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莉, 孙明磊
(鲁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自然语言具有模糊性。模糊性一方面表现为概念的模糊性,这属于模糊语义学的范畴;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概念或命题的限制、修正,使语言表达模模糊糊,避免把话说死,这种模糊性属于模糊限制语(hedge)的范畴。
模糊限制语在学术语篇写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模糊限制语有助于研究者的学术研究成果获得其他学术社团成员的认可(1)HYLAND K. Hedg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M].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1998.,可以帮助非英语本族语研究者更充分的融入国际学术界(2)SALAGER-MEYER F. Hedges and textual communicative function in medical English written discourse[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4 (13):149-170.。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增长,我国研究者已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学术研究的国际发表中。但学术论文的发表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国际学术界通用的学术语言和规则的了解不够深入。因此,模糊限制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在这一背景下也就具有了更为突出的意义(3)蒋跃,陶梅.英汉医学论文讨论部分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7(6):115-123.(4)MYERS G. 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 in scientific articles[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9 (10):1-35.。在国外,欧洲的一些学者已经进行了一些模糊限制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如对比瑞典和荷兰研究者与英语本族语研究者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差异(5)VOLD E`. Epistemic modality markers in research articles:a cross-linguistic and cross-disciplinary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6 (16):61-87.(6)BURROUGH-BOENISCH J. NS and NNS scientists’ amendments of Dutch scientific English and their impact on hedging[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5 (24):25-39.。但国内针对学术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中外对比研究相对较少。
鉴于此,本文将在语料库的基础上对中外生物医学(biomedical)领域学术论文讨论部分的模糊限制语进行定量和定性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研究者的学术论文写作及相关教学提供借鉴。
Lakoff首次提出“模糊限制语”这一概念,并将其解释为“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7)LAKOFF R. The pragmatics of modality[C]∥PERANTEAU P,LEVI J.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papers from the eighth regional meeting). 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1972:229-246.。Skelton(8)SKELTON J. The care and maintenance of hedges[J]. ELT journal, 1988 (41):37-43.等人将模糊限制语定义为恰当表达作者意图的语言成分。在学术语篇研究中,目前有重要影响力的模糊限制语定义是由Hyland提出的(9)HYLAND K. Hedg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M].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1998:1.,即不完全承诺相关命题真值的表述或语言策略。总体而言,学术语篇中的模糊限制语是研究者避免绝对性阐述的策略性表达方式。
模糊限制语在学术语篇写作中主要有三个功能。
1.认知功能(即确定性和真值度)。学术语篇中的模糊限制语是试探性或可能性的表述方式,可以委婉的表达学术主张(10)HYLAND K. The author in the text:hedging scientific writing[J]. Hong Ko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1995:18.(11)SALAGER-MEYER F. Hedges and textual communicative function in medical English written discourse[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4 (13):149-170.(12)VOLD E. Epistemic modality markers in research articles:a cross-linguistic and cross-disciplinary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6 (16):61-87.,或通过限制、修正命题的方式,避免绝对性话语以更准确的表述研究成果的语言策略,从而减轻被证伪的风险,避免学术争议(13)HYLAND K. Talking to the academy:forms of hedging in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J]. Written communication, 1996 (13):251-281.。
2.人际功能。作为元话语理论中互动元话语(14)HYLAND K, TSE P. 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a reappraisal[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4, 25 (2):156-177.的次范畴,模糊限制语可以,更准确地传递论文信息,帮助作者在语言层面更好的定位自己,更有效的表达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实现与读者的高效沟通和交流。研究者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判断真伪,扮演更主动的角色,使学术论文更具有交互性,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同时,模糊限制语也是一种礼貌策略,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评述时可以有效减少对他人的冒犯。
3.模糊限制语还有增加研究可信度的功能。Jensen的研究发现,受试者认为科学家们用模糊限制语报告有关他们研究的局限性的做法更令人信赖,学术界更接受“自我批判的交流方式”。因此,模糊限制语属于学术界的语言使用规范,可以提高作者的可信度。
继Lakoff提出模糊限制语这一概念之后,国内外很多学者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比如Hyland(15)HYLAND K. Talking to the academy:forms of hedging in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J]. Written communication, 1996 (13):251-281.,Gillaerts(16)GILLAERTS P,VAN DE VELDE F. Interactional metadiscourse in 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10 (9):128-139.,Hu & Cao(17)HU G, CAO F. Hedging and boosting in abstracts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rticles: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medium journals[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1 (43):2795-2809.等人研究了不同体裁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功能及特点;一些研究(18)SALAGER-MEYER F, ALCARAZ-ARIZA M A. Academic criticism in Spanish medical discourse:a cross-generic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3 (13):96-114.(19)VASSILEVA I. Commitment and detachment in English and Bulgarian academic writing[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1 (20):83-102.则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等方面的对比研究。众多研究发现英语本族语研究者的学术论文或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高于非本族语研究者。例如,Vold(20)VOLD E. Epistemic modality markers in research articles:a cross-linguistic and cross-disciplinary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6 (16):61-87.将英语、法语和挪威语学术论文中出现的模糊限制语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挪威语和英语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大大高于法语论文。Burrough-Boenishch(21)BURROUGH-BOENISCH J. NS and NNS scientists’ amendments of Dutch scientific English and their impact on hedging[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5 (24):25-39.发现荷兰学者的学术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少于英语本族语研究者学术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还有学者从系统功能角度对学术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了研究,如Yang等人(22)YANG A, ZHENG S, GE G. Epistemic modality in English-medium medical research articles:a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15 (38):1-10.。
中外学术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主要有Hu & Cao和Yang(23)YANG Y. Exploring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variations in the use of hedg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scientific discourse[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3 (50):23-36.等。Hu & Cao对649篇应用语言学论文摘要中出现的模糊限制语和确定表达语(boosters)进行了跨文化、跨语言对比研究,发现英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远高于中文摘要。Yang对比了中英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分布和语言表现形式,发现大部分模糊限制语出现在结果和讨论部分。与其他研究类似,该研究也发现本族语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更高。另外,模糊限制语的语言表现形式在中英论文中也有很大差异。
在国内,模糊限制语近些年也获得了很多关注,比如模糊限制语的理论研究(24)曾文雄.模糊限制语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研究[J].外语教学,2005(4):27-31.,其语用功能(25)黄小苹.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篇语用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4):85-88.以及高级二语学习者的掌握与使用(26)王晶晶,吕中舌.中国理工科博士生学术英语写作模糊限制语研究[J].外语教学,2016,37(5):52-56.等。对模糊限制语进行跨文化及跨语言对比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中外学术论文摘要或讨论部分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27)蒋跃,陶梅.英汉医学论文讨论部分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7(6):115-123.(28)仇桂珍.中美医学期刊英文摘要模糊限制语对比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1):1212-1216.。但总体而言,针对中外学术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还比较零散;而对比中外医学讨论部分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异同,可有助于研究人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更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指导学术英语的写作与教学,提高医学论文的学术写作水平,促进中外医学的学术沟通和交流。因此本文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外医学论文讨论部分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种类及语言表现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异同予以讨论和解释。
依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等因素,语言学家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和分类。本研究将主要以Hyland(29)HYLAND K. Hedg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M].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1998.和Salager-Meyer(30)SALAGER-MEYER F. Hedges and textual communicative function in medical English written discourse[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4 (13):149-170.的分类法为基础,借鉴Yang(31)YANG Y. Exploring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variations in the use of hedg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scientific discourse[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3 (50):23-36.的研究,将模糊限制语的语言表现形式分为以下六类。
情态动词(modal verbs),如may, might, could等;
实义动词(lexical verbs),如suggest, indicate等;
认知形容词、名词及副词(epistemic adjectives, nouns, and adverbs),如likely, possibility等;
半助动词(semi-auxiliary verbs),如seem, appear等;
约量词(approximators),如about, nearly等;
其他(miscellaneous),即一些无法划归其他类别的词汇或短语等,如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under this condition等。
笔者自建了三个语料库:(1)英语本族语研究者医学论文讨论部分语料库(语料库A),语料来源为高影响因子的国际医学期刊Cell(2017年影响因子为31.398);(2)中国研究者医学论文讨论部分语料库(语料库B),语料来源为国内出版的高影响因子国际医学期刊CellResearch(后文中简称为CR,2017年影响因子为15.393);(3)中国研究者医学论文讨论部分语料库(语料库C),语料来源为国内出版的非高影响因子医学期刊ChineseMedicalJournal(后文中简称为CMJ,2017年影响因子为1.596)。
语料的选取主要遵循以下标准:(1)所有语料均为研究型论文,即原创论文(original articles);(2)所有语料都选自2015年和2016年的期刊;(3)为了保证语料的可获得性,所有语料均为公开源(open access)论文;(4)笔者采用的语料选取方式是从2015年和2016年期刊中分别随意抽取10篇,即每个语料库包括20篇论文的讨论部分,语料库总量为60篇;(5)语料库A中的论文均由英语本族语研究者所写,判断标准是作者姓名为本族语姓名,而且其联系地址为美国、英国等英语国家的高校或研究机构。语料库B和C中的论文均由中国研究者所写,同样根据姓名和联系地址判断。
本研究将主要回答以下问题:
第一,在中外医学论文讨论部分中,模糊限制语在使用数量和频率上的异同是什么?
第二,国内学者在模糊限制语的具体语言表现形式方面是否跟英语本族语研究者的使用方式相似?
第三,国内学者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讨论部分在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方面是否跟在非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很大不同?如有不同,发表在高影响因子国内期刊上的论文模糊限制语与英语本族语研究者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使用特征更相似还是跟本国研究者发表在非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特征更接近?
对语料库中模糊限制语在使用数量、频次及不同语言表现形式等方面分析对比之后,笔者发现中外期刊医学论文讨论部分都运用了大量模糊限制语。三个语料库中的模糊限制语尽管在数量、频次和语言实现形式上都有相似之处,但差异也显而易见,英语本族语研究者的模糊限制语更丰富、更灵活;与中国研究者相比,他们更偏重部分语言表达形式,而且使用灵活度更高。
三个语料库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的相似之处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数量和频次比较相似,未表现出很大差异(见表1)。
表1 语料库中模糊限制语数量及每千字出现频率
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在绝对数量上语料库A中模糊限制语的数量(392个)大大超过语料库B(261个)和C(268个),但标准化(normalize)后三个语料库中的每千字模糊限制语使用频次非常接近,分别为16.21(语料库A),15.32(语料库B)和16.08(语料库C)。这一发现与前人的很多研究结果都不一致。Hu & Cao(32)HU G, CAO F. Hedging and boosting in abstracts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rticles: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medium journals[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1 (43):2795-2809.,Yang(33)YANG Y. Exploring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variations in the use of hedg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scientific discourse[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3 (50):23-36.,以及蒋跃、陶梅(34)蒋跃,陶梅.英汉医学论文讨论部分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7(6):115-123.等人对中英学术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均发现英语本族语研究者使用模糊限制语的频率远高于我国研究者。另外,Vassileva(35)VASSILEVA I. Commitment and detachment in English and Bulgarian academic writing[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1 (20):83-102., Lewin(36)LEWIN B. Hedging:an exploratory study of authors’ and readers’ identification of “toning down” in scientific texts[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05 (4):163-178.等人都发现,英语本族语研究者的模糊限制语使用频率超过非本族语研究者。
这一结果说明,最起码对于本文所选的生物医学类期刊论文的作者而言,他们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并未表现出中国文化的明显影响,即为了使自己的研究更具权威性,选择更直接、绝对的表达方式,而是表现出跟英语本族语研究者相似的模糊限制语使用频率。这有可能是中国研究者在用英文写作学术论文时,会努力模仿本族语研究者的语言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使用了更多模糊限制语;也有可能是因为面临国际发表的压力,一些中国研究者已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国际主流学术社团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在英文写作中主动运用相应的语言修辞手段。
第二,模糊限制语的语言表现形式在讨论部分的不均衡分布比较相似。三个语料库中的模糊限制语在上文所述的六种语言表现形式中均有体现,但其分布非常不均衡(见表2)。三个语料库中,语言表现形式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情态动词>实义动词>认知形容词、名词及副词>约量词>半助动词>其他。情态动词是最常见的语言表现形式,在语料库C中甚至占了模糊限制语所有语言表现形式的一半。另外,情态动词、实义动词和认知形容词、名词及副词是最主要的模糊限制语实现形式,在三个语料库中几乎占到了90%,说明在中外医学论文中,研究者主要靠以上三种语言表现形式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另外三种语言表现形式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
树脂预处理:称取一定量的H-103树脂,用95%的乙醇浸泡12h以上,再用蒸馏水反复冲洗至没有乙醇气味,接着用5%的HCl溶液进行冲洗后水洗至中性,最后用5%的NaOH冲洗并水洗至中性,烘干。
表2 语料库中模糊限制语的语言表现形式及分布
语料分析发现,中外医学论文结论部分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差异主要是英语本族语研究者在使用模糊限制语时的语言表现形式更丰富、更具多样性,而且与中国研究者相比,他们更偏爱某些特定的语言表现形式,使用句式更加灵活多样。由于情态动词、实义动词和认知形容词、名词及副词是最主要的模糊限制语表现形式,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差异。
1.情态动词
尽管情态动词在三个语料库中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模糊限制语,但是中外研究者对情态动词的选择却有很大不同。may在三个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最高,是中外研究者在表达模糊限制语时首选的情态动词,如图1所示。然而,中外研究者对于另外三个动词的选择却差异较大。尤其是would和might,中外研究者对它们的喜好完全相反。除may外,might是语料库C最常用的情态动词;而在语料库A中,might是使用频率最低的情态动词。与could和might相比,英语本族语研究者更喜欢使用would。Would表示可能性,might虽然也用于表达可能性,但隐含的意思是与事实相抵触的可能性。在学术论文中,除非对研究结果或结论非常不自信,一般而言,当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解释说明进行模糊性表达时,would比might更合适。当选择情态动词时,中国研究者很可能不是非常了解这几个情态动词的细微差异,而只是选择他们更熟悉、印象中更委婉的表达方式。还有一种可能是汉语的负迁移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汉语“可能”的英文翻译是may和might,而would的中文翻译是“将,愿意”,这也可以解释中国研究者更喜欢用might,而非would。
图1 语料库中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
2. 实义动词
就实义动词而言(如图2所示),suggest和indicate是中外研究者最常用的模糊限制语表达。但在语料库A中,与其他实义动词相比,suggest具有绝对优势,也就是说英语本族语研究者在用实义动词进行模糊表达时首选是suggest。但中国研究者对suggest和indicate并没有很明显的偏好。
图2 语料库中部分实义动词的使用频率
另外,中外研究者在具体句式使用上也呈现出了很大不同。在三个语料库中,大多数suggest都用于主动句式和现在分词结构中(如... suggesting that the DH domains is very likely to...)。但在英语本族语语料库中,suggest的表达方式更灵活,更多样化,如:
(1)... assuggestedby the absence of evident light-chain preference in our data, then we get an overall frequency of...(语料库A, Cell-16)
但该类表达在中国研究者语料库中并未出现。
对indicate而言,情况则恰恰相反,语料库B和C的表达形式比英语本族语语料库多样化。在英语本族语语料库中,indicate都出现在主动句式中,而且绝大多数是indicate做谓语动词,偶尔有indicating的用法出现。如:
(2)Our resultsindicatethat promiscuous mutants are prevalent...(语料库A,Cell-14)
(3)... this also suggests that DRN DA neurons are not merelyindicatingthe removal of sensory stimuli...(语料库A,Cell-10)
而在语料库B和C中,除了以上两种用法外,还有indication, as indicated by等表达方式。如:
(4)Na+ influx occurs at the beginning of MLKL oligomerization, ... anindicationof irreversible plasma membrane damage, occurs at a late stage of necrosis. (语料库B,CR-5)
(5)... a circulation disorder will act to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LVT, which was also indicated by this study. (语料库C,CMJ-14)
另外,除了图2所列的实义动词以外,在本族语研究者语料库中(语料库A)还出现了其他一些模糊限制语词汇,如predict,implicate,speculate,postulate,imply等。这些词汇在中国研究者语料库(语料库B和C)中要么未出现,要么出现频率非常低。这说明中国研究者尽管可以用英文写作,但受英语熟练程度的限制,模糊限制语存在个别词汇过度使用的现象,且表达灵活度不如本族语研究者。
3. 认知形容词、名词及副词
三个语料库中最常用的认知词汇主要是LIKELY和POSSIBLE(37)LIKELY包括likely, unlikely和likelihood,POSSIBLE包括possible, possibly和possibility。,如图3所示。但是,就两者相比,LIKELY在本族语语料库(语料库A)中的使用频率略高于POSSIBLE,但对于中国研究者来说,POSSIBLE更受欢迎,而且这一现象在语料库C中更加明显,POSSIBLE的使用频率几乎达到了LIKELY的两倍。PROBABLY(38)PROBABLY包括probably和probability。在三个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均较低。
图3 语料库中认知形容词、名词及动词的使用频率
此外,LIKEYLY和POSSIBLE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三个语料库中也呈现出了很大差异。LIKELY在本族语语料库(语料库A)中的使用次数远高于中国研究者语料库(语料库B和C)。在语料库A中LIKELY共出现了34次,其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是(un)likely修饰动词、形容词等其他词汇。另外,be (un)likely to和it is (un)likely that...也是常用的模糊限制语表达形式。最少见的是likelihood,仅使用1次。在语料库B中,LIKELY共出现13次,在绝对数量上少于语料库A。在表达方式上,与本族语研究者相似,中国研究者更偏重(un)likely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等其他词汇的表达形式,而be (un)likely to和it is likely that...的表达形式却远低于其在语料库A中的使用频率。LIKELY在语料库C中共出现9次,在三个语料库中使用次数最少。就表达方式而言,最常见的表达是be (un)likely to,共出现8次。只有1例likely用于修饰动词。总之,LIKELY在语料库A和B中的使用方式相对更相似,而语料库C中的LIKELY使用句式比较单一。
POSSIBLE在本族语语料库(语料库A)中的出现频率几乎是中国研究者语料库(语料库B和C)的两倍。在语料库A中,POSSIBLE共出现29次,其中约一半出现在it is possible that...句式,以名词形式possibility出现的 (如 we canno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that...),另外4次是possible做前置定语。在语料库B中,POSSIBLE出现15次。与语料库A类似,其中约一半出现在it is possible that...句式,以名词形式possibility出现的次数为5次,其他均以副词possibly的形式出现。在语料库C中,POSSIBLE共出现16次,所有的possible均用于名词前做前置定语。与上文所述的LIKELY相似,POSSIBLE在语料库A和B中的表达方式更为相似,语料库C中的表达比较单一。
中外研究者在模糊限制语的语言表达形式方面的差异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研究者的英语表达水平受限。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对于熟练掌握英语语法和词汇的二语学习者仍有很大难度(39)HYLAND K. Hedging in academic writing and EAP textbooks[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4 (13):239-256.,非英语本族语研究者需要相当高的英语水平才能灵活使用模糊限制语(40)HU G, CAO F. Hedging and boosting in abstracts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rticles: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medium journals[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1 (43):2795-2809.。就本研究而言,虽然中国研究者的论文是用英文写成,在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上符合国际学术规范,但在具体语言项目的选择和句式表达上,中国研究者未能区分某些词汇的细微差异,如情态动词would和might的差异,过度使用熟悉词汇,从而形成了与英语本族语研究者语言项目选择的差异;也可能是中国研究者不熟悉某些英语表达的地道用法(如LIKELY和POSSIBLE),表达方式更单一,不如英语本族语研究者的语言表达灵活多样。
第二,汉语的负迁移。英语中的词汇如在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常见表达,中国研究者对这些词汇不熟悉,在写作过程中就会避免使用它们,如实义动词postulate等。这也是英语本族语研究者的模糊限制语的语言表达比中国研究者更加丰富的原因。情态动词might在中国研究者语料库中出现频率较高,很有可能也是汉语负迁移的结果。在词典中,“可能”对应的英文翻译主要有may, might和could。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might比would在中国研究者语料库中更受欢迎的原因。
将国内研究者语料库B和C在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次和语言特征进行对比,笔者发现它们在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数量和频次方面有极大的一致性。尽管在LIKELY和POSSIBLE的语言表达方面,语料库B与语料库A更相似,但在其他几乎所有方面,如情态动词的选择、实义动词的选择和使用句式等,语料库B和C之间的相似性更多,说明中国学者无论是在国内高影响因子的国际期刊还是非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模糊限制语表达上呈现了很大共性,并未因发表期刊的不同有太多差异。
本文从使用数量、频次和不同语言实现形式等方面对中外医学讨论部分的模糊限制语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外医学研究者在讨论部分解释研究结果时都倾向于大量使用模糊限制语。其差异主要在于英语本族语研究者在模糊限制语的语言项目使用和选择上有更大的灵活性;与中国研究者相比,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某些模糊限制语的语言表现形式,且语言形式更多样化。就本研究而言,无论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高低,中国研究者的模糊限制语使用都基本遵循了国际学术规范,然而由于英文水平受限和汉语的负迁移,中国研究者的语言表达欠丰富、欠灵活。
本研究只是一次尝试性的探索,语料库的样本数也有些偏少,因此包含更多语料、更多学科的模糊限制语跨文化、跨语言对比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这一方向的研究既有利于我国研究者研究成果的国际发表、提高我国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也有利于培养在校硕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思维和写作能力,从而为其日后的国际发表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