心发生的自觉性教育,是自我认识上的具体表现,也是形成高尚情操的继续升华。孟子继承了孔子求 “仁” 的理念,基于 “人性本善” ,并且在此基础上强调 “仁政” 的治国理念。让学生们不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道德的熏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是孔子的教育观所追求的根本目的。
当今社会充斥学生生活的更多的是对 “外在美” 的追求,力求超出能力范围的 “精致美” ,力求快节奏的 “短暂美” ,力求不切实际的 “洋之美” ,却忘记了欣赏朴素之美、读书之美、责任之美、家国情怀之美[2]” ,而儒学美育思想是对心灵美的塑造,其塑造过程是对心灵的洗涤与净化,由此加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初衷,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造就坚强的品质,成为今后步入社会工作与生活的强大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教育事业确立了 “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康德曾说: “美是道德的象征”[3],足见二者存在密切的关联。《左传》云: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是 “立德” 一词首度在中国传统典籍中出现,道德建设也一直是青年奋斗的基石。人对美的感知是 “德育” 的基础,内美到外德的过程是教育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孟子说: “圣人,与我同类者”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孟子——告子上》)[4],表明了学习是一个感知的过程,是自我认知的升华,因此美育是基础,是达到 “立德树人” 教育目的的内在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个体实践,而儒学美育思想强调学生的自觉性。审美教育与道德约束、法律规范的强制性不同,能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地渗透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以美的标准约束和调节自身行为[5]。儒学美育思想在形成本身理论体系的同时,较注重实践环节, “礼” “乐” 作为一种美育手段,是以一种外部化的形式进行内部化教育的过程,最终达到育人的功能。儒学美育思想是由内及里的转化过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饱满的实践过程。通过对理论部分的不断疏导,最后起到增进学生学习动力强化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目的。对儒学美育的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可以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让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出现实价值,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体系。
儒学美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之瑰宝,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是弘扬民族气节的重要媒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鲜有儒学美育思想内容,儒学美育思想课程较为匮乏,学校要积极增设儒学美育思想课程,且要摒弃传统的课程模式,探究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与形式,例如 “诗词” 的鉴赏品鉴课、《论语》的主题演讲课,或借助儒学美育思想的 “云” 课堂进行在线研讨。就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来讲,可以增设对儒学美育思想的短片介绍,组织学生进行校内植物参观,在上课的过程中享受大自然之美;其次在校外实践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境摄影,将美景图片进行采集,再进行课上展示赏析,也可多进行校外博物馆的参观;在网络资源开发方面可以组织学生拍摄关于儒学美育思想的宣传片,以小组形式进行剪辑,以激发学生对资源开发的参与度。
教师是美育的直接引导者,对学生进行审美感知的培养,能起到最好的感染作用。教师应多进行有关儒学美育思想的课程资源开发,且形式要多样化,在变化的课程资源中寻找新的突破点对学生进行儒学美育教育,使学生感受其美。同时利用好课程改革之机,以创新思维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更加系统地进行儒学美育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使学生真正感知美,认识美。
学校环境无形中影响着学生对美的认识。校园在文化建设以及与环境建设上应尽量做到对儒学之美的创建。大到教学楼的美学设计,花圃的设计布局,长廊的文化展示,都是对学生审美意识的触动。高校学生的校园活动较多,且主题突出,在活动中加强儒学美育思想渗透,是实现学生感受儒学之美的重要途径。相较于直观的课堂教学,寓美于活动中是一种隐性教育,文化活动往往融合了学生创新性思维,使学生在运用美的过程中达到美育思想的教育初衷。
随着大学生步入校园生活,参与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社会是实践的摇篮,对于高校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在高校学生性格的定型期,社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社会的美学观念和道德观念影响着学生在人格塑造期的观念形成。因此,社会应加强对儒学之美的宣传,坚持从正面带给学生美的体验,利用社会环境和网络导向进行多方面的儒学美育思想渗透。做好整个社会的调节和监管力度,起到向上的引领作用,要紧随时代脚步,积极探寻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灵感,力求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发挥正确的思想导向作用。
综上所述,儒学美育思想是一个完善的思想体系,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也是具有现实价值的,充分挖掘儒学美育思想精髓,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学生通过儒学美育思想的启迪,达到对人格的升华,实现美与德的完美结合,有助于个人品质的形成。借助儒学美育思想的培育形式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用儒学美育思想的精髓教育学生,能更有效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