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类课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设计

2020-03-03 15:18王培林
教育观察 2020年9期
关键词:标引分类法驱动

王培林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文献分类学是图书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述如何运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文献进行分类标引,为文献编目打下基础。文献分类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一样强,然而以往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不明白所学该用往何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由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成功要素

任务驱动式教学(Task-Based Learning)是教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为任务,驱动学生在任务完成中掌握课程理论或操作性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1]要成功实现任务驱动,需要达到以下要求。

(一)以清晰、适度任务为教学内容

“清晰”,即任务的目标及所需知识具体、一目了然;“适度”,则要求课程任务贴近学生生活、涵盖课程知识及技能,但完成任务的方式是开放性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与学习兴趣。[2]

兴趣源于了解、理解及参与,问题激发思考、引发参与。该模式不再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诚心诚意地经历知识的“九九八十一难”后主动求知。在任务的驱使下,学生亲身参与一系列学习活动,分析与理解任务,主动向教师求助,与同学交流,查阅大量资料。

当学生根据自身理解,运用自身经历及知识解决问题,并亲眼看到任务在自己的主观努力下逐步完成时,学生对课程知识皆有所悟、有所得,进一步激发其探索的内在学习兴趣与潜能。

(二)以“教师+学生”为课堂双主体

这种教学是以“教师+学生”为双中心或双主体模式的。[3]传统课堂模式重在“教”,教师教授学生,学生按教师节奏被动学习。任务驱动模式则是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教与学”同等重要。

教师负责为课堂安排任务、设置情境、掌握进度,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积极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答问题、主动反思解决方案,举一反三。

任务驱动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教学方法,但对学生而言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在课堂中,学生在明确“为什么学”的前提下,清楚任务的完成不能“等、靠、要”,必须凭借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实现。因此,他们会主动探究自身已有的相关知识,需要学习的新知识,需要整合哪些知识完成任务,任务中出现问题的做法,通过课下的资料收集与信息分析、协调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实践应用“如何做”等应用类知识及锻炼操作性技能。因此,该模式非常适合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为教学方式

该模式将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有效整合在一起。

首先,它以自主的个体学习为基础。尽管有教师提供一定的协助与支持,但任务的完成更多地依靠学生的自我驱动学习、个体思考、独立探索的个体学习能力。学生需要充分调动起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课后查询、收集资料、自学相关工具等,形成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这是一种内在动机驱使的“想学”、自我意识到的“能学”、掌握学习策略的“会学”、凭借意志努力的“坚持学”。[4]

其次,该模式需要个体学习有效整合协作学习。[5]协作学习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层次互动为基础,师生间的“教与学”互动使得教与学共同成长。生生互动(包括学生个体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动)则是个体在形成各自的备选方案之后,共同分享、讨论、创造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因此,最终的学习成果既是个体努力的结果,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的整体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6]

(四)以“任务驱动、培养应用能力”为教学理念

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立足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学中做, 做中学”[7],理论学习与动手操作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理念一:“学中做”,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完成为明、以知识掌握为暗,将理论知识插入问题解决及实际任务的完成过程中。

理念二:“做中学”,通过任务掌握技能。学生在“社会性”“情景性”学习中主动收集资料、思考任务、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方案,以此掌握知识与技能。

理念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课程任务比学生现有知识水平高出一个层次,但凭借自身努力再加上他人协助的话可以完成。

二、文献分类课程引入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必要性

对于教学模式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实际决定是否应该选择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适合文献分类学课程,原因有三。

(一)分类教学任务适宜分解

任务是需要通过某种活动完成的某件事。在文献分类课程中,“任务”指的是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工具完成的文献(如一本书、一篇文献、一篇电子期刊论文、一个网站等)分类。文献分类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操作性强,适宜分解为教学任务。

一方面,任务应重点关注与文献分类工作适用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例如,在分类体系中,互联网行业在国内发展迅猛,网络信息分类法出现且在互联网应用中极为重要,人们常用的搜索引擎等皆以网络信息分类为基础课程。因此,教师可以以网络信息分类法为课程重点,适应社会职业需求,改变学生的“图书馆学无用”认知,提升其学习兴趣及专业情感。

另一方面,任务应以学生已有知识为设计基础,尽量选择在学生可接受范围的课程内容进行分解。对于一些难度大且少用到的知识点,例如国内其他文献分类法、国外文献分类法,不列入正式授课环节,仅作为背景知识简略涉及。

(二)任务驱动以学生的关注点为导向

文献分类学与后续课程,例如“文献编目”“信息检索”等联系紧密,但与先前课程关联不大。对于课程所需的概念逻辑、科学分类等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先前的课程基本不涉及。对于中外的分类法,即便是图书馆里常常见到的中图法,其他课程也较少涉及。这就使得学生“一学就会,过后就忘”。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学生对课程内的文献标引知识大都有畏难情绪。

任务驱动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以学生的关注点为导向。教师应设计出以学生现有知识为基础的层层递进的任务,让学生在初级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减少畏难情绪,抛开专业偏见,建立学习信心,持续驱动其完成后续任务。

(三)新型学伴关系助其建立学习信心

任务驱动结合文献分类知识,以实验任务方式深入体会文献分类标引工作过程,以情境描述法设想自身处于图书机构采编岗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虽然对未来的情境描述越具体,它就会显得越可信,然而其最终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就越低。实验任务并不是要为未来作实际规划,而是让学生的心智对变化变得敏感起来,深入地学习文献分类标引工作过程,寻找新的学习办法,在学生之间建立新型的学伴关系,增强团队凝聚力。

(四)教学内容面向应用能力培养

文献分类课程内容多且杂,有十五章,涵盖文献分类基础知识。例如,文献分类的定义与意义、理论基础、分类体系(包括体系分类法、分面分类法、网络信息分类法)、文献分类法(包括《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国内其他文献分类法、国外文献分类法等)、文献分类标引(包括标引工作、标引规则等)。[8]

该课程立足于认识及解决现实文献分类问题,要求将分类组织法放置于问题环境中理解,要求学生既掌握文献理论也熟练文献技能。此外,网络环境下的文献分类遇到各样实际分类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独立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任务驱动的培养应用能力的教学理念。

三、文献分类课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

文献分类课程可采取以下步骤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

(一)师生上下协商

在正式开始该模式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与学生讨论任务驱动模式,争取获得学生对于该模式的认可、认同与积极支持,与学生协商确定该模式使用的教学知识点,讨论收集学生关于课程知识点的学习意愿,了解、告知学生有哪些知识点,使其思考哪些知识点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运用的基础与起点。

通过大讨论,全班学生在以下方面达成共识:

第一,学习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不能全部或主要建立在教材的结论和教师的讲授上,不唯书不唯师。凡是能够由教师直接教给你的东西,总是无用的。有用的东西只能靠自己用心建构。教师引进门,修行靠自己。

第二,课堂主要把握教师的思路,学习教师如何确定一个问题,如何分析一个问题,学习文献分类工作者是如何确定分类的关键问题,如何分析、如何解决的。学生无需花不必要的力气,记住细节。

学生越积极越主动,任务驱动开展的效果越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二)内容选择彰显学生课程偏好

一个人学习一门学科的知识,不是要获取有关这门学科的全部教学效益,重要的是要掌握其知识结构和方法原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知识的片段进入知识的生产车间。

我们设计了4到5个问题来了解学生的文献分类背景知识:1.拥有的文献分类知识;2.对文献分类的态度;3.拥有的文献分类经验;4.以前获得的技能、背景(即与文献分类相关的学科背景);5.对本课堂的期望或需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学生在以下各方面的课程偏好:1.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或技能(如中图法、复分表的使用);2.与上课内容有关的问题(如,中图法包括哪些部分);3.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例如,书次号到底该用种类号还是著者号);4.不同的个人特征或类型(例如,听觉型、视觉型、运动型);5.文献分类领域的知名人物(例如,杜威、奥特勒、克特、阮冈纳赞、沈祖荣、杜定友等),让学生看一下标签并做出选择。

根据学生的标签选择,创立小组。各小组讨论为什么他们会选择某一标签,并派出代表总结他们的理由。

(三)以学生小组合作为基础

小团队工作是任务驱动的重要部分。创立小组之后的关键工作是设置小组合作规则。

教师提供多种可能的基本准则:1.尊重隐私;2.在团队或小组工作中,每个人都要参与;3.注意上课的开始时间;4.知道其他人与自己不一样;5.在别人说完之前,不要轻易打断;6.说自己;7.为上课做好准备;8.同意反对意见;9.给每个人一个说话的机会;10.在批评之前先弄懂对方的意思。学生从中选三条,列表统计结果。根据统计结果,设置三条基本的小组合作准则。

(四)教学过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

以“单主题标引”为例(需课时90分钟),说明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在文献分类课程中的应用。

第一步,用约5分钟时间,请学生说出“图书馆/资料室社会调查”中产生的与文献分类标引相关的疑惑及问题。在学生学习完一定的文献分类理论之后,教师除了让他们深入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之外,还有高校各院系的专业资料室、书店、社区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进行社会调查,接触及了解:自己平常所借阅的图书是如何被加工处理的,图书馆工作的正确流程是怎样的,将要学习的知识在哪些具体工作环节中可能会被应用到。针对这些疑惑与问题,学生可以让教师在接下来的任务实战操作中答疑解惑。

第二步,用约15分钟的时间,教师将任务涉及的基本概念归纳给学生。文献分类课程的专业术语较一般课程多且杂,掌握这些专业术语对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在学生的任务学习过程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三步,用时约40分钟开展任务实践。首先,请他们给正在教的单主题分类标引设计一些有趣的主题,例如:列出分类标引时最无效的方法,写一个分类标引实例,其中包含尽可能多的错误。各小组亮出各自的作品。然后,编制一系列陈述句,其中一半是对的,另一半是不对的。例如,“全面标引适用于计算机检索系统”是对的,而“整体标引则用于手工检索系统”是不对的。教师给每位学生发一张卡片,让其决定哪一张卡片是对的,全班完成之后,读出每一张卡片。最后,学生实际演练如何分类标引。

第四步,用约15分钟反馈总结,通过设问的方式让学生熟悉相关的知识技能要求。例如,如果要求你标引一篇单主题文献,你会怎样做?你如何知道该怎么分析主题?什么时候知道?为什么知道?你总是用相同的方式分析主题吗?为什么不是呢?你还可以采用哪些方式来分析主题?

第五步,用时约10分钟让学生再次操作之前的任务,修正之前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不足及错误。

四、结语

文献分类课程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着天然的契合性。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相关特征来看,任务驱动的关键成功要素中,创设清晰、适度、激发学习兴趣的任务是前提,“教师+学生”的课堂双主体是关键,“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是重点,“任务驱动、培养应用能力”的教学理念是目标,将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子任务,形成解决方案。

文献分类课程实践性强,适合分解为任务,任务有助于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学习信心,也面向应用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由此可发现,在将任务驱动应用于文献分类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认知与参与是该模式应用的重点及难点。

猜你喜欢
标引分类法驱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档案主题标引与分类标引的比较分析
本刊对来稿中关键词标引的要求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关于关键词标引的要求
关于关键词标引的要求
基于贝叶斯分类法的股票选择模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