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连喜,李云飞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9)
东北地区振兴在新时期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作为老工业基地,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大国工匠、培育新时期工匠精神已经成为振兴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工匠精神也成为了激励广大工作者拼搏进取的不竭动力。作为职业精神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工匠精神这几年作为国家精神被广泛提及,成为中华素养的代名词。对高职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个长期且繁琐的过程。高职院校应建立融合培养的长效机制,加强学科渗透,营造校园文化,并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
当今社会,工业机器人取代了大量的人力,中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正在日益消失。中国制造业要想继续保持其竞争优势,就要提高制造技术,提高工人素质。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基地,更应该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扎根于学生的心中,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好习惯。树匠心才能育匠人,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应然上的耦合关系和实然上的现存问题出发,重新审视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和核心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许多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盲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却不关注产品的品质和内在灵魂。粗制滥造、产能过剩,使我国制造业水平档次低,缺乏创新,大而不强,这背后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企业缺乏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中国制造业要转型升级,经济要创新、发展,我们要大力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完美的工匠精神,让职工对工作有一股精益求精的韧劲,有一种坚定踏实的冲劲,让企业精雕细琢产品,精心管理品牌,由“重量”到“重质”。这不仅需要先进技术,还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源源不断地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先导,以蕴含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实践育人平台为主要抓手,创新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培养更多的具备大国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1]。新时代背景下,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应然上的耦合关系和实然上的现存问题出发,重新审视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和核心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2]。
在中国人脑海中一直存在“君子不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误区,人们还是对职业教育存有误解。因此,培育工匠精神,还必须以政策为先导,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形成尊重技能型人才、认同技能型人才、努力成为技能型人才的主流价值观。要确保技术人员的充分就业,提高技术工人和技师的收入和待遇,让他们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保障,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自信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工匠队伍中去,并立志用诚实的劳动、精湛的技艺、不懈的进取,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工匠精神是我国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的关键因素。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建立教师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形成一种有效的培育模式,建立科学可行的“双师型”教师培育机制,最终形成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技能、高质量的教学水平的“双师型”双师教师队伍,为高职教育办学提供有力支撑[3]。要想让学生具有工匠精神,教师自身必须首先具有琢玉成器的工匠精神。是故,师者,当怀一个匠心。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教师必须重拾工匠精神,认真备课,踏实上课,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课堂力求精益求精,对学生耐心地教,手把手地教,秉着一颗“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执念,淡泊名利,甘于清贫,敬业爱岗,无怨无悔,忍受孤独,抗拒诱惑,痴迷于教育。醉心于教学,执着于三尺讲台,方能坚守“工匠之心”,领悟教育的真谛。
学生在厚植工匠精神后会提高自己的职业意识,在良好的职业态度下可以良性就业,促进自我,企业和国家的三重发展。提高学生职业素养首要解决的就是国民的固有思想[4]。学校应先改变教学理念从而重新分配课堂中心及授课建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自己做一份职业规划,也可以让学生相互探讨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中让学生体会理解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这样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语言、逻辑等多方面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
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首先应从德育教学入手。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将工匠精神内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工作,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更需要学生的亲身体验。近年来,职业教育积极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结合生产实际,创设工作情景,将纯粹枯燥的理论教学融合到实训操作中,各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共同合作完成操作任务。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团结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工艺精神的本质和内涵。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学校还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构建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以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为载体,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例如,学校可以在实训楼走廊和各教室墙上张贴有关工匠精神的励志标语、名人名言,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育人;或是利用校园活动、微信公众号平台等向学生宣扬工匠精神;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体会到工匠精神的真谛。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制定校园守则时,还应参考企业制度具体明确、操作性强、责任到人、严格及时、奖罚分明等特点。对于学生宿舍、工作室、实训室,应严格按照企业6S 管理法则进行管理等,让学生在校园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类似于企业制度的规范和要求。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和优秀毕业生来校对学生进行讲座。在多样的校园活动中让学生知道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对自己职业发展的思索,端正态度地去进行职业规划[5]。
将所学变为所用才是学习的目的。学校可以在校内举办各类科学竞赛,也可鼓励学生参加全省全国性的竞赛,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又能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和细心程度得到极大地锻炼。各级各类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眼界,在竞赛中学生不仅会发现自身的不足,还会学习对手的优点,这对自我的个人修养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因此,学校应增加竞赛意识和实训课时,让学生进行实操,学生才能切真地感受到工匠精神是什么,做起来怎么样。不要让学生对工作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永远停留在理论与想象,要让学生巩固自己的专业技能打造自己专业务实的工作态度。校企合作也可以加快学生对岗位工作的适应力、熟悉力、理解力。学生真正地踏上岗位,让学生时刻将工匠精神烙在心上,学生自然而然会有种使命感,要认真对待,要脚踏实地,要严谨务实。在合作企业老师的帮助带领下,学生更快地接受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总之,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学生要提高职业素养传承工匠精神,这对提高国家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具有重大影响。教师必须摒弃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生活工作技能,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下的职业素养。教育是项持久的工作,让学生在工匠精神的熏陶下成长为国家的栋梁。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形势乐观,在工匠精神的驱使下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养成科学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传承工匠精神,尽早职业规划,提高职业素养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也是不可推负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