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铁军,刘 俊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合肥建城已逾2000年,古称庐州,又名庐阳,现为安徽省省会.悠久的历史孕育出合肥浓郁的文化氛围,其地方传统手工技艺精彩纷呈,纸笺加工技艺、庐州木雕、庐州吴氏船模、纸扎工艺火笔画等,样样惊艳、项项出众.而合肥竹雕作为其中的一员,却默默无闻且鲜为人知.因此,调查并研究合肥竹雕,展现其艺术风采,普及其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有关合肥竹雕的历史文献资料很少,但从其流传至今的作品及笔者在民间的访谈实录,可以初步探知其最早应源起于清朝前中期.安徽博物院馆藏的一件竹雕珍品为竹根雕工艺品,取材于竹壁丰厚但节心细小的竹老根,依形而作.整件作品质朴浑厚,形态饱满,自然流畅,避繁就简,用简练的刀法巧妙地勾勒出一牧童和一耕牛和谐意趣的场景.这种风格正是清前中期,特别是清前期竹雕艺术追寻的简致恣意的特征表现.作品渗透出的恬淡的田园情怀和舒雅的闲情逸致也深刻展现出竹雕艺术进入清前中期而达到极盛的文人气质.此外,清前中期,徽州竹雕达至极盛,无论是雕制内容、形式还是技法工艺,均日趋丰富和精湛.合肥竹雕的竹器雕刻和竹根雕刻均深受徽州竹雕的影响,因此,在徽州竹雕空前的影响之下研发出合肥竹雕可以说是十分合理的推断.
“明、清两朝竹雕盛行时期,竹刻艺术家父子相传、翁婿相继、师徒相授,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技艺,到了民国帝制推翻和后来国家外忧内乱,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深的艺术品转变到日用品的浮雕上,原来靠此为生者见前途渺小,便纷纷转业,使之艺术逐渐失传载到后来最能体现竹刻功力和技艺水平的深浮雕更是无人所刻,竹刻艺术一度濒临绝迹.”[1]受国家战乱和社会动荡的影响,安徽地区的竹雕行业发展迅速跌入低谷,处于黄金时期的徽州竹雕也难逃厄运.笔者查阅资料,未曾找到民国时期有关合肥竹雕的记载.笔者推测,民国时期的合肥竹雕应处于一种断断续续、微弱的生存状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合肥竹雕出现了新的生机并很快得以复兴.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合肥市手工业管理处先后两次聘请湖南邵阳竹雕艺人王敏慎、刘逐璋到合肥市工艺美术厂传授技艺,培养艺徒12人.1957年,合肥竹雕已有出口……为培养人材,合肥工艺技工学校开设了有20人的竹雕专业训练班”[2].20世纪50年代,合肥竹雕经历了一次“跨界融合”,不仅得到了湖南邵阳竹雕传承艺人的直接授艺,而且培育了一定规模的人才资源,为合肥竹雕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从这时起,合肥竹雕进入了转型期,逐渐形成了以竹簧雕刻为主的雕刻形式,这是与邵阳竹刻深度融合的结果.
“区域文化是文化空间发展的基础元素,区域文化引领下的民俗产品产业化发展能够进一步助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3]现在,合肥竹雕在湖南邵阳竹刻和徽州竹雕的基础上不断传承发扬,不仅成为合肥市具有地方名片性质的传统手工技艺,而且在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上为地方做出了贡献.
合肥竹雕是集湖南邵阳竹刻和徽州竹雕之长而形成的工艺技法,由于湖南邵阳竹刻和徽州竹雕二者均不仅讲究雕法精湛,亦注重雕刻与书法和绘画的相生相长,古代艺人既是雕刻大师,又深谙古典诗词、书法与绘画,因此,合肥竹雕则在这方面形成了更为鲜明的艺术特质,特别体现在合肥竹雕中的竹簧工艺品,可谓是雕书、雕画、雕人生,清新淡雅和舒卷如画的文人气息经久弥漫,耐人寻味.
合肥竹雕一方面热衷于演绎江南秀丽的山水风景和典雅的楼台亭阁等园林盛景,另一方面具有祥瑞寓意的飞禽走兽和花鸟虫鱼亦是合肥竹雕重点刻画的对象,而多数竹雕艺术形式普遍倾向的诸如神话传说或是历史典故之类的题材在合肥竹雕中则较为少见,其反映的人物多是融于山水、融于情境,抒写生活,彰显意趣.
合肥竹雕擅于截取小的场景或是画面片断,通过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和艺术手法来概括宏大的自然景观或是社会百态.有的再配以书法雕刻,看似“小景小意”,实则“包容豁达”.其刀法遒劲老道,不仅奔放流畅,甚至恣意放纵,形意兼到.但因受清中后期徽州竹雕精美繁复之风的影响,有的合肥竹雕作品注重表现画面的精细与逼真,近乎于工笔,展现另一种雕艺之美.这两种艺术形态的交融表现,也正是合肥竹雕独特魅力之所在.
3.1.1 去节去青
邵阳竹刻喜用名贵竹木材为原料,如楠竹、红木等;合肥竹雕则更接地气,且接近于徽州竹雕的选材标准,通常采用生长年限为4年左右的山地毛竹.这种竹材竹干粗大,纤维致密且坚韧,十分适于用于雕刻.采竹之后,首先需要的是把竹材锯成竹筒,而所锯的部位与多数竹雕工艺保留竹节有所不同,一般是锯掉两头竹节.此外,合肥竹雕竹簧工艺还需要去掉竹青,竹青是指竹子表面所自然生长的一层竹衣,通常留青技法则需要保留部分竹青.因此,合肥竹雕竹簧工艺去节去青的做法特色鲜明.去节去青后,最重要的步骤是再去竹肌留取竹筒内壁约2至3毫米厚的一层竹簧,竹簧与竹青相对,即指竹筒内层自然生长的竹衣,合肥竹雕竹簧工艺即在竹簧上雕刻纹样.
3.1.2 水煮晾晒
经过进一步的刨削制作和加工所获取的竹簧接下来需要做的是水煮和晾晒,水煮的过程称为煮簧,通常是放在沸水中蒸煮约30分钟,其作用是一方面尽可能地通过高温蒸煮去除竹簧中所含的糖分,这样可以更好的防霉防蛀,另一方面使其更富有韧性,因为竹纤维遇高温则会变软,便于日后的技艺展现.打捞出水煮后的竹簧,需要立即放置在平整的案面进行翻压,如不及时,则竹簧较易发生破裂,随后是进行晾晒储存,晾晒的方法一般是自然干燥,这样加工之后的竹簧材料方能成为雕制所用的成品.
3.1.3 粘贴镶嵌
晾晒后的竹簧在雕制之前需要与木胎进行接合,接合前的工艺是“开角”,即先是对竹簧的边角进行刮整磨平,再根据设计需要加工成具有一定角度或形状的片材,以形成雕刻所需的器型,而接合的工艺步骤主要有粘贴和镶嵌两种,粘贴则是指涂抹粘合剂将竹簧与木胎进行胶合,木胎可以是名贵的红木,也可以是普通的速生木材;镶嵌工艺亦需要用到粘合剂,不同的是将竹簧嵌入木质坯胎之中,经粘贴或镶嵌之后的竹簧器还需要进行纱布打磨处理,部分器件需要封边或是打孔开槽,如较大的器物,以便于多块竹簧片进行拼合.
3.1.4 刻饰纹样
合肥竹簧雕刻纹样刻饰的技法主要是采用阳文线刻和浅浮雕,此外镂雕或透雕制品亦能见到,而深雕、圆雕等极为少见,原因十分明显,竹簧本身的厚度也即2~3毫米,即使是浅浮雕,亦难度较大,用刀稍重则会穿透竹簧,而过轻则艺术表现力欠佳,故这一环节十分考验艺人的刀功和技法.合肥竹簧雕刻的纹样主流是山水人物和花鸟亭台,正如上文所述,其深受徽州竹雕的熏染,图案常常刻画得细致入微,树竹枝叶纹理清晰,飞禽走兽毛发可辨,人物衣饰也是绵绣飘逸.
3.1.5 异型加工
合肥竹簧雕刻除常规的长方型、正方型、四角型、六角型、八角型等竹簧器型外,部分异型器型的加工要繁复的多,如圆型、曲线型等.异型竹簧器物不仅在加工制作时较易开裂,形成废品,且需要运用多种器具通过多道工序方能完成,故耗时耗力且成品率低.因此,异型竹簧器物市场较为少见.
3.1.6 刷漆打蜡
雕制好的合肥竹簧产品一般需要进行刷漆打蜡,其作用显而易见,是为了防止竹簧制品霉变、虫驻或是干燥开裂,通常艺人会用传统的桐油加上生漆配比调制而成的漆料进行涂刷,等晾干后再打上蜡,这样一来,不仅竹簧制品会呈现出光洁如玉的视觉效果,不仅质感好,而且可以经久摆放保存而不影响其品质,无论是普通制品的居家装饰还是大师精品的收藏展示均无须进行太多或是频繁的打理维护.
从明清以来,合肥竹雕既有徽州竹雕纯熟的高浮雕、深雕、透雕、圆雕等雕制技艺,又独辟蹊径地吸纳刻凿、压合、拼粘、烟熏、堆雕等翻簧竹刻工艺,其工艺制品不仅有在竹节和竹根上雕制的出凹凸有致的立体或半立体的形象,如“合肥市工艺美术厂在1960年创作了阳文半立体竹雕工艺品”,还有在特制的竹片上演绎的内凹的竹刻图案或书法.合肥竹雕中包蕴的竹簧雕刻技艺在安徽省竹雕工艺中特色鲜明,故着重论述其竹簧工艺.
3.2.1 阳文线刻
合肥竹簧雕刻的融合创新之处在于阳文线刻技法,此法不同于阴文线刻技艺,阴文线刻即在竹簧表面浅刻出凹沉的线段,有单阴线和双阴线之分,而阳文线刻是让刻画的线条凸现于雕材的平面之外,形成半立体的竹雕工艺品.
3.2.2 浅浮雕
浅浮雕的技法在雕刻工艺中通常称为“薄地阳文”,而在合肥竹簧雕刻中又可称其为隐雕,这一技法是在竹簧表面依次雕出一至两层凸起的纹样,使其突出于底面之上,摩挲把玩,十分富有质感,且经以时日,更呈现出雅致的层次感,再加之莹朗的光泽以及竹簧本身近似象牙的淡雅座效果,高古之气扑面而来.
3.2.3 压合拼粘
合肥竹簧雕刻压合拼粘的技艺要求很高,此处的压合拼粘一方面指“贴簧”和“压簧”工艺,另一方面也包括中大型器件的“拼簧”技法.
“贴簧”,贴簧时必须用到粘合剂,合肥竹簧雕刻所用到的粘合剂多使用天然环保的动物蛋白为原料进行制作,这种天然的蛋白胶不仅环保且价格低廉,又含有水份,可保持竹簧器物应有的含水量,通常在8%左右,这一合适的含水量可以大大延长竹簧工艺品的使用寿命.
“压簧”,是指竹簧贴合后的压制工艺,常分为人工压制和机械压制,传统的手工压制方法一般是用绳将贴合后的竹簧牢牢固定于专用的木架之上并至少持续24小时以上.机械压制常用于双面贴合的簧材,这样可以使木胎两面受力均匀,机械压制分为热压和冷压,热压的优点是在时间上要远远少于手工压制,一般只需5分钟,但缺点亦十分明显,有季节性的要求,通常要在日均温度为20至27度的季节进行,由于压制的时间短,如日平均温度相差大,或寒或热,均易引起簧材变形,此外,热压的报废率亦高,而冷压则无上述限制,故实际操作中以冷压较为常见.
“拼簧”,顾名思义,是进行拼接和组装,主要是针对中大型竹簧工艺品而言,在制作时先是分解成小型的部件进行雕制,全部完成后进行组装.一般中型的竹簧器物需要十几片簧材进行拼合,而大型的更是需要几十片,拼簧的工艺要求很高,首先要选取色泽相近或是相同竹簧片材,以求得最佳的统一色泽效果,其次要求所有的结合处都必须严丝合缝,以追求画面的完整度和美观度,这对艺人而言着实需要长期实践的经验和技法.
3.2.4 堆雕
合肥竹簧堆雕是将多层竹簧堆压后进行深度雕刻,这一方法可有效避免单层竹簧雕刻层次感弱的问题,而将每一层竹簧均保留相应的图案,多余的则予以去除,这样形成的雕刻层次丰富,立体效果强烈.
此外,合肥竹簧制品中所体现的技法还有火烙、镶嵌、电绘、彩绘等,但其与雕刻关联度不大,故在此不作介绍.
合肥竹簧雕刻的产地主要分布于庐阳区,亦是庐阳区对外的一张文化艺术名片,合肥庐阳区在合肥1949年设市时即被称为第一区,后经历东市区、南市区、中市区等名,于2002年由中市区更名为庐阳区.合肥竹簧雕刻的销售市场在合肥分布较广,但主要集中于庐阳区和蜀山区.
历经百年发展,合肥竹簧雕刻由最初的仅仅生产工艺品,而逐步发展为今天的日用品、旅游产品和工艺品三个类别共计150多种覆盖面较广的产品格局.
4.2.1 日用品
合肥竹簧雕刻从百姓遥不可及的工艺精品的定位上拓展到普通民众居家日用的层面,可谓是迈出了巨大的一步,也奠定了合肥竹簧雕刻产业化发展的格局,更使得合肥竹簧雕刻在融入百姓生活中不断走向繁荣.合肥竹簧雕刻日用品类产品主要集中在笔筒、镇纸等文具、竹筷、茶盒、首饰盒、糖果盒等.
4.2.2 工艺品
工艺品是合肥竹簧雕刻最传统的制品,其产品的功能多接近于日用品,如中大型的屏风、匾额、笔筒、花瓶等,但由于其多为工匠艺人手工精雕细作,且创意精巧,故定位高端,价格昂贵,故其多被购于收藏或是高端场所的装饰所用,而本身所赋有的使用功能多未启用.
4.2.3 旅游产品
合肥竹簧雕刻旅游产品介于日用品和工艺品之间,工艺多较简单,但富有创意,造型亦较奇特,又兼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植入,故常吸引游人驻足,为合肥竹簧雕刻产业化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合肥竹簧雕刻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有扇子、坐屏、书签、吊坠等.
4.3.1 社会认知度不够,逐渐丧失发展土壤
合肥竹雕作为庐州文化的一部分,拥有自己的独特魅力,但相较于其他合肥地方的传统手工艺研究,合肥竹雕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行业发展中都没有引起人们太大的关注.另一方面,传统手工艺发展中存在着“马太效应”,把文化发展引入经济,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让相适应的文化得到反哺和壮大,因此就出现了文化领域中的“两极分化”.像合肥竹雕这样的小文化就属于两极中的“贫穷”,这也就导致它在公众领域中品牌效应小、产品竞争力弱、生存发展资源匮乏,因此慢慢的淡出人们的视野之中,一旦脱离了人民大众的关注并与经济发展脱轨,合肥竹雕就很难绽放出美丽之花.
4.3.2 高端人才数量少,技艺存在失传风险
雕刻高端人才是指那些雕刻功底深厚、技艺高超、独具自己风格的雕刻大家,他们为当地百姓所认可、为雕刻行业所尊敬,代表着自己地方流派的高层次水平.通过调查发现,合肥竹雕高层次传承人数量极为有限,而且很大一部分人年近古稀.师徒相传这种传承模式对于合肥竹雕的传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许多艺人却没有徒弟传授衣钵,亦鲜有人去学习这门手艺.“传承人青黄不接,导致民间文化的生存要素匮乏.”[4]
4.3.3 行业少工匠精神,生产产品粗制滥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的精神需求愈益强烈,文化消费支出比例增高,这刺激了工艺品市场的空前活跃.然而,社会大众消费和关注的是通俗的文化产品,他们难以消费起真正的艺术.这种大众化文化需求催生了批量化、标准化的规模生产的机械竹雕产业.“这种机械生产出来的竹雕工艺品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有的甚至在市场上被充当手工艺品出售,以致手工艺人费时费力、高成本低效率雕刻而成的作品在市场上受到很大冲击,劣币驱逐良币,加剧了传统竹雕技艺存续困境.”[5]当下机械化的竹雕产品严重的扰乱着合肥竹雕市场,以次充好、滥竽充数的产品拉低了竹雕市场整体的艺术品味和大众审美,损伤合肥竹雕在行业内的品牌价值.这也使得很多有心学习竹雕技艺的人转向了竹雕机械加工,更有甚者一些竹雕老师傅为追求利润也开始从事机械加工雕刻,让作品毫无生机,丧失独特内在的人文品质.虽然短时间内会在经济上获得利润,但对于合肥竹雕的行业发展和技艺传承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无论在传统意义上的手工作坊中或是机械大生产时代的工厂,工匠精神都是其中的灵魂,是整个行业存续与发展的内核.
面对当前合肥竹雕传承者日益缺乏的困境,在培养传承人的方面,“借鉴‘非遗传承人’的模式,选取具有现代意识、系统知识和热衷民间美术的人才作为传承人来重点培养,可以从民间进行遴选,也可以从高校师生群体中进行选择.”[6]这样的方式将合肥竹雕这种民间工艺的传承发展规模化和制度化,让它向着现代话、高水平、高知识人才的方向发展,对合肥竹雕申报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学校和文化机构要参加到非遗传承中,尤其是合肥本地的学校应该把合肥地方非遗文化加入到素质教育中去,针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开设相对应的竹雕手工课程,让孩子们了解熟悉和接触合肥竹雕.“高校不仅要维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思考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平台上提出创新,高校有着大量的优秀学术研究群体,可以凭借学力量作为支点,推广传统文化的传承,让更多人关注到传统文化,认可传统文化.”[7]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生产的为后备军,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因此可以举办有关竹雕类的讲座、比赛等,在活动中让大学生了解和感受合肥竹雕魅力,深入地区的优秀文化中去,这也是合肥竹雕活态传承的路径之一.
“有了专门的自我传承组织,村落的雕刻技艺传承得以持续,艺人有了运用传统核心技艺开发既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又适应当代民众审美需求的产品的动力,同时也有了提供技艺展示、产品销售的渠道和平台,有了良好的生产性保护的社会氛围.”[8]以民众自我的管理和政府机构的引导相结合,推动合肥竹雕行业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规章制度,完善艺人的资格认证和培养流程.
新时代高扬文化自信与文化发展战略的深度实施,为合肥竹雕当代多元勃发提供了绝佳契机,现阶段安徽省政府已着力强化挖掘地方特色性传统文化以增强文化底蕴和提升文化竞争力,并以此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合肥竹雕等地方优秀传统工艺的崛起和新时代创新融合,不仅可以凸显合肥“大湖名城”海纳百川的豁达气势和广阔胸襟,更有助于服务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