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9)
随着国内外食品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食品原料不断丰富、食品加工、包装与贮藏新技术不断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也不时出现,同时为了满足食品学科其他专业课程的发展对基础理论的新需求,需要不断对食品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但是,相关院校目前该课程的课时设置大多为32~48课时。有限的课时中教师难以对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仅靠课堂上的学习容易出现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形成知识漏洞,所形成的知识漏洞又会影响后续的学习效果,由此导致知识漏洞越来越多,对整个课程体系的理解更是无从谈起。
为了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我们提出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贯彻到食品化学的教学工作中,同时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2.1 优化教学内容,融入科学前沿和最新发现。食品化学中基础概念性知识较多,但是,该课程中的部分内容(例如水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质的基础知识)与食品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其他课程(例如生物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叠,因此,对于这一部分交叉重叠的内容,可以提前布置习题,安排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复习,通过课前测试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复习状况并进行督促,而不必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同时,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将教师自己的科研项目研究结果以及所关注到的领域内科学前沿和最新发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引导学生针对本学科的前沿问题进行思考。
2.2 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食品化学的传统教学方式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借助黑板板书或多媒体课件对课程知识点进行讲解。这种方式下教师呈主体地位,有利于实现教学进度的把控,但是学生却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容易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常言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尝试了多种手段和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讲到水分活度对食品稳定性的影响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导致食品不稳定的因素有哪些、水分活度是如何影响食品稳定性、如何调节水分活度以提高食品稳定性等问题;在讲到油脂氧化时,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油脂氧化的例子并讨论控制措施。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代表发言,总结所学与所得。除此之外,还会经常性地选择一些网红美食,引导学生剖析其制作原理及其所涉及的食品化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将食品化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2.3 注重总结,构建完整知识体系。食品化学中的每个知识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理清知识脉络,对于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并加深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每章学习结束之后,我们都会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架构图、思维导图绘制等方法对章节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及总结,以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同时借此可明晰教师输出与学生输入之间的偏差,有利于进一步调整课堂教学。
2.4 鼓励学生阅读科研论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食品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前沿性强。仅靠课堂学习无法满足需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介绍了webofscience、中国知网等学术论文查阅网站及文献查阅技巧,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自主查阅文献,进行深入的文献调研及总结梳理,从而了解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并撰写综述论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2.5 改革考核标准,优化教学评价。由于食品化学涵盖面广,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都有着较高的要求,除了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更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并进行延伸思考,传统的考试方式难以准确反映这些能力。因此,教师在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上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学生的课堂讨论、发言情况评价;学生的文献阅读及综述论文的撰写评价;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评价;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等。以这样相对完善的评价方向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上述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探索与实施,改变了过去食品化学过度关注理论内容及专业基础知识的不足,不仅增加了科学前沿和最新发现的介绍,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总结、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授之于渔”,为学生接下来其它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