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辉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大学作为一个专业教育机构,是和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契合度与良性互动的。因此,大学专业的设置需要服务社会并引导其发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就是基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形态对新闻传播行业及整个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应对数字信息时代发展所需,顺应移动互联网媒介融合的趋势而产生的。[1]广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2011年核准的首批试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9所高校之一,并于2012年招收首届学生。回顾和梳理近十年的办学历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一直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实验实训教学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经历了不断“试错”、不断突破的过程。基于此,本文在反思广西师范大学近十年办学得与失的同时,拟对地方院校在当前媒介融合环境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问题进行探析。
广西师范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1年获批,2012年招收首届学生40人,采用的是文理兼招的方式。这也是现在国内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普遍采取的招生方式,这种方式原则上不但可以保证大量的涉及理工类知识的技术类课程能够让学生听得懂、学得进,而且能让理科生和文科生相互帮助、相互渗透,促进双方的共同成长。此外,新闻传播学院还获得了在全校二年级学生中进行扩招的扶持政策,即从学校其他专业特别是艺术设计、视觉传达、数据统计等专业的学生中吸收20人左右进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习。这些新招收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原学科基础,进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习后,能够很快入门,掌握网络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既有较好理论基础,又有较多实操经验的新媒体人才。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目前保持在每届70人,总人数不超过300人的规模。
在专业特色和优势的打造上,因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处于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学和行政管理之下,所以该专业在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大目标之下,突出培养新闻信息创意人才的特色。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在确保新闻传播学专业基础、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设置了一定比例的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中文系的课程,以此强化本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字基本功,满足新闻信息创意人才基本知识结构和语言文字能力的需要。同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上突出媒体融合及学生创意实践,在原有“电视节目制作实验室”“虚拟演播室”“非编实验室”“媒体融合创意工作站”“录音播音实验室”等实验室基础上,专设“媒体融合创意工作站”,为教师和学生的新闻信息创意项目提供实践平台。工作站采取教师或学生带项目进站、对学生全天候开放的管理模式,以此调动学生课外实践的积极性。这些举措集中体现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应用性特征,锻炼了学生的实操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正因如此,广西师范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自创办以来,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或高于教育部规定的数值。
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传播学是“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之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广西师范大学的“部校共建”工作深度推进,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和实践室、实习平台建设等方面获得了强力支持,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影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创办不到十年时间,与哲学、文学、历史学等传统学科,新闻学、传播学等“亲属”学科相比属于“新”专业。而且,近年来,急速膨胀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除了少量高校是有了师资准备和专业规划而设立之外,有些师资准备等严重不足的学院之所以积极上马,只是看到别家开设自家没有,不开设感到落后,或是发现设此专业生源兴旺,不开设影响招生”[2]。高校这种泡沫式的设点并没有考虑学科发展还不够成熟,在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构建方面都不够完善,尚未形成比较稳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这些高校开设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普遍存在课程体系陈旧、课程结构失衡、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新生事物虽然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但在其发展初期可能都会存在问题与不足。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新生事物,同样存在薄弱性。为了更细致完整地描述这种薄弱现状,根据教育生态学的理论,笔者把专业发展当成一个内外构成因素之间关联互动的动态系统,从输入、弹性调控和输出三个层面展开具体分析。[3]
首先是输入,指的是专业办学的外部资源,主要涉及学校(学院)支持政策、生源状况两个因素。广西师范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今的办学情况较最初有了巨大的改变。从部校共建开始,上级的支持力度加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办学硬件和软件都获得了改善。但这种输入性支持多体现在外部层面,体现在教学空间、教学设备、教学条件的变化与改善上,易流于表面,忽视内在,而教师引进制度一直没有改进,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坚持与文学、法学等传统专业一视同仁的政策,忽略了专业特性和实际,导致教师队伍始终无法齐备。此外,生源的质量也是一大短板。这主要是学校专业分流政策导致的,某些基础相对薄弱的生源流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造成学生学识素养参差不齐,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其次是弹性调控,指的是学校(学院)对专业发展的多方面管理制度,最核心的就是教师队伍建设。网络与新媒体是典型的跨界交叉学科,涉及多门学科,被称为“文科中的工科”,它需要教师有相当丰富的业界经验和较强实操能力。简单地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需要的是“双师型”的教师。但从目前来看,这类师资缺乏是普遍性的问题,而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特别是地方高校尤其严重,学校不但在环境和薪酬方面对学科需要的富有业界经验的高职称教师的吸引力不强,而且现行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政策也不够合理,把人才“卡”在外面。这造成了表面上教师数量足够,学科方向也齐全,既有新闻传播专业教师,也有理工技术类教师,但两者融合度较低,懂新闻传播理论的教师不懂技术,懂技术的教师不懂理论,教学效果难以令学生满意。
最后是输出,指的是专业教学的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的效果。在这方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薄弱性体现得最为明显。如专业实践缺乏、教材缺乏等,这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欠佳。以广西师范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文理科兼招带来的副作用、教师队伍的薄弱、学科支撑的无力和学校投入的无法持续都让专业发展的空间严重受限,毕业生的核心就业能力不足,往往无法胜任新闻传播或新媒体工作。长此以往,网络与新媒体的专业特性逐渐降低,有丧失专业存在根基的危险。
作为一门新设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由于其本身学科属性的复杂性与交叉性,同时,缺乏成熟系统的经验借鉴,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地方高校,受现实环境影响,传播院系办学历史短、影响力小,与历史悠久、实力雄厚、体系成熟的老牌高校的传播院系比起来处于绝对弱势。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或者地方发展需要的新媒体人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提高培养质量的问题,而是涉及专业生存的关键问题。因此,类似广西师范大学这类地方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不能像重点高校或经济发达地区高校那样走“大投入、大产出”的发展道路,而应该结合地方和学校实际,走特色化办学道路。
第一,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广西师范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新闻传播、媒介融合、网络与新媒介理论知识,掌握新媒体与信息网络相关实践技能,同时具备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网络策划、设计、架构及经营管理,能够适应和满足新闻出版机构、网络媒体、文化传播公司、政府部门、学校、大型企事业单位等对适应新媒体时代要求的新型记者、编导、策划、网管以及其他关于信息采集、生产和传播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要”。然而,这样的目标培养定位既无法从根本上体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与传统新闻传播学专业之间的区别,也不能体现各个大学如全国重点高校与普通地方高校之间培养人才的差异。因此,地方院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该发挥灵活机动的优势,紧跟媒体发展和社会需求现实,寻求特色化发展策略。比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可以开设“网络直播带货”的相关实验课程。又如,针对目前Vlog(视频日志)的兴起,教师可以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加入关于Vlog的策划、设计、拍摄、推广等知识。
第二,专业招生方式的变化。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存在着“输入”层面的薄弱性,因此,必须对原有的招生方式进行必要的革新。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最初的设想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文科中的工科”,那很显然既要招文科生,又要招理科生,让两类学生在学习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达到双赢的效果。但实际上,这种文理兼招的方式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专业理论类课程,比如新闻传播史论,理科学生不感兴趣,学习动机不强,而对于技术操作类课程,文科生学习起来则较为吃力,学习效果不佳。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招生最好在目前文理兼招的基础上,加大校内专业调整的力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可以在全校其他专业范围内扩大招生,类似于在国内某些重点高校实行的一、二年级不分专业的大类培养,三年级才真正区分专业。吸引带有各自专业背景的学生进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习的方式可能会更符合专业融合性、跨界性、应用性的特性。当然,这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学校综合全局进行顶层设计。
第三,根据广西和学校特色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广西濒临东盟,与东盟十国的联系日渐密切,信息交流与传播成为双边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与东盟信息交流的桥头堡,广西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颁布实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振兴广西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中都提到“培养中国—东盟合作各领域高级专门人才,使广西成为中国—东盟合作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地”,且特别提出“建设面向东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高地”[4]的要求。因此,培养国际化、高素质的应用型新媒体人才成为当前广西高等教育的热点。因此,广西师范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开设了相关课程,如东盟国家新闻传播概况、跨文化传播等,争取培养出能够服务于广西乃至中国—东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此外,广西师范大学作为师范类大学,师范教育特色明显,网络与新媒体虽然不属于师范类专业,但负责职业学校的信息素养普及或信息传播基本理论的教学工作还是可行的。因此,网络与新媒体课程中增加了信息基础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教育技术学等内容,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中小学的教师资格证,拓展就业渠道。
网络与新媒体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专业,媒介融合的现实其实也推动着学科融合。如此多的学科综合在一起,各自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法的现实不可避免地让网络与新媒体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显得繁芜、混沌、模糊甚至紊乱。但这是全新的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经阶段,地方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教育只要满怀信心与勇气,大胆改革创新,结合实际情况,注重特色打造,就能突破困境,走上顺利发展的广阔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