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序

2020-03-03 13:17北魏贾思勰
领导月读 2020年11期

[北魏]贾思勰

盖以庸人之性,率之则自力,纵之则惰窳①耳。故仲长子曰:“丛林之下,为仓庾之坻②;鱼鳖之堀,为耕稼之场者,此君长所用心也。是以太公封,而斥卤③播嘉谷,郑白④成,而关中无饥年。盖食鱼鳖,而薮泽之形可见;观草木,而肥硗⑤之势可知。”又曰:“稼穑不修,桑、果不茂,畜产不肥,鞭之可也;柂落⑥不完,垣墙不牢,扫除不净,笞之可也。”此督课之方也。且天子亲耕,皇后亲蚕,况夫田父,而怀窳惰乎?

李衡⑦于武陵龙阳汎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树。临死,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吴末,甘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恒称太史公,所谓“江陵千树橘……与千户侯等”者也。樊重⑧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原文据中华书局2015年版《齐民要术》)

【注释】

①窳(yǔ):懒惰。

②坻(chí):本义是江河中的小洲或高地,此处用来形容谷堆。

③斥卤:盐碱地。

④郑白:指郑国渠和白渠两大灌溉工程。

⑤硗(qiāo):指土质坚硬瘠薄。

⑥柂(lí)落:当作“杝落”,即篱笆。

⑦李衡:三国时襄阳人,汉末入吴国,曾为丹阳太守。

⑧樊重:西汉末南阳人,东汉光武帝外祖父。善于经营和积累财富,且乐善好施。

【译文】

一般来说普通人的本性是这样的,如果有领导有组织,他们便会各自努力,领导放任自流,他们便会懒惰马虎。所以仲长统说:“丛林底下,是粮仓谷囤的堆积处;鱼鳖的窟穴,是耕种庄稼的好地方,这都是领袖人物该用心的事。因此太公分封在齐国后,在盐地上种上了好庄稼,郑国渠和白渠修成后,关中就没有遭遇过饥荒。这就是说,吃着鱼鳖时,你可以想到供给水源的洼地和沼泽地的形势;看着野生的草木,可以辨别土地的肥瘠。”他又说:“庄稼不整齐,桑树果园不茂盛,牲口不肥,可以用鞭打责罚;篱笆不完整,围墙屋壁不坚固,地面没有扫干净,可以用竹杖打,作为责罚。”这就是监督检查的例子。皇帝要亲自耕种,皇后也要亲自养蚕,一般种田的老汉,还会随便懒惰马虎吗?

李衡在武陵郡龙阳县的大沙洲上盖了住房,种上一千棵柑橘。临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在家乡为你配置了一千个‘木奴’,不向你要穿的吃的;每年只要纳一匹绢的租税,其余净收入都是你的,够你花的了。”到吴国末年,柑橘长结实之后,每年可以收几千匹绢;这就是寻常引用自太史公在《史记》里说的“江陵有千树橘……与有一千户人口纳租给他用的侯爵相媲美”的意思。樊重想制作家庭日用器皿,便先种上梓属植物以供给木材,种上漆树以供给涂料,当时的人都嘲笑他。可是,过了几年,这些树都派上用场了;从前嘲笑他的人,倒要向他借用了。这就是说,种树是不可少的事情。俗话说:“做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种粮食;做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树木。”正是这个道理。

【简析】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的序言中全面而深刻地表述了其农学思想,旁征博引,说理显明而深切,该序言可谓隋唐以前我国古代农学思想集大成的光辉篇章。本选段大致相当于这篇序言的第四部分内容。

贾思勰在开篇第一部分提出了“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力能胜贫”等基本观念,第二部分从“不劳动便没有粮食吃”的角度将“力能胜贫”进一步提升到“生死攸关”的高度来警醒世人,第三部分密集引用猗顿、陶朱公、任延、王景、皇甫隆、茨充、崔寔等著名人物的致富案例,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奉劝、教导百姓依靠自身重视农业致力于农事生产来摆脱寒苦。可见前三部分逻辑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在前面这三部分的基础上,本选段先引《仲长子》之言,从国家富强层面强调重农思想,开始对前三部分做总结提升,接着再次引用李衡种柑橘、樊重种梓漆这两个常为古人津津乐道的著名范例,从百姓生计层面强调种植的重要性,可见作者“哀民生之多艰”而念兹在兹,始终不忘教民脱贫致富。

最后以“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这句经典谚语收尾,与前面司马迁《史记》中脍炙人口的“江陵千树橘……与千户侯等”交相辉映,显然是迫切希望这些名言警句在全社会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中广泛持久地传播,以起到警策世人、劝民重农的目的,凡是认真阅读《齐民要术·序》的人对于贾思勰这种深刻的忧患意识与草根情怀莫不肃然起敬!此文所蕴含的道理,无论是对老百姓的生计还是对领导干部的学习与成长,都具有非常深刻而有价值的指导意义,也是理性而科学的培育人才的思维模式,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