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2020-03-03 15:09王引兰
吕梁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立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王引兰,张 娟

(忻州师范学院 思政部,山西 忻州 034000)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得到有效控制,疫情防控工作已经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复工复产复学有序进行,但全球范围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我国社会进入后疫情时代。后疫情时代并不意味着疫情完全消失,而是可能会时起时伏,并掺杂着许多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同时还伴随有波涛汹涌的舆情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等等。因此,“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战胜疫情、化解矛盾、引导舆情,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就高校而言,这场疫情迅速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助推了高校信息化建设,同时也给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因此,适应变化、应对挑战,在战胜疫情中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教育引导学生站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增强自信力,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认识事物、增强判断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实践力,无疑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三个重要方面。

一、引导学生站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增强自信力

立场问题就是人们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立场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倾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取得的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正是这样的立场深深影响着大学生对国家、社会、民族、政党乃至人生的认知。这场疫情是对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考验,也是对人们认知、人性、思想、灵魂和价值观的考验。在“大考”面前,党中央坚强领导,“坚持全国一盘棋,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迅速形成了抗击疫情强大合力,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1],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了这场疫情防控斗争。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卓绝、英勇无畏的努力,“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1]在短短几个月内我们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我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1]。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实实在在的能够体验到的,因而从现实体验、情感认知的角度鼓舞着大学生们的信心,增强着广大人民的自信。然而,风云变换的疫情、汹涌澎湃的舆情,无时不在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影响着人们的视听、价值判断和选择。因此,我们还应从理性的角度去引导大学生,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看问题,在迷惑面前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在认识疫情、防控疫情、应对舆情中坚定“四个自信”,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面对疫情在全球范围的肆虐,特别是某些国家和地区感染和死亡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担忧。西方世界在应对疫情中暴露出其制度的弊端和应对举措的失当,这无疑是对那些立场站歪、崇洋媚外的“公知”们的一记响亮耳光,同时也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我们在疫情防控中,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制度优势得到彰显。反思战疫成果的取得,归根到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她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在疫情来临的危急关头,总是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我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之所以言行一致,正是因为我们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这也正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最重要的和更深层次的理据。

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是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它只代表人民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就有跨越时空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2]。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42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列宁也强调作为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党要为人民群众服务、代表他们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中国问题,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毛泽东同志倡导“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步走” 战略等理论,都是围绕人民利益的;江泽民同志认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强调必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等等。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坚守。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并通过群众路线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活动使全党上下坚持贯彻人民至上的理念。所以,当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时,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沉着应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效组织疫情防控斗争。只有在中国,才能做到“不管你是多大岁数,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都能得到救治。”因为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我们坚持“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4]。

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高校大都采取了网上教学形式。同时由于网络教学条件的差异、网络的共性特点以及学生自制力不强等原因,大学生在疫情防控条件下学习不免产生种种焦虑、困扰和迷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针对网络教学间接性、网络世界的复杂性等特点,从实际出发,及时引导学生化解焦虑、走出迷茫和困扰,特别是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疫情和舆情,站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坚定“四个自信”,不被错误思潮所左右。为此,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思路,应对疫情和舆情变化,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分析问题,从内心深处坚定“四个自信”,增强自信力。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要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育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念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5]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中的最基本内容。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教育,是增强大学生自信力的基本途径;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是时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教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观察事物,增强判断力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是通常讲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包括“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样”等关于世界的本质、本原、运动规律等的认识,特别是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2]。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主张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主张人们在改变世界时要尊重规律,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一般规律要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等等。实践主体在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中不断深化对规律的理解,用规律指导实践,实践活动才能避免失败走向成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立身处世、成长成才意义重大。

马克思主义是一座无穷的知识宝库,它教给我们认识事物、改变世界的方法和战胜困难的武器。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人们不禁要问:“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我们认识“病毒世界”、防控疫情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在抗“疫”中,一线医护人员不仅有勇敢的无畏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求真的科学精神,更有尊重规律、把握规律,科学理性地应对疫情的精神。应该毫无愧色地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成功应对疫情,有效控制疫情,守护人民安康,这是中国的奇迹,也是世界奇迹。奇迹的背后不是冲动的激情、无知的谩骂,而是众多朴实而爱国的人民、尽职而尽责的干部、伟大而有力的党。究其思想认识原因,就在于我们用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能够正确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来观察问题、分析疫情和应对疫情。

大学生大多通过学习思政课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等因素,常常表现出马克思主义立场不够坚定,或动摇或迷茫,实质上就是判断力不强。判断力不强反映出的多是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说是没有真正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只有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有足够的判断力而不迷茫少困惑。要达到真懂、真信、真用需要下一番功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不下大力气、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6]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首要和重要的职责就是用好主渠道,讲好思政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多管齐下,综合发力,“三全育人”,使学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判断力;进而能够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7]。当前就是要正确认识疫情防控的世界局势以及在纷繁复杂的斗争中站稳立场、辨清方向。

这场疫情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都是世所罕见的。在疫情面前,党和国家经受住了“大考”,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中国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凸显了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这也正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指引作用,为中国共产党处理突发疫情事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后疫情时代,抗“疫”斗争远远没有结束,而是进入常态化。要更加重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使青年学生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来认识疫情防控,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对是非的判断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世界观教育是根本,是青年人生成长的第一粒扣子。关键在于把握时代脉搏和大学生身心特点,做到因势利导、因时而进。实质上就是将组织引导和自我成长相结合,促进学生成长。组织引导能确保大学生的成长方向,自我成长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内化过程,也就是学生自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最终达到增强辨别力和判断力的效果。高校要更新培养理念,创新培养方式,为新时代培养出拥有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三、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实践力

价值观是行为的指针,包含着人们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评价方法和态度等。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价值观有对错、优劣、先进与落后之分。价值观往往受世界观所决定,与人生观相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现实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它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因而是我们实践的指针。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出台,再到今天随着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主导价值观。这一形成过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人民的共识的凝聚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时代的精神。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8]4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一方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对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家、社会、公民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引领,因而是全体人民的价值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

习总书记号召青年大学生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此“三者”的重点是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实践力。一切思想观念都要转化为行动或支配行动才真正有力量。所谓实践力,就是行动的能力和水平。“三观”正确是行动的前提,也是实践力强和取得效果的保障。世界不会自动满足人,人也不会满足于世界的现存形式。人要积极主动地影响世界,让世界满足于我,就必然要不断认识世界,能动地反映世界,获得关于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社会主义实践而产生,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反过来,它必然应成为人们实践的价值指针。而人们只有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才会符合我们的目标追求。

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其行为表现是社会风尚的风向标,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如在抗疫斗争中,90后青年受到了习总书记的赞扬:“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9]在疫情爆发初期,由于对疫情的不了解,有点仓促上阵,确实有些混乱。然而这种混乱持续时间很短,最终主流还是抗疫,部队人员、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公安人员、公务员、快递员、检测员、物管员等都奋战在一线。他们为了民众的生命健康而奋不顾身,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来开拓自己生命的意义,反映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大学生身体力行,脚踏实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结合实际,从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做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奋发向上,培养家国情怀,担当时代使命。特别应发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将理性认知与实际行动有机统一起来,“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爱国“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5]。在这次全民战“疫”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得到淬炼和升华,体现在人民至上、担当奉献精神,人人支持、个个参与的主人翁精神和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共同体精神,以及严谨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等[10]。反过来,中华民族精神的迸发,又为战“疫”筑起了宽厚坚韧的精神堤坝,为大学生成长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全民战“疫”中的丰富素材,注重提炼总结战“疫”中呈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广泛对大学生开展线上宣传教育,使其深刻体会这些民族精神在战“疫”期间发挥的积极作用,最终使得中华民族精神熔铸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精神底色。

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人们不免存在焦虑、恐惧心理,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大舆论工作宣传力度,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而在国际社会,我们国家也同样是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秉持着开放的姿态,积极主动与国际社会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在高校则是要教育引导学生站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增强自信力,教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认识世界、增强判断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实践力,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为打赢这场人民战争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立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