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晶,徐依依
(1.武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2.湖北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00)
“青马工程”是“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的简称,该项目于2007年由团中央、全国学联正式发起,目的是培养一批具有高度理论意识的大学生骨干。2015年,鉴于武汉科技大学“青马工程”项目的良好开展情况,湖北省委将其深化为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工程”创新的试点单位。与此同时,武汉科技大学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格局,不断加强思想文化方面的培训,改变传统的较为单一的教育模式,构建了以“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院青马骨干培训班”“班级支部示范性主题团日活动”为主的高校青年三级培育体系。
项目调研组对武汉各所高校的官方网站以及新媒体平台进行集中调查统计,整理归纳出关于“青马工程”工作推进的相关报道,总结出对应的经验做法。在开展“青马工程”的各所高校中可以观察到,活动的组织方大多以校团委为主,在实践中的培养模式以专题培训为主。
调研结果显示,在武汉各所高校中“团校培训班”模式采用率最高,比例为63.4%,“青年骨干培训班”的比例为21.7%,设立“青马工程”专题活动课的比例为19.5%,其他模式为21.8%。
高校“青马工程”培训模式简单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采取的培养方法往往是团校培训这样的大班集体模式,没有特别针对“青马工程”的群体去设置特殊化定向培养项目,而大规模的培训很难达到培养目的。二是虽然部分高校成立了专门针对“青马工程”定向群体的培训组织,但对他们培训的内容过于简单,以讲座等固定形式为主,培养内容缺乏趣味性,仍旧集中在单一理论学习上。
传统的培养方式注重理论宣讲,但仅通过简单的思想灌输方法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骨干的培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宣讲与答疑解惑相结合,构建现代化教育模式。在培养青年骨干的过程中要开展时事案例分析、辩论讨论、实践调研等一系列活动,让青年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根据调研结果发现,一些高校的培养模式存在时间的间断性。很多高校的培训时间仅仅集中于周末或者寒暑假,效率低、间隔长、效果不佳。除此之外,部分高校培训实践计划持续一到两年,但是集中在开始,后期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合理利用。
另外,各高校的培养模式往往缺乏有效的考核体系。除了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少数高校对参加培训的学生设置了严格考核机制外,其他高校都没有较为体系化的考核机制。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督约束奖惩体系,导致学生容易懈怠懒散,培训效果不佳。
“青马工程”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一名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1]培训机制是否真正有效,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去判断培养是否起到作用,根据情况制订下一步的具体培养计划。
从培养的角度来看,“青马工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高校过多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宣传,很大程度上不能真正满足当代青年的现实需求,从而出现培养机制的反效果。[2]因此,大学生对“青马工程”的认知出现偏差,易对其产生不解和质疑。
“青马扶贫讲习云服务”主要通过线上信息交汇平台和线下调研实践宣讲相结合的方式连通贫困县、各个高校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性质的组织以及对应的教师智库资源,实现贫困地区+青马组织+各种资源的“1+n+n”扶贫新模式。
该项目同时希望通过线上运营平台对各个贫困县的发展问题和解决宣讲方案进行汇总,通过大数据匹配以服务更多贫困县的需求问题,同时也为“青马工程”性质组织的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积累基层实际解决问题和调研的经验,平台通过建立数据库信息档案,跟踪青马学员的成长路线,帮助我们新青年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强国。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扶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在2021年第一个百年目标到来之前,各个贫困地区联合青马组织,一起投入到扶贫攻坚战当中,这是能让多方受益的项目,对于贫困地区来说,他们的扶贫攻坚之路又多了一条路径、一个支力。
对于青马团队来说,与贫困地区的直接对接,是一次直接的下乡锻炼机会,这也是“青马工程”项目创立的一个初衷即培养青马学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青年扶贫讲习云服务”将始终坚持以平台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实行以点带面的服务策略。通过各级青马组织或社会组织及个人,到贫困县、革命区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地方需求后,将整理的信息提交平台或政府人员、社会人士,发布地区需求信息,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中力量完成对武汉各大高校的市场占领,并不断让用户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平台的多样化功能。在用户体验至高无上的互联网时代,使用海量数据对用户进行全方位分析,使平台更人性化、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最后,实现“1+n+n”模式。
1.“1+n+n”扶贫新模式
该项目通过构建平台实现了湖北省会城市高校青马组织、周边城市青马组织以及贫困地区三方实时信息交流的“1+n+n”模式,改变了高校青马组织与对应贫困地区之间单一的点对点关系,让各大高校中具备专业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青马学子集中起来。除此之外,青马组织背后的高校教师力量可以为贫困地区扶贫脱困攻坚战提供力量。
2.线上线下交互新理念
平台的存在为用户提供了更集中、更宽广的信息交流渠道,实现了同其他高校青马组织交流联系的横向拓展。除了青马组织之外,贫困地区的扶贫办、上级党团委组织也入驻到平台,达到多方的需求信息互通,青马组织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组织实践任务。
3.宣讲调研新通道
信息网络平台可以与新时代湖北讲习所形成有机结合,为不同高校青马组织提供更多的下乡宣讲路径,根据不同贫困地区的需求,各个高校青马组织之间根据专业、地域等组织集结成不同的宣讲小分队,有针对性地前往贫困地区进行互动交流、座谈研讨、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的讲习活动。这符合新时代湖北讲习所坚持统筹规划,整合各方力量的要求。
这个项目可以让广大青马学员参与到扶贫攻坚的第一线,直接参与解决这一国家“十三五”发展时期的关键难题。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的运作发展让人人都可以成为“青马”,让每一个青年都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如果高校主体不了解“青马工程”的工作,学生将更难理解“青马工程”的建设。[3]项目调研组对武汉高校“青马工程”工作开展具体调研,总结经验,寻找有效的工作方法,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进一步完善科学规范“青马工程”,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内容。
“青马工程”不仅要为青年打造一个交流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平台,而且要为青年参与当前政治热点、国家治理和社会建设提供参考。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青马云智库的内容要不断引入国家最新政策,发布最新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
在理论指导方面,加强理论宣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将理论融入其日常生活中,[4]以加深学生对理论学习能力的认识。让青马学员了解国家的大事要闻,做国家的主人翁,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青年。
根据理论时事前沿问题、当前政治热点问题,科学规划“青马工程”的课程体系。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开展针对性教学,不断优化实践教育方式。
在开展学生骨干培训的基础上,许多高校也相应开展了具有特色的培训。武汉大学“青马工程”的阶梯式培养体系倡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武汉科技大学校、院、班级的分级培养在探索中逐渐构建起“里程碑”式核心培养体系,学生骨干中的代表人物接受培训,累计共培训1000多名学生。湖北大学“学分制+末位淘汰制”的阶段式培养体系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开展学制四年的教学活动。
高校的“青马工程”是一个整体而系统的工程,但在高校的实际工作中,形式化的教育较多,整体培训较少;基本理论培训较多,对学生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较少;培训内容还需进一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高校“青马工程”的理论学习活动往往过于理论化,过于“高端”,教师无法有效匹配学生想要获取的内容。高校的“青马工程”必须主动出击,积极利用学校新媒体平台增强教育的吸引力,通过学院官网、学生论坛、微信平台等有效地指导学生。
“青马工程”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许多高校仍存在时间短、培养浅等问题。“青马工程”是一项具有时代性和战略意义的项目,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当前的形势和背景,不断改进当前存在的问题,组织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实践活动,以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启发学生。学生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认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本质,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实践政策路线,成长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所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