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芊芊 刘迎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文化建设对中国、对中华民族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的源泉,因此,对其进行传承和弘扬是提升我国文化自信的关键手段之一。《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科技名著,有“中国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之誉,记述了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方面的科技成果。书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当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挖掘《天工开物》蕴涵的先进生态文明思想,阐释对于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价值,最后以《天工开物》翻译为例,探讨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模态途径。
《天工开物》一书的命名首先就体现出其“人力能动”的自然观。书名四个字是由《尚书·皋陶谟》中的“天工人代”(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和《易·系辞传上》中的“开物成务”两句古成语合并而成。前者的意思是,天的职责与功能是由人来代替行使的;后者的意思是说,如果人通晓万物的道理、规律并照其行事,就能获得成功。宋应星将这四字合用并对其赋予新的含义,即“以自然力配合人工技巧从自然界中开发物产”。〔2〕人们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手艺,在劳动中收获知识、提高技能,就能从自然界中不断开发创造出生活所需,过上富足的日子。
《天工开物》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膏液》章序提到,“草木之实,其中蕴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借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草木的果实中蕴藏着油脂,但不会自行流出,要通过人借助水火之力,凭借木榨和石磨作用于草木子实,而后才能倾注而出油);《陶埏》章序中亦有“陶成雅器”(制成优美的瓷器)的两大条件:天有“水火既济而土合”(通过水火交互作用,将黏土烧成陶器供人使用),人有“方土效灵,人工表异”(各地人争献奇技灵巧,使技术日新月异)。作者同时指出,自然界对人不总是友善的,如农耕过程中作物可能会遭到干旱、蝗害等等,此时就需“人动”抗灾,减少损失,这些都是“人力能动”思想的体现。人利用自主创造的生产工具,借助自然的资源和力量,“巧生以待”,开发出所需所用。
宋应星对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人与自然不是分离的个体,人可以能动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换言之,要把自然可取变成人类可用,人工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宋应星在赞赏“人动”的同时,还强调了自然对人的制约力量,主张人应因天时而动,正如杨维增的总结:“人只有顺应自然、遵模天工,才能改造自然、巧夺天工。”〔3〕
《天工开物》中的“天工开物思想”(即“人力合天”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天(自然力)相协调、人工(人力)与天工(自然力)的配合。该思想可以说是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更是该书为中国思想史作出的里程碑式的贡献。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哲学思想之一,“天人合一”是古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是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天地万物与人同处在一个世界之中,是命运共同体,可谓一体,因此,天与人能够产生感应、交流。正是在这种感应、交流中,天了解了人,人也了解了天,天人实现了真正的合一。”〔4〕这一思想早在《周易·文言传》中便有描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那些明德之人,会依循自然变化的规律而理政、行事)。其后,儒、道等学派都对该思想做过解读,如孔子的“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里的“天”指代的就是自然界,有四季轮回、万物生长;庄子也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论(《齐物论》),道出“道法自然、人融万物”的重要性。宋应星将这种思想继承并加以完善。在《天工开物》总序中他便开宗明义,点明自然力的重要地位:“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天地之间物以万计,而人们要做的事也因而很多,适应事物变化而从事生产,以造成种类齐全的各种物品,这不都是人力能办到的,〈还有自然力参与其中〉)。这种尊重自然、顺天而行的“天人合一”理念贯穿全书。例如《乃粒》中在绿豆、水稻等作物的种植上,作者提出,“绿豆必小暑方种。未及小暑而种,则其苗蔓延数尺,结荚甚稀”(绿豆必须在小暑时才能种,不到小暑便种,则其苗秧蔓延数尺长,结荚甚稀);“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靠湖边的地要待夏天洪水过后,六月才能插秧。育这种秧的稻种要在立夏时撒播在地势高的土里,以待农时)。上述几例都强调种植作物要按自然时节进行,人若逆天时而行之,则得不到好的收成。在《舟车》一章中,作者则以行船为例,再次强调了“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性:“借贷水力兼带风力轧下,则顷刻十余里。或湖水平而不流者,亦可缓轧”(借水力和风力相抵,可以顺利航行十余里。如在平静而不流动的湖水中行船,亦可借水力和风力缓缓相抵而行)。总之,不论是在生产还是生活中,人们都要在遵循“天道”、遵守自然法则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劳动,才能做到生产成功、生活顺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要做到对生态、生物的尊重,在生产、生活中因时而作、因地制宜,以“人力”合“天力”,使“开物”有常可循。
《天工开物》中的生态文明思想随着时间的沉淀,如今亦获得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即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与自然界万物和谐共处。
我国于21 世纪初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这种思想早在《天工开物》中就可见其萌芽。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强调: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5〕这点在书中的《珠玉·珠》一节便有论证:“凡珠止有此数,采取太频,则其生不继”(珍珠的产生有一定限度,如果采取过于频繁,珠的生长就会来不及供应);若采珠人再耐心地等待几十年不去滥采,“则蚌乃安其身,繁其子孙而广孕宝质”(蚌才能够安其身繁殖后代,才能更多地孕育出珠)。因此,人爱“宝质”也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当给产珠之蚌、产物之天一点休息和恢复的时间,从而更好地接受自然的馈赠。坚持可持续发展,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杀青》中的“还魂纸”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再生纸”,就是利用“寸条片角”的纸片再行造出来的;《彰施》中,做染料剩下的红花滓可以用来制胭脂,干花滓“紫粉”还可以用于作画……这些都体现了“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古人的这些智慧,对于当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6〕我国已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阶段;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天工开物》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回望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只管发展不管自然”造成的环境问题数不胜数——酸雨、雾霾、光化学烟雾、泥石流、土地沙漠化……,凡此种种都是大自然对人类发出的警告。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人的力量被过分夸大。国家工业发展的进程通常伴随着频繁且严重的环境污染,这种发展模式下的经济固然取得了进步,但同时自然环境也已伤痕累累。目前还有少部分人为了眼前小利,而对自然资源攫取无度,对环境大肆破坏。人们发挥聪明才智逐渐认识了自然,却不按自然规律改造自然,认为自然理应服从人类,自然界存在的价值就是不断供应人类所求。可叹的是人类欲壑难平,渐渐地,天、人之间的关系由原本应有的和谐,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恶性冲突。在《乃服》章中,宋应星描述道,有人猎异兽如金丝猴、扯里狲以取毛皮;杀飞禽如苍鹰、大雁以取其腹细毛,“杀生盈万乃得一裘”,不禁痛心发问:“将焉用之?”(人怎么忍心穿呢!)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依旧有很多野生动物因其皮毛、骨肉的所谓“有益、滋补”而遭到伤害。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发出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最初的成果又消失了。”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7〕2020年初于全国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就是一个惨痛而深刻的教训;如果我们增强生态文明意识,不贪野味、不求猎奇,至始至终尊重和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命和生存环境,这场疫情是可以避免的。
在建设“生态中国、美丽中国”的新时代语境下,重提《天工开物》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天工开物》中那些“天时、地利、人和”的成功经验,无不呼唤着人们善待自然、善待生命,实实在在地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人力合天、相成开物,只有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铭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态文明思想,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中国、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才能够尽早实现。
加强中国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可少的环节。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中华文明。通过阅读《天工开物》等经典我们不难发现,古代先贤在探索自然与人类相处模式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他们千百年来所积累的成功经验,正是如今值得我们发展与弘扬的“自信”之所在。〔8〕当然,提升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走出去”。因此,对外译介(即翻译+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我国优秀文化的海外译介,“既要考虑翻译的文本要素,更要考虑译作在目标语系统的接受与传播,避免陷入‘传而不达’的尴尬境遇”。〔9〕换言之,如果在“善译”的基础上再配合以有效的传播途径,译介工作必将事半功倍。
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获取与传播信息的渠道已由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拓宽到网络、智能手机等高科技新媒体。随着传播平台的不断变化与升级,受众体验文化生活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参与的感官也由仅靠视觉到同时调动听觉、触觉,甚至还有嗅觉、味觉。为了让世界“听得进、愿意听”中国故事,翻译可以“跨界”与其他传播手段结合,即运用图文音画并茂的多模态译介途径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10〕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观点是,“非语言符号也是意义的源泉;我们不仅应该关注语言模态,还要关注声音、图像、动作表情等多种非语言模态”。〔11〕“翻译中存在大量的模态转化,译者不仅需要关注文字信息,还需要关注其他模态符号所呈现的意义。”〔12〕《天工开物》原著本身具有多模态的特征,因此,在翻译该部多模态的科技典籍过程中,“需要对文本中的多种模态信息进行翻译、传递,即除了需要对语言文字模态进行翻译,还应该关注图片、声音、颜色等其他模态的翻译、转化,以完成整体意义的阐释和建构”。〔13〕
若想有效进行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翻译和国际传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并且为受众接受,达到“走进去”的目的,有效的推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周雷指出,“中国的科技传播应该通过全新的‘浸入式’传播形态,让公众直接生活在这种科技效果里,而不是简单复制鼓舞人心的宣传话语”,〔1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也是同理。如今的受众偏爱“身临其境”式的体验,因此,翻译应该与科学技术“跨界”联合,开展“体验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推广工作。
敦煌莫高窟“将文物资源、数字技术和管理功能系统整合,形成了集网上预约、数字影像知识引导、洞窟实地参观、仿真洞窟体验等为一体的服务系统”;同时,还通过“制作电影、举办国内外展览、数字敦煌进校园”等方式,〔15〕给受众以更精彩的敦煌文化体验。这是中国文化外宣的成功案例。在中国科技典籍《天工开物》中,有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农耕、冶铸、酿酒等生产工艺的记载,而且其中的许多生产工艺如今仍有很强的实操性。因此,笔者认为《天工开物》的翻译与国际传播可以借鉴莫高窟的文化外宣推广方式,除举办海外展览外,还可以在其中加入文化体验元素,无论亲身体验还是仿真体验均可。耕织、冶铸、锤锻等工艺可使用仿真体验形式,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等最新科技让海外受众体验其生产工序。这种以创新型科技产品进行体验的方式较传统展览而言更加环保,趣味性也更强;制糖、制陶等工艺若条件允许可以让受众亲身体验,让体验者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亲自制作,零距离感受中国古代工艺的妙趣。《陶埏》篇介绍了家用陶器的制作方式,如造陶罐、陶瓶时,工匠使用陶土和陶盘,再经过扶泥、旋转后用手一捏即成。陶艺的工序相对简单,所需的原材料和辅助设备也较容易获得,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对生活在现代的海外受众来说,从视觉和触觉上亲自体验中国陶艺,是件奇妙而享受的事情。文化体验结束后,他们还可将自制的陶器带回家留做纪念。总之,通过上述文化体验,海外受众能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工艺产生新的认识,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亦被激活,从而会加深对中国古代生产工艺以及“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优秀传统思想的理解,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与敬佩之情也自此油然而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受众的理解和接受是前提,而多模态的翻译和国际传播是行之有效的举措。
实际上,多模态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处可见。无论是我们接触的报纸、教材、网页、电视节目等各类媒体,还是人们的日常交流,都少不了多模态的影子。比如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常会加入手势来强调口播内容,这就是多模态的一种,这种传播方式也向来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同样,中国科技典籍的海外译介也可以通过多模态的手段来推出更多、更新颖的优质文化外宣产品,进一步提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效率。
《天工开物》中所附的一百二十三幅插图,以图像的形式,对书中的文本内容进行了详细、精准的描绘与补充,对人物、牲畜、工具以及场景的描绘也非常精致。〔16〕《天工开物》大中华文库英译本还为书中的插图附上了详细的英文解释。〔17〕双语插图元素的加入,有助于海外受众理解文字叙述,减少阅读困难,提高海外传播效果。
借助多模态方式,中国科技典籍译介的形式不仅限于图书出版。翻译此时可以与传媒“跨界”联手,借助传媒日新月异的强大力量推动传播。例如,通过广播平台创办节目“天工开物空中教室”,以《天工开物》的英译本为素材撰写主播稿件,在节目中向海外受众讲解书中包含的科技术语与文化知识;另一种传播渠道是联合文艺工作者和传媒人,拍摄与《天工开物》中的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生产相关,与“天人合一”思想等相关的“口述历史”微纪录片,同时加强与海外主流新媒体平台的交流与合作,以对外传播中国古代科技文明。还可以与电视媒体合作推出“中国文化讲堂”类型的电视节目,根据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受众群体匹配不同风格的翻译。〔18〕上述翻译和传播方式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海外受众,同时又可让他们学习到中国文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应坚持“以我为主,对我有利”的原则;在开展海外宣传推广时要“知己知彼”,对于各个国家、地区、层次的受众,要分析其不同的接受条件、文化需求和接受习惯,做到精准传播。同时,还要做好国际传播的后续工作,对相关数据和实际效果反馈进行跟踪分析,以确保传播的有效性。〔19〕
作为代表中国古代最高科技成就的文化典籍,《天工开物》蕴含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当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挖掘了《天工开物》中的“天人合一”等生态文明思想,阐释了该思想对于当今建设“生态中国、美丽中国”的当代价值,进而提出了借助多模态译介途径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具体策略。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国文化自信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