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电影实践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2020-03-03 15:43邰哈斯其木格
教育观察 2020年17期
关键词:政治性理论课理论

邰哈斯其木格

(天津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070)

201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1]。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的育人目标,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符合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发展需要的微电影教学属于一种有效的教学探索。

一、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实践育人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要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就要坚持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微电影教学体现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和教师主导下,微电影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是一种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活动。众所周知,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教学需要。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媒介素养和教学方法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一个积极主导的引导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微电影教学模式的重要特点。

微电影实践教学是教师主导下的教学活动。第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为对微电影主题的准确把握。学生拍摄微视频的主题设定要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例如,弘扬中国精神、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微电影应围绕以上重点来选取典型案例设计微电影主题。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确定微视频主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是,“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1]。因此,微电影教学主题要以“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为主要目的。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社会实践应强调知识体验、锻炼能力、锤炼品格,强调社会责任和使命感的培养。微电影实践教学的创始人柴素芳教授认为:“不仅要明确主题,同时也要明确主旨,明确微电影运用于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知识的体验、能力的锻造,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德行养成,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微电影教学应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为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认知与行为的关系。微电影教学要解决好学生认知与行为的关系,即内化与外化的关系。有学者指出:“所谓内化,是指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识;所谓外化,是指推动受教育者将新的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实践,并变为行为习惯。”[3]内化的实质是认知问题,外化的实质是行为问题。实践教学通过教师对实践活动的指导,督促学生正确把握活动主题的思想性与政治性,坚定政治立场,弘扬正能量、传播正能量,在科学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把正确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微电影实践教学必须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一,从教育目标来看,大学生是微电影实践教学的对象。积极调动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出发点。实践能够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变化的认识,从而使其客观地认知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大学生通过微视频的拍摄与制作,能够更好地展示自我,保障主体人格,契合心理需求,有效激发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第二,从教学活动来看,微电影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互联网时代,网络新媒体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生活方式,具有追求时尚、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微电影作为一种新鲜事物,适应了大学生的审美需要和个性化发展特点。学生在微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可以提升获得感与体验感,获得广泛认同。微电影教学中,学生“可以将‘要我参加’转变为‘我要参加’,由过去的‘配角’转换为现在的‘主角’,由局外人变成局中人,充分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自觉性和创造性”[2]。整个教学活动中,大学生拥有编剧、导演、演员、评委等多重身份,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被动地参与实践教学的情况。微电影实践教学过程凸显大学生的主体性,赋予学生主体地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关系

微电影教学需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对于两者的关系,有学者指出:“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和手段。”[4]笔者认为,处理好微电影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理论教学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理论教学使大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本质特征和精神实质。微电影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学生要经历选题设定、剧本撰写、拍摄视频和认真修改之后初步完成教学任务。微电影实践教学可以反映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中教学重点、难点的准确把握情况,促进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凝练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

第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相互补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组成部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都是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服务的。因此,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应相互补充、相互衔接。微电影教学以激发学生理论兴趣为出发点,是巩固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理论教学一般以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主。实践教学则以学生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辨明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为主。二者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互补性。理论教学效果需要实践来检验,实践又需要理论的提升。只有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与认同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考核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过程与效果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与态度的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要明确标准、内容与方法。评价者要遵循教师主导地位的原则,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形式、效果、质量等指标规定评价标准,着重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合理的教学安排与教学内容,以创新教学方法为出发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这有利于调动教师实施微电影教学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考核要坚持知识与能力、价值与情感、过程与结果兼顾的方法。有学者将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概括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教育目标、成长目标”[5]五大部分。笔者认为,微电影实践教学评价应坚持知识与能力、价值与情感、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法。有学者认为:“考核过程强调定性与定量、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以传授的知识通过实践在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固化程度为最终依据做到学生自我矫正。”[6]多元考核评价体系灵活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形成全过程、多层次、多视角的评价体系,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三、把握好政治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艺术性的特点。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把握好政治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一,微电影教学中政治性与艺术性具有目标一致性。实践教学中的政治性与艺术性都是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素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接班人服务的。教学实践中应用微电影教学有利于实践育人目标的实现,因为大学生在微电影的选题、编写、拍摄和修改等重要环节增强了知识体验、团队精神、分工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7]学生制作的微视频以艺术形式捕捉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美,体现了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相互统一。

第二,微电影教学中政治性是艺术性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的体现。同时,注重艺术性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特征。插上艺术翅膀的微电影教学恰好契合了网络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为高校思政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这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微电影实践教学模式贴近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强弱表现为自身素质的提升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灌输而忽略个体需求与成长规律。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微电影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弊端,为大学生的自我成长提供有效平台。二是微电影实践教学推动大学生知行合一。传统实践教学是一种封闭孤立的教学活动,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微电影教学赋予学生参与活动的权利和自由,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大学生的知行合一,激发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三是微电影实践教学促进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这一教学模式遵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实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相互衔接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浓厚兴趣,实现课外向课内的转化。大学生拍摄的优秀案例回归课堂教学中成为典型案例,支撑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可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微电影教学中艺术性是实现政治性的有效手段,艺术性服务于政治性。如何把政治性很浓的政治理论课讲出浓厚的理论味是教学中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重要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处理好授课艺术和引导艺术的关系,解决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的突出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教材知识的复述者转向真与美的传播者”[8]。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关键在于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教师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知识的复述者转变为真、善、美的传播者。教师对理论知识进行传授和解惑,可以用通俗易懂的、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展现教学内容,利用学生自编、自导的微视频等艺术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营造出理论问题的现场感和立体感,使学生在轻松、生动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政治性理论课理论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嵌入与功能整合:社会组织党建的“政治性-社会性”二维分析
网络政治参与与传统政治性理的转变
出版物中与港澳台相关的政治性问题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