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普惠金融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2020-03-03 14:07钰,刘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服务辽宁省

信 钰,刘 莹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9)

普惠金融,即能有效地、全方位地为社会上所有的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建立普惠金融体系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让更多的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都能够以更合适价格、更简单的方式享受到所需要的便利的金融服务,最终实现让金融惠及所有人的目标[2]。

一、辽宁省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辽宁省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和粮食产区,社会形态主要以国有经济和重工业作为主体。近年来党中央不断提及振兴东北战略,2019年6月,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强调,应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奋力实现东北全面振兴[3]。

普惠金融的发展与辽宁省的社会经济建设之间息息相关。一方面,普惠金融的长远发展应建立在良好的经济环境之上;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健康运行也应该依托普惠金融的全面开展。目前,辽宁省普惠金融的发展仍然以传统金融体系为主体,小额贷款机构为有效补充。根据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11月22日,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机构为531家,与2011年数据相比,增加比例高达39%。同时,为了激励小额贷款公司更好地服务低收入群体,“三农”和小微企业,辽宁省不断出台各类方案和通知,最新《关于调整小额贷款公司审批事项有关规定的通知辽金监发〔2019〕24号》着重强调优化金融营商环境,促进地方普惠金融发展。

辽宁省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金融产品创新成果和机构改革进展。中国农业银行辽宁分行积极探索普惠金融创新方式,努力承担服务“三农”的责任,整合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的策略资源。近两年,农行辽宁分行累积发放扶贫类贷款83.4亿元,实现4万余万户贫困户脱贫、增收及就业。其中农行沈阳分行充分起到领头雁作用,两年内发放扶贫类贷款13亿元,其中69.23%贷款发放对象为扶贫龙头企业。2020年辽宁省出台《支农支小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对普惠金融覆盖对象进行全方面,低利息的金融支持,充分降低其融资成本。

二、辽宁省普惠金融发展的不足之处

(一)金融机构供给不足

长久以来,传统银行业的服务对象为城镇居民和中大型企业。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银行网点难以覆盖到县域及县域下属广大农村辖区。同时,传统银行机构对普惠金融主要受众金融支持的参与意愿偏低,呈现怠惰情绪,甚至将部分支行网点裁撤合并,进一步加剧了覆盖率低下的糟糕局面。同时,传统银行机构对低收入人群的高风险评估往往导致他们更加无法获取资金来源。另外出于成本和资金回收率角度的考虑,传统银行机构在完成一系列的抵押物评估和信用评估后,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小微企业可获取的最高额度贷款也仅为5万~10万元左右。而保险公司普遍缺乏普惠保险意识,针对涉农的保险产品较少,理赔范围也十分有限,其中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保险资金投入较少,精准化和特色化普惠保险几乎没有实质性产品[4]。

普惠金融由于其目的与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规避性存在一定违背关系,资金供给方第一重视的利润最大化因素致使普惠金融资金提供的可持续性不强,频繁导致资金需求方出现资金链断裂,无法保证后续的稳定经营。究其原因,资金供给方往往趋于政策性导向,在政府相关部门的财政贴息、担保和降税免税下的才会开展“特惠”型普惠金融。

(二)互联网金融运营较差

互联网金融企业近年来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和革新层出不穷,一方面拓宽了我国普惠金融供给主体,一方面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保守服务方式。2014年起辽宁省各级政府对互联网金融投资企业的注册越发严格,导致大量相关企业将注册地外移。截止到2019年10月,辽宁省现存本地注册网贷平台仅为58家。但目前网络监管机制力度不够,资金流调查取证难度大,加之外部环境冲击,辽宁地区的网贷业务真正成交量偏低,获取可靠资金来源的实际需求人员比例也相对其他南方省份较低。这一切势必将加大普惠金融受众获取金融服务的难度。而传统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中稍显逊色。它们往往只是将互联网或手机平台搭设完毕后,通过线下传统实业机构推进电子支付和移动支付等业务,并未对偏远地区支付环境进行实质上的改善。此外,传统金融机构关于信贷业务的互联网开展重视程度依然不够,惠民便民措施仍然未能落到实处。信贷业务申请人仍然以线下办理为主体,线上操作范围十分有限,极大程度地降低金融服务质量,浪费电子资源。

(三)金融意识较为落后

金融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金融实体服务普及度也是近二十年来才逐步覆盖到各个区域。辽宁省由于相对经济发展缓慢,普惠金融服务对象中的贫困、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占据比例较大。这部分人群普遍文化素质不高,自身受教育水平较低,信息获取渠道较窄,对各项金融扶植政策严重缺乏了解。而文化水平与主动获取信息的意愿息息相关,即文化水平越低,其主动获取信息的意愿往往也越低。这一情况更加加剧了普惠金融服务对象与社会其他群体的割裂程度。另外,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普惠金融服务对象不仅仅对各项金融扶植政策了解较少,甚至部分有主动意愿融资的对象过分畏惧非传统金融机构。多数调查对象表示因为近年来新闻媒体曝光的金融诈骗案件过多,致使原本倾向保守的普惠金融服务对象更加保守。

三、辽宁省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督促传统金融机构转型,丰富业务和产品种类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辽宁省政府结合《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产业金融的若干意见》(辽政发〔2015〕43号),制定了辽宁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辽宁省传统基础金融服务目前正不断扩大覆盖面,助民惠民便民,强农惠农富农,切实提高金融支持。

政府在督促传统金融机构转型,丰富业务和产品种类上做出这一系列有效措施。凭借银保监系统开展“百行进万企”活动契机,国有银行机构陆续转型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积极利用农村地区的供销社、便民超市等场所开设惠农通服务站,增设智能电子设备,并培训本地居民学习使用,极大程度上方便了农民和农户的生活与工作。工行辽宁分行为满足小微企业金融需求,提出“融资+融智+融商”为内核的创新普惠金融服务,降费用让利益,促进区域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9年全年小微客户新增4 000户左右,普惠贷款余额全年增加30%,远超其他各类贷款增幅。辽宁省农村信用社搭建乡村网格化服务平台,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支农支小”,消除金融空白区域,为辽宁省乡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此外,辽宁省保险公司近年来不断调整其产品种类和产品赔付范围,大病保险方案已经全面实施并逐步覆盖。同时为了缓解普惠金融中资金需求方的授信压力,辽宁省保险公司专门开展融资增信服务,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小微企业融资贷款业务正常有序进行。但根据实际实施情况来看,虽然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需求压力,但距离满足省内庞大的普惠金融需求尚且存在差距。政府应继续积极引导传统金融业靠拢普惠需求,出台相应政策保证普惠金融可以持续健康地顺利发展。

(二)改善互联网金融环境,贴合普惠金融受众需求

目前互联网金融环境恶劣主要是由于监管力度和公安机关打击力度不够。相关部门应参考2016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政策,与辽宁省普惠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环境特点相结合,制定出监管细则。同时积极组织建立行业协会,从根本上监测互联网金融运营全过程,发现问题后积极向当地政府报备。此外,辽宁省公安机关应配合监管,定期和突击对互联网金融安全进行检查,并大力开展网络诈骗防范宣传。

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原有线下业务的基础上切实开展线上业务的转移,既可以降低金融机构运营成本,又充分便利个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主。以往物理网点的开展方式已经滞后,传统金融机构也应革新技术、丰富产品、创新服务,利用大数据将传统信用体系推进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最终促进金融机构向科技金融机构转型。振兴银行作为辽宁的民营银行,其自建的互联网智能零售信贷平台充分值得推广。它利用大数据和云技术实现线上自动化风险评估和信用评估,甚至实现智能反欺诈,覆盖贷款业务全流程,充分保证了银行和普惠金融主体的利益和需求[5]。

(三)加强金融启蒙教育

针对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加强对金融基础知识和金融产品的宣传。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该加强金融启蒙教育,普及金融知识,培养正确的投资风险意识,提升正确的理财意识。尤其是缺乏金融常识和法律常识的老年群体,往往在高收益的诱惑下,大概率孤注一掷将毕生积蓄投资错误,造成无法挽回的财产损失。政府组织应该革新宣传手段,降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接受门槛,采用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调动社区、村镇等场所开展金融教育活动。另外,建议传统金融机构针对辖内区域的中小学定期开展金融知识宣传,组织宣传团队的业务骨干,普及金融知识,以“孩子带动家庭”,树立正确的金融观念,从根本上改变金融健康水平。同时,鼓励服务运营商与金融机构甚至邮局的互动,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使普惠金融服务对象能够安全有效地获得金融服务。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服务辽宁省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