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儒效

2020-03-03 11:26战国
领导月读 2020年12期
关键词:儒者先王俗人

[战国]荀 子

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逢衣浅带,解果①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然而不知恶者;其言议谈说已无异于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别;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掩其口则扬扬如也;随其长子,事其便辟②,举其上客,亿然③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㤰④,张法而度之,则晻⑤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⑥。

(原文据中华书局2015年版《荀子》)

【注释】

①解果:又作“蟹蜾”,中间高两旁低的帽子。

②便辟:谄媚逢迎,这里指受宠爱的小臣。

③亿然:心安理得的样子。

④儗㤰:因疑惑不解而羞愧。㤰,通“怍”,惭愧。

⑤晻:通“奄”,重叠,合拍。

⑥伯:通“白”,名声显著。

【译文】

有庸俗的人,有庸俗的儒者,有雅正的儒者,有伟大的儒者。不学习请教,不讲求正义,把求取财富实利当作自己最高的目标的人是庸俗的人。穿着宽大的衣服,束着宽阔的腰带,戴着中间高高耸立的帽子,粗略地效法古代圣明的帝王而只够用来扰乱当代的政治措施,荒谬地学一些东西,杂乱地做一些事,不懂得效法圣明的帝王之法,统一制度,不懂得把礼义置于最高地位而把《诗》《书》置于次要地位;他的穿戴、行为已经与社会上的流俗一样了,但还不知道厌恶这一套;他的言谈议论已经和墨子没有什么两样了,但是他的智慧却不能分辨;他称道古代圣王来欺骗愚昧的人而向他们求取衣食,得到别人的一点积蓄够用来糊口,就得意扬扬了;跟随君主的太子,侍奉君主的宠信小臣,吹捧君主的贵客,提心吊胆好像是终身没入官府的奴隶而不敢有其他的志愿,这是庸俗的儒者。效法圣明的帝王之法,统一制度,推崇礼义而把《诗》《书》降到次要地位,他的言论和行为已经符合基本的法规了,但是他的智慧却不能补足法制教令没有涉及的地方和自己没有听见看见的地方,就是他的智慧还不能触类旁通;懂就说懂,不懂就说不懂,对内不自欺,对外不欺人,根据这种观念而尊重贤人、畏惧法令、不敢懈怠傲慢,这是雅正的儒者。效法古代的圣明帝王,以礼义为纲领,统一制度,根据不多的见闻把握很多的知识,根据古代的情况把握现在的情况,根据一件事物把握上万件事物,如果是合乎仁义的事情,即使存在于鸟兽之中,也能像辨别黑白一样把它辨认出来;奇特的事物、怪异的变化,虽然从来没有听见过,从来没有看到过,突然在某一地方发生,也能应之以道而无所迟疑和不安,衡之以法而如同符节之相合,这是伟大的儒者。所以,君主如果任用庸俗的人,那么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也会灭亡,如果任用了庸俗的儒者,那么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仅能保存,如果任用了雅正的儒者,那么就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也能安定,如果任用了伟大的儒者,那么即使只有百里见方的国土也能长久,三年之后,天下就能够统一,诸侯就会成为臣属,如果是治理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那么一采取措施就能平定天下,一个早晨就能名扬天下。

【简析】

《荀子·儒效》主要论述儒者的社会功效,一开篇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周公辅成王、制礼作乐而安天下的大儒之效,接着提出“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的儒家著名命题,并详细展开论述,然后即从俗儒、俗人的角度将其与大儒做出鲜明对比。本选段就是这一部分的起始,荀子首先批评了俗人的社会危害,然后通过“俗人—俗儒—雅儒—大儒”层层上比的逻辑,充分肯定雅儒“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和大儒“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的政治主张和他们在统一天下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长期以来,学界都认为和孟子极其强调居仁由义的“法先王”相比,《荀子》一书整体上更加强调的是隆礼重法的“法后王”,但实际上这种看法也有失偏颇,比如从这篇来看,荀子最为强调的就是积德遵道的君子修养,并且明确指出儒者都要向仲尼、子弓这样的大儒学习,认为他们通达时就协调天下,穷困时就独自树立高贵的名声,天也不能使他死亡,地也不能将他埋葬,这种尊道贵德的观点和精神与孟子如出一辙,只是相比来说,身处战国后期的荀子比身处战国中期的孟子面对的政治形势更加残酷因而在精神上也更加焦虑,在思想主张上自然也更加务实,所以他先在本选段之前总体上论述大儒应该“持险应变曲当,与时迁徙,与世偃仰”,接着详细对比俗人、俗儒、雅儒、大儒在治国功效上的不同,显然是一种谋划老成的游说策略,他对俗儒、雅儒的扬弃,甚至对许多孔门弟子以及子思、孟子的激烈批评,一方面可以视为儒者群体面对残酷政治现实所做的类似“舍车保帅”的奋进救世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视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对思想家提出的时代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孟、荀的儒家精神、焦虑心态、应变行为与救世思想显然是前后一脉相承的,只是相比之下荀子比孟子更加务实、更能变通因而更合时宜。

猜你喜欢
儒者先王俗人
做一个俗人
做一个俗人
试论荀子的“先王观”
拜佛
荀子“圣王”的三种解读
知耻自律
泰民众愿行善报答先王
论语:儒者的诤言
论语:儒者的诤言
论语:儒者的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