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的历时语义演变及其双重语法化过程构拟

2020-03-03 12:10杜广慧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词尾古汉语连词

杜广慧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目前对于“自”的历时研究并不多见,对“自”的演化过程描述较完整的有:宋文风认为“自”本义为鼻,为名词,后引申为代词,训我,由代词又引申出介词从、由义,“从”起初即意为从我开始,从介词从义又引申出副词和连词若、虽义。[1]刘平认为“自”在词义转变、句法位置的转变、语境的影响以及认知的隐喻作用下最早发展为代词、副词和介词;副词和介词又因为语境的影响,词义进一步引申发展成连词;代词一脉发展到残唐五代以后,与‘己’结合成为复音词,作为反身代词,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2]总体来说,“自”的演化历程仍不十分清晰。本文以《说文解字》中对“自”字的释义为起点,对“自”在历时演变过程中的语义变化和语法化过程进行探究。

一、“名词—强调代词—普通代词—照应代词—副词”语法化路径

(一)名词—强调代词

《说文解字》中对“自”的释义为“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属皆从自。”《说文解字注》中道:鼻也。象鼻形。此以鼻訓自。而又曰象鼻形。王部曰。自讀若鼻。今俗以作始生子爲鼻子是。然則許謂自與鼻義同音同。而用自爲鼻者絕少也。凡从自之字、如尸部、臥息也。言部詯、膽气滿聲在人上也。亦皆於鼻息會意。今義從也、己也、自然也皆引伸之義。疾二切。十五部。此亦自字也。省自者。言之气从鼻出。與口相助。者、意内而言外也。言从口出、而气从鼻出。與口相助。故其字上从自省、下从口。而讀同自。疾二切。十五部。[3]可以确定“自”由名词鼻引申出强调代词的用法,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完成,根据作者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对甲骨文时期“自”的释义大概有鼻、已、从/由以及亲自四种。“自”字在甲骨文中名词义和介词义都是十分明确的,且代词“自”由名词“自”引申而来。争议之处在于“自+动词”中的“自”应为代词还是副词,持代词观点的有陈初生、周光庆、杨合鸣、张玉金、马国权、韩耀隆等,持副词观点的有管燮初、李曦、杨伯峻、何乐士、杨逢彬等。[4]张玉金在《甲骨文语法学》中也认为“自”为情态副词,表亲自义。[5]但在《西周汉语语法研究》中又认为在上古汉语中有两个“自”,表自己为代词,表亲自为副词。[6]

持副词观点的各家研究几乎都是以两条标准作为判断准则:其一,语义上可表亲自义;其二,语法上作状语修饰动词。我们认为此种用法的“自”应为代词,是一个强调代词,由名词引申而来,意为亲自。理由有三:

1.尽管“自”在语义上可表亲自义,但不能否认“自”在这种语境中仍然具有指代施事者的作用,如:

2.代词作状语在上古汉语中并不罕见,“安、恶、焉、胡、奚、曷”这六个疑问代词只能做状语和宾语,其中又以作状语为常。[7]如:

(3)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战国策·赵策三)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5)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6)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上述四例均为上古汉语中代词作状语的例子。另外,“自+动词”前若有副词时,一定位于“自”的前面,如例(1)中否定副词“不”+语气副词“其”+自+动词,“自”与动词的关系要比前面的副词更加紧密。在甲骨文中的副词连用现象,第二个副词多为语气副词。

(8)王惠出循?

王勿唯出循?(合集32正,转自张玉金2001:59)

(9)王其田,其告妣辛,王受祐?

弜巳?(合集27558,转自张玉金2001:59)

王勿自往于比。(合集39965)

3.“自”这样的特殊代词也并非孤例。吕叔湘先生在讨论“相”字时也曾提及“若不拘动词前后之形式限制,则亦得径视为一种代词也。”[8]在古汉语中反身代词有照应和强调两种用法,所谓照应即“自”作为受事宾语出现,所谓强调即“自”起副词作用位于动词前,去掉不影响语义。[9,10]我们检索出《甲骨文校释总集》[11]中所有含有“自”字的语料共1462条,其中“自”位于动词前且有效的有58条,如自来、自、自征、自往、自比、自入、自正(“征”义)、自、自酓等,这些用例后面没有发现加受事宾语的情况出现,多为处所宾语,且这些“自”位于动词前起到的是强调的功能,可以去掉而不改变句义。由此,这里的“自”看作是强调代词。

综上,“自”本义为鼻,经常用于自指,可用在动词前对动词进行强调,这一特殊性进而出现强调代词“自”,意为亲自,这一过程在甲骨文中已然完成。

(二)强调代词—普通代词—照应代词

“自”由名词鼻义引申出代词已义。《说文》中“已”释为“中宮也。象萬物辟藏詘形也。己承戊,象人腹。凡己之屬皆从己。”《说文解字注》中道:中宫也。戊已皆中宫。故中央土。其日戊已。注曰。己之言起也。律曆志曰。理紀於已。釋名曰。已、皆有定形可紀識也。引申之義爲人已。言已以別於人者。己在中。人在外。可紀識也。論語。克已復禮爲仁。克已言自勝也。象萬物辟藏詘形也。辟藏者、盤辟收斂。字像其詰詘之形也。此與巳止字絕不同。宋以前分別。自明以來書籍閒大亂。如論語莫已知也。斯已而巳矣、唐石經不譌。宋儒乃不能了。居擬切。一部。己承戊。象人腹。冡大一經。古文己。己亥譌三豕者、己與三形似也。[3]程工认为反身代词一般是从强调代词发展而来的。[12]作者赞同这一观点,就“自”而言,语料调查清晰地表明强调用法“自”的出现要先于照应用法的“自”。照应代词相对于强调代词有一个最为明显的标志:“自”同样位于动词前,但作宾语,语义上表示该动作行为作用于动作发出者自身,即“自”为动词的受事宾语。“自”在从强调代词到照应代词之间还经历了一个普通代词的过程,意为自己。张玉金认为“自”在甲骨文中只有介词用法和副词用法,①到了西周出现了代词自己的用法,并举例如下:

(11)伯雍父自作用器。(《伯雍父盘铭》)

(12)伯好父自铸作为旅簋。(《伯好父簋铭》)

(13)民之多辟,无自立辟。(《诗经·大雅·板》)

(14)尔多子其人自敬,助天永休于我西土,尔百姓其亦有安处在彼。(《逸周书·商誓解》)

武振玉也提出“自”在西周金文中多以“自作+器名”形式出现,少见其他形式,这里不能作亲自理解,只能作自己理解,应视为代词。另外,我们对确定可作为西周时期语料的传世文献的考察,②作为照应代词的“自”在西周时期也已经出现。

(15)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尚书·周书·无逸》)

(1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传》)

(17)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18)商纣奔内,登于鹿台之上,屏遮而自燔于火。(《逸周书·克殷解》)

这四例中的“自度”“自强”“自逸”“自燔”实际上就是“度自”“强自”“逸自”“燔自”,“自”实际上是作后面动词的受事宾语,是一个照应代词。

综上,强调代词“自”在西周时期衍生出普通代词的用法,意为自己,并进一步发展成照应代词,意为自己,但位于动词前作受事宾语,在产生初期用例并不是很多,仍以强调代词和普通代词用法为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则比较多见。

(三)副词“自”的语法化过程构拟

“自”的副词用法出现相对较晚,可能首次出现在战国时代,副词“自”是在强调代词“自”和普通代词“自”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19)王若欲来天下民,先设其利而民自至,譬之若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不召而民自来,此谓归德。(《逸周书·大聚解》)

(20)叔父其懋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事,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周语·周语中》)

(21)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周语·越语下》)

(22)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

其中例(19)、(20)为副词“自”语法化的环境,即结构上位于动词前作状语,语义上表自己。例(22)则是确定无疑的副词用法,“我自然”即“我本来就是这样”。综上,副词“自”约在春秋末到战国时代之间,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这种环境中产生,其产生的动因是强调代词“自”和普通代词“自”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并不否认这其中可能也有照应代词的作用。

二、“名词—动词—介词”语法化路径

介词“自”意为“从/由”。《说文解字》中“从”释为“隨行也。从辵、从,从亦聲”。《说文解字注》中有:隨行也。以从辵。故云隨行。齊風。並驅從兩肩兮。傳曰。從、逐也。逐亦隨也。釋詁曰。從、自也。其引伸之義也。又引伸訓順。春秋經從祀先公。左傳曰順祀先公。是從訓順也。左傳。使亂大從。王肅曰。從、順也。左傳。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謂不肎順其長幼之次也。引伸爲主從、爲從横、爲操從。亦假縱爲之。从从辵。舊作辵从。今正。从辵者、隨行也。主从不主辵。故不入辵部。从亦聲。[3]杨逢彬讨论介词“自”的来源时认为介词“自”由动词“自”虚化而来,动词“自”由名词“自”引申而来,[13]我们对这种观点是赞同的,但对于“自”的虚化过程杨文还尚未解决,他认为“‘自’可能是从位于连动式第二动词的位置开始虚化的……表示‘由……开始’”,但在后文中对这一观点似乎也有动摇,转而给出了“自”可能虚化的三种路径:一是虚化于连动式中第二动词位置上;二是“自”虚化于“往”义动词前;三是“自”在动词之后和动词之前同时虚化。可见,尽管“自”的语法化路径结论是确定无疑的,但对于其虚化的过程仍有待考察。

“自”本义为鼻,在文字产生初期,人们以手自指鼻子来表示一些抽象意义,除了上一节所讨论的强调代词亲自义外,这一动作还可以引申为由我开始……的动词义,并进一步用为由……开始,同样为动词。杨逢彬认为“自”最初意为由自己开始……,一方面,自己这一意义过于抽象,且普通代词“自”产生于西周时期,因而认为表述为由我开始……更为恰当。[3]对于“自”究竟是虚化于第一种“VO1自 O2”环境,或第二种“自……至/至于……”环境,还是第三种即在上两种环境中同时虚化,暂时无法证明,但通过一些判断标准可以进行证伪的论证。我们主要采用以下三条标准进行判断:

(1)从认知语言学来说,人在逻辑认知上的重要特点即由近及远,由己及人,因而当“自”出现在谓词性结构之后时一般认为是动词,出现在谓词性结构之前时一般认为是介词。

(2)动词虚化为介词的重要标准之一便是所带宾语从空间范畴拓展到时间范畴。

(3)动词“自”前可见用副词修饰的用例,介词“自”则不然。

结合以上三条标准,对《甲骨文校释总集》中的“自……至/至于……”结构进行了考察。首先,这里“至”“至于”为动词,所以可以根据第一条标准判定“自”为介词;其次,我们在《甲骨文校释总集》中共找出“自……至/至于……”结构232例,其中大部分宾语均为时间宾语,其余的对象宾语也是表示所涉及对象的起点和终点;最后,在232例“自……至/至于……”结构用例中,未发现一例“自”前可加副词的例子。综上,我们认为“自……至/至于……”这一环境中的“自”可以确定多数为完全的介词,仅有少数例子为仍带有动词性的介词。如:

(25)贞龙方以羌,自上甲,王用至于下乙,若。(合集226正)

例(23)、(24)为虚化为介词的例子,例(25)、(26)为仍带有动词性的例子,但这类例子极少,我们只找到这两条,且均出现在较早期的刻辞中。至此,可以证明,所谓动词“自”语法化环境的第二种和第三种均无法成立,因为第二种环境中的“自”已然是作为介词出现,那么我们的结论是动词“自”虚化例于连动式的第二动词位置上,由……开始进一步衍生出从/由的介词义。“自”为动词的例句(这里引用杨逢彬先生所举的例句):

(27)王占曰:其自高妣已?(合集438反)

(28)庚戌卜,贞:多羌自川?(合集22044)

(29)贞:其帝自甲,有延?(合集27437)

(30)其自祖丁?(合集38244)

上述用例中“自”为唯一的谓语动词,其意义自足,可以单独使用。

综上,名词“自”的鼻义带来的自指用法引申出由我开始……这一动词义,并进一步用为由……开始,在连动结构第二动词的位置上动词“自”虚化为介词,意为从、由。

三、余论

(一)词尾“自”

在中古汉语时期“自”出现了附在副词、连词等后面的用法,多数学者认为只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是一个词尾,也有学者认为这里的“自”是一个有实义的成分,关于中古汉语中是否曾经存在词尾“自”在20世纪末期曾引起争论。

关于词尾“自”的来源,前人已有过研究。杨荣祥认为词尾“自”来源于表强调肯定的副词“自”,[14]即我们所说的强调代词“自”和副词“自”;周晓彦认为词尾“自”来源于普通代词“自”。我们赞同周晓彦的观点,由于“自”在语源上有强调代词的用法,杨荣祥先生的看法也不无道理。我们对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语料库中周至六朝时期的“自”字语料进行了考察,发现在先秦时期,词尾“自”已初现端倪,但用例不多,如例(31)、(32);到了汉代用例开始增多,且出现了明显的用为词尾的用法,如例(33)、(34);到了魏晋六朝时期词尾“自”已相当盛行,有很多至今在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我们对《倒叙现代汉语词典》[15]进行了考察,其中共有副词“独自”“擅自”“敢自”“各自”“尽自”“径自”“竟自”“亲自”“私自”“兀自”十例,且均在古汉语中就已出现,另外还有“悉自”“固自”“徒自”“枉自”“暗自”等也依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我们怀疑这些可能都是中古汉语时期一度盛行的词尾“自”用法的残留。至于词尾“自”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我们认为词尾“自”是在“副词单音+自+动词+(语气词/名词)”这样的环境中虚化的,这里的“自”为普通代词“自”,因为其由强调代词“自”引申而来,因而其实义为亲自,在“自”虚化为词尾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动因主要是高频使用和汉语双音化的大趋势。

(31)不明臣之所言,虽节俭勤劳,布衣恶食,国犹自亡也。《韩非子·说疑》

(32)惟命曰:“汝受命笃弼;丕视功载,乃汝其悉自教工。”《今文尚书》

(33)贪饕无耻,竟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战国策》

(34)尹需学御,三年而无得焉。私自苦痛,常寝想之。《淮南子》

综上,“自”在中古汉语中确有词尾的用法,但并非只有此种用法,对其复杂情况的判断应因文而异。龙国富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对汉译佛经中附在副词和连词后的“自”进行了考察,得出结论:用于否定副词和关联副词后面时“自”为音节成分;用于时间副词、重复和累加副词、连词后面时“自”既作音节成分又作反身代词,以后者居多;在类同副词、语气副词后“自”多作音节成分;“自”在范围副词后作实词,在程度副词后作音节成分。[16]这种考察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今后的研究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连词“自”

对于中古汉语时期连词“自”的释义颇多,原因可能在于“自”在历时语义演变过程中不仅作为实词语义丰富,组合能力强,语法化为词尾后也极为能产,进而对于“自”的解释会出现主观意合的情况,对连词“自”的解释主要有假设连词(假如)、承接连词(则)、并列连词(且)、转折连词(而)、让步连词(即使、纵然)、因果连词(由于)几种。首先,我们对几本古代汉语字典辞书中的“自”字释义进行了考察:《王力古汉语字典》中给出的连词释义有让步连词和假设连词两种,另有“缘自”“由于”一义,[17]根据所给例句判断,疑为介词释义;《古代汉语词典》中也只给出了“假如”义和“即使”义[18];《古汉语大词典》中也同样只给出了“自”为假设连词和让步连词的用法。[19]基于此,似乎可以初步判断假设连词和让步连词才是“自”为连词的固定用法,其他几类未免有望文生义之嫌。其次,假设连词和让步连词二者确实都能成立吗?还需进一步进行判断,我们发现假设连词“自”几乎只出现在“自非”中,意为“如果不是”,其他书中也有此类论述,在这种情况下“自”为假设连词是否成立暂时存疑,刘瑞明曾对假设连词“自”出现的两种情况——进行了否定,[20]我们认为是很有道理的,文中对之前释义中“自”为假设连词的情况进行了重新梳理,认为“自”仍用为介词,或用为让步连词,而非假设连词。至此,所谓连词“自”应该只有让步连词用法。

本文根据《说文解字》中对“自”的释义为原点,对汉语中“自”的历时语义演变和双重语法化过程进行了探讨,“自”本义为鼻,由这一本义分别引申出两条语法化路径:其一为“名词—强调代词—普通代词—照应代词—副词”,强调代词意为亲自,位于动词前作状语、普通代词即自己、照应代词同样意为自己,但位于动词前作该动词的受事宾语、副词“自”为自然义,前三者的语法化完成于甲骨文中,后者的语法化最早完成于春秋末期,最迟完成于战国时期;其二为“名词—动词—介词”,由名词“鼻”自指引申出由我开始……的动词义,进而用为由……开始……向介词演化,最后语法化为介词“自”,意为从/由,这一过程在甲骨文中已经语法化完全。另外,在中古汉语时期曾盛行过词尾“自”,词尾“自”是在“副词单音+自+动词+(语气词/名词)”这样的环境中虚化的,这里的“自”为普通代词“自”,因为其由强调代词“自”引申而来,因而有实义“亲自”的残留,在“自”虚化为词尾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动因主要是高频使用和汉语双音化的大趋势,在现代汉语中有一些中古汉语遗留的词尾“自”依然活跃。最后,在中古汉语时期还曾经出现过连词“自”的用法,但篇幅和能力有限对这二者没有进行详细讨论,多是引用前人已有成果,文中多处讨论内容也不甚深入,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注释:

① 张玉金先生这里说的副词用法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强调代词。

② 这里所选传世文献依据张玉金《西周汉语语法研究》中所使用的语料。包括《周易》,《诗经》的《周颂》《大雅》《小雅》,《尚书·周书》中的《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含《康王之诰》)《费誓》《吕刑》,《逸周书》中的《商誓解》《度邑解》《皇门解》《尝麦解》《祭公解》《芮良夫解》《克殷解》《世俘解》《作雒解》。

猜你喜欢
词尾古汉语连词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正反同辞”理论在古汉语教学中创新研究——以“罢极”训释为例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CK Sounds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词尾与词缀的区别研究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