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淑 颖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和着力推进群众观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论及两项教育活动,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时,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两个基本方略提出,足见两项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目前来看,两项教育都经历了一定的过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继续推进。群众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在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都是反映社会主义特征和本质的基本观点,二者联系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群众观的基本观点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观点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观点也只有站在群众观的角度才能做出正确完整的解释。群众观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是步调一致的,群众观的新发展会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也会对群众观的培育提出新要求。但在对象性和教育要求等方面也有一定区别。群众观教育的对象重点是党员干部和未来将承担党和国家发展使命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象是包括群众观教育对象在内的全体人民。在要求方面,群众观重在观念的生成和向实践的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行为养成和向制度层面的转化。为此,探究两项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以群众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中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特别是党员干部参加的活动,重视增强群众观点,强化宗旨意识,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两项教育活动结合的点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群众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马克思主义有着天然的一脉相承关系。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红线,“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的概念贯穿其中,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他们的存在和他们的生活是全部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探究不同的阶级、阶层和党派,多维度地界定了群众的基本范畴,揭示了不同的历史时期,群众概念的动态性,进而把“无产者、小农和小资产者”(2)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0.确定为群众的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围绕历史主线——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活动,科学客观地阐明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直接或间接创造者。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作为工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股新生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利益的代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马克思恩格斯总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提出工人政党地位、作用的理论,并且认为工人政党只有认识到群众首先是工人阶级的力量,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的重要结论,形成了人民群众观的基本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内涵的继承和丰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无产阶级的胜利,无产阶级本身以及制约着它的对立面——私有制都趋于消灭”(4)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4.。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必然让位于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的联合劳动和有计划生产。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人民当家作主是无产阶级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质。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评价巴黎公社的社会变革措施时指出,未来社会的政府由人民掌握政权,政府属于人民,人民直接管理公有财产、管理社会并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是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价值理想和核心要义,指出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马克思恩格斯还从社会政治制度角度论及公正、平等的基础,强调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公正、平等。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感召人、吸引人和凝聚人的价值引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理论上梳理群众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马克思主义的渊源关系,明确群众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群众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天然的联系和共同品质,都是在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中形成的,都是无产阶级阶级性和无产阶级政党自觉性的体现,都是在无产阶级解放的进程中不断发展的;群众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群众观的基础,是决定群众观方向和努力的条件,群众观是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的,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失去努力方向。认清二者关系可以在两项教育活动中加深和拓展受教育者对群众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促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认同感和践行自觉性。群众观是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程度更高的因素,会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过程各种因素作用的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思想、观念、观点,也是现实的存在,忽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特点,就会失去对群众的吸引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人民”,并且号召全党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深入开展群众观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系统回答为谁执政、依靠谁执政、如何执好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重要教育活动,是站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诠释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谋幸福的重要教育活动。两项教育活动之所以能够结合,其立足点也在于此。
群众观教育强调要把人民始终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刻想着人民、凡事为了人民,时刻摆正与人民的位置关系。对于执政党来说,人民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执政党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的身份,诚心诚意地为人民服务。始终秉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的价值理念和价值目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做出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M]∥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也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人民的美好生活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密切相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阶段性的新特征、新趋势、新矛盾已经显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面对生产力的新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新的需求,这些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对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方面的需要也在不断增长,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新时代执政党为人民谋幸福指明了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党只有对人民现实需要充分认识,才能真正达到深化改革的目的和发展的归宿,即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难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来自对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反映。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结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元素,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利益诉求、价值认同和理想追求,是人民群众价值诉求的“最大公约数”。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才能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求。
群众观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是尊重人民主体性和服务人民的一种生动诠释。群众观教育强调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包括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民群众不仅是创造主体更是评判主体,新时代历史任务的完成离不开人民群众,对于新时代历史任务完成的评判也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否真正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也是检验党的工作成效的评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刻彰显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指标和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为人民群众的努力参与指明了方向,也为人民群众检验群众观的成效提供了具体的依据和标准,只有站稳人民群众的基本立场才能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离开群众观就缺乏基本理念的指导,就找不到工作的差距和问题,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没有标准和要求,就无法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也无法兑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承诺,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价值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也存在对不同对象的要求差别和不同阶段价值实现程度差别,需要全面辩证的理解和站在群众立场上的实践检验。
任何一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为一定的任务目标服务,群众观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亦如此。两项教育活动都是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特征出发,凝聚共识,将亿万人民群众思想和行为统一到完成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任务上来,为实现社会全方位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所处历史方位做出了重大政治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以“三个意味着”进一步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新变化,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同时,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2020年至2035年,从2035年至21世纪中叶,我国分阶段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任务,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未来一段时间治国理政中的系统庞大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利益诉求不能同时被关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难以进行和完成。无论是新时代特征包含的发展前提、发展方式和发展要求,还是新任务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和要求,都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现实与长远的利益需求。群众观教育尊重人民主体地位,重视人民首创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解疑释惑,实现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认同和践行的过程。群众观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扎实推进。
群众观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时代特征和历史任务方面的结合主要是站在人民当前和长远利益的角度认清稳定和务实的意义和关系。稳定和务实是时代特征和历史任务体现出来的,是两项教育活动现状要求的。稳定是实现任务的条件,而稳定的条件是党的更坚强的领导、党同群众的更密切的联系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更加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好“两个维护”,是新时代群众观的基础,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邓小平在同外国朋友谈社会动乱的危害时说,“要把是非讲清楚,要把利害讲清楚。是非是涉及我国根本利益的是非,利害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能不能达到本世纪目标和下个世纪目标的重大利害”(8)邓小平.排除干扰,继续前进[M]∥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党为人民群众开创美好未来的愿景,党为伟大目标奋斗,必须认清所处环境的复杂性,担当使命的艰巨性和面临的伟大斗争的严峻性,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全党思想,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根本保证。务实是针对群众观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形式主义是党的思想作风的老问题,延安整风提出的“三风”,即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其中党八股就是形式主义,摆花架子,做官样文章。当前,群众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形式主义,痕迹主义,留“痕”不留“绩”,说到底是没有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没有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培育践行的要求,把个人得失放在人民利益之上,弱化了工作实绩和群众评价。离开群众的利益和立场,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和要求就不能根本解决形式主义问题,因为群众观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检验才能树立起真正的政绩观。
群众观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是有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等在内的系统思想理论教育。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同向规律,目标相同、内容同向、作用互补、对象重合、方法和要求一致的教育活动的结合可以实现节约和增效。群众观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为教育诸要素的相互关联与契合,具备了全过程、全方位结合的条件。
在教育目标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国梦是两项教育活动的共同目标。群众观体现的是先锋队应该达到的境界,这种境界始终指向最终目标,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和某些问题的存在降低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依据科学理论、具体国情、革命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提出的包括社会主义特征、本质、任务、目标、要求在内的完整价值体系,具有对象的广泛性和价值实现过程长期性等特点。群众观教育既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推动力量,也是目标本身的应有之意。没有科学的群众观点就没有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就没有社会发展的动力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两个发展的本质规定性和具体化,既体现对群众观的要求,也需要群众观的保证。
在教育内容方面,群众观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是形成人们历史观、政治观、民族观、文化观等重要观点的教育。群众观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群众理论和群众创造历史的伟业为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特征、本质、发展任务和发展目标为主要内容。群众观教育培养的是对群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样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也要见之于行动,对党员干部来说表现为带动、引领和示范。群众观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不相交的两个过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从群众观的视角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问题,才能避免理解的片面性。同样,只有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观教育的深意才能被理解和把握。
在教育对象方面,群众观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特别是决定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 “关键少数”。但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代一代接力完成的,因此,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也是群众观教育的主要对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虽然覆盖面为全体社会成员。但由于社会成员身份角色分工等因素的不同,使得群众观教育的重点对象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坚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行,广大党员干部及青少年要起带头和示范作用,把群众观的理念自觉融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活动、制度中,让群众切实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真实性。
在教育方法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普遍适用于群众观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批评和自我批评法是基本方法,典型教育法、感染教育法、激励教育法、疏导教育法和比较教育法等是具体方法。相同的教育方法为两项教育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群众观的实践品格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逻辑高度吻合。群众观的形成巩固需要长期深入群众生产生活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需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一系列教育环节,两项教育都统一于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在教育要求方面,两项教育活动都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和各环节的要求,但人民群众观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严格的组织生活、服务群众的实践和系统学习培训,掌握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群众理论、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以成果展示、生活感受、参与体验、制度建设、环境营造等方式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内含着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凝聚起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中华文化的精神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9)习近平.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能为治国理政与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两项教育活动都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述,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天下之民即可得天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贵君轻、爱民如子等民本思想内涵丰富,突出了贵民意识的价值追求,强调统治者要爱民、重民、保民、富民,主张在富民的基础上教民,进而达到仁政礼治。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小康社会理想,家国一体的爱国思想,忠孝仁爱的文明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公平思想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谐、和睦、和合、和平思想等都蕴涵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1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9.。不仅每一个核心概念都有传统文化的意蕴,涉及的国家、社会、公民价值的每个层面也都有传统文化的支撑。群众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古代政治思想家在认识人民群众巨大力量的基础上提出的安民惠民政策,为群众观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提供了深厚源泉,提升了两项教育活动的文化品位和民族文化认同。传统文化中的群众观与核心价值观思想首先是一种精神文化,是一种文明,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结构的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这是中国几千年文明进程的积淀,缺少这部分文化滋养群众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难以达到一定的文明水准。群众观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传承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伦理品质,是群众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独特部分,是群众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不同身份、不同信仰的群众和海内外华人、华侨学习理解并把整个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基因和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