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祥燕,陈 锋,赵春兰
(1.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务处,浙江杭州,310023;2.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最富有活力的群体,其政治认同情况直接影响全社会的政治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大学生认同教育的主渠道,理应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增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既是办好思政课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思考如何使思政课教学做到因势而新,对增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大有裨益。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政治生活中产生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3]。从政治认同的结构来看,政治认同包括“政党认同、道路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观认同等。其中,政党认同是根本,道路认同是基础,制度认同是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保障”[4]。大学生政治认同是指大学生群体对所属政治体系的信任与赞同,主要包括对民族、国家、政府、执政党、政策等的认可与支持。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就其对象而言主要包括对执政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核心价值观等的认可等,如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及成果,并自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从其形成过程而言,则主要通过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等表现出来”[5]。政治认同是大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体现,培育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历史使命。
思政课教学的本质特征在于意识形态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传播和宣传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确保国家思想文化安全,引导大学生自觉接受、深刻理解、主动认同党和国家的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等,从而达到使大学生提高对党和国家的较高政治认同目标”[6]。可见,增进大学生的“政治理论认同”“思想情感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使命。一方面,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帮助大学生获取丰富的政治知识、良好的政治情感和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的主渠道。另一方面,政治认同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首要目标、核心内容和重要着力点,是有效展开教学的心理基础。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能够反映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政治运行系统的支持程度,这种认同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评价指标。因此,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政治认同既不是线性的递进关系,也不存在任一维度的纯粹正向影响,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
把握成长于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的基本状况,有助于提高政治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当代大学生以“00后”为主体,为了解这一新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情况,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在浙江省的高校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98份。调查整理了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基本情况,以期为新时代高校政治认同教育提供分析基础和决策参考。从调研的整体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政党认同主要包括对国家实行政党政治、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认同,以及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及民主党派(参政党)的认同。教育部每年发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同度一直较高。大学生对执政党的认同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认同,具体可以通过对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历史作用、执政能力、执政绩效等方面的认同来体现。调查显示,98.40%的大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99.40%的大学生表示对党领导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90.60%的大学生表示“抛开就业、个人发展等现实因素的影响,非常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90.80%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党和政府对社会的有效治理举措增强了他们对执政党的政治信任感,88.20%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认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效果”。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地位、历史作用、执政能力的认知更加肯定,对执政党充满信心。
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人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道路认同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性的认同。调查显示,90.27%的大学生认同“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分别占91.35%、 90.27%。90.25%的大学生认为“我国取得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更加坚定了自己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选择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成果的认知更加明确,道路自信更加坚定。
制度认同就是对中国制度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势的认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治理绩效发生了质的飞跃,治理模式逐渐走向成熟,当代大学生越来越认同“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大学生的制度认同可以从他们对制度优势的认知及治理效果的满意度表现出来。调查显示,89.90%的大学生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等显著优势,并认为这些优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80.50%的大学生认为五年后我国制度优势的发挥程度将大大提高。85.41%的大学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自己更加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民主集中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当问及“你对党和政府效能作用发挥最满意的方面”时,96.22%的大学生选择“抗击疫情、抗震救灾等重大突发社会事件的处理”。可见,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势的认知更加确定,更加关注制度发挥的效果,同时对中国治理模式的发展充满信心,制度自信进一步被激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表现和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性的认同决定着他们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4]调查显示,88.70%的大学生“非常愿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88.65%的大学生认为“国家选树的大学生先进典型使我明白了青年的使命与责任,激励我要勇担社会责任”,87.57%的大学生“非常认同中华传统美德”。访谈中,有不少学生谈到,经历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温暖,感受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准则的精神力量。也有学生讲到,在抗疫期间通过捐款捐物、参加所在地防疫志愿服务、创作战疫作品、宣讲战疫故事等获得了较强的存在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心中已经形成了深厚且丰富的情感体验,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更加笃定、追求更加自觉。
在看到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整体向上向好的同时,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中有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也需要多多关注。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对象、内容、方式等有所变化。西方部分国家大肆宣扬丑化中国的不实言论给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了极大困惑,使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政治立场的不坚定。此外,针对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短板和不足,部分大学生对此未能形成充分的认识,未能认识到这是国家治理发展完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发展过程。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不同意识形态背后的制度差异,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磨炼意志品质,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
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辩证关系表明,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制约思政课教学效能实现的重要因素,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深度。调查显示,仍有10.5%的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在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大,并提出“密切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等改进建议。“互联网+教学”的广泛推行使传统教学方式发生急剧转变,“云上思政”成为思政教学的新模式,如何利用互联网上好思政课,在增强思政课程吸引力、针对性和有效性中增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当前思政课教师需认真思考的新问题。
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就是要“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7]。教学内容结构是否完善决定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发展是否完整。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理论与实践脉络,采取多种方式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与反思科学理论的产生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知识结构,在不断整合和深化中生发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高度认可。完善教学内容除了要厘清内容的逻辑结构,还需要确保内容的与时俱进,做到以优质新鲜的内容吸引人,以鲜活的形式打动人。例如,可以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故事”“中国方案”等实例作为教学素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将国家治理经验讲明白、讲透彻,使大学生在洞察国家发展成就背后的深层逻辑之后,自觉生发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心拥护。除此之外,思政课教学更要积极关注和回应社会现实问题,以各类社会热点事件和现象为案例,讲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客观有力的方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认同。例如,思政课教师可以将疫情教育元素引入思政课教学,将武汉果断封城、全国各地严防死守、数万名医护人员逆行驰援、19个省份对口驰援湖北、十几天建成火神山和雷神山等事例作为教学素材,向学生介绍“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并告诉他们中国之所以这么“硬核”,主要是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各地医疗资源集中调用的保障,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的最好体现。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决定了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知效果。“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无优质精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体系作支撑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形式重塑,都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无源之水和空中楼阁。”[8]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学方法选择的多样性。只有发挥多种方法的综合作用,才能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这一指示从教学方法论角度为思政课改革指明了方向。当前,要想通过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一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教学”的优势,利用移动直播、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等,搭建思政课智慧教学新场域,坚持内容为王,借助音频、视频、图像、动画等形式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思政课智慧课堂。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思政课教学能使原本单一的教学情境变得丰富、立体、逼真、有趣,使信念不再冰冷、说教不再苍白,有助于学生通过有趣的教学产生更大的情感认同,获得更大激励。二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参与现实问题讨论。有表达、有辩论、有思考,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当代青年的一些先进感人事迹,让大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例如,可给学生讲一讲疫情期间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投身“抗疫之战”的故事,以此鼓励学生勇于承担中国青年的责任。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等教学方法,既讲道理,又讲情怀,既讲现实,又讲事实,字字讲到最“渴”处、句句暖到心坎上,切实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教学评价是证实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手段。任何评价的内容与形式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引领功能。作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课程,思政课教学评价必须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以大学生政治认同目标达成为宗旨,立足于课程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利用课内与课外两个渠道,多方面、多维度、多方法地进行学业考评。在评价内容上,应重点突出对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理想信念、政治素养等方面的考核;在评价维度上,可以从政治认知(如对政党、制度政策、理论及文化等的认知)、政治情感(对政治体系的亲疏、爱憎等)、政治态度(对时政的关注、参政意愿)、政治参与(是否积极参与政治实践)等方面进行观察;在评价方式上,应综合运用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评价方式,坚持定性与定量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注重提高评价结果的运用性,以强化评价机制在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形成中的正向引导功能,提高政治认同效能。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发展,以“0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追求、思想观念、利益诉求、政治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要想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就需要思政课教师立足当下教育背景,把握大学生政治认同与思政课教学的辩证关系,并根据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及学习特点,创新教育理念,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不断增强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为培育大学生相对稳固的政治认同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