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李港小学 陈 烨
一直以来很多数学知识被师生理所当然地运用,却很少有人产生质疑或者分析其由来,如思考公式定理是对的吗?为什么这么规定?即使有的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疑问,也被教师“就是这么规定的”一语带过。此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常见,导致学生思维定式严重,缺乏创造性思维。新课标强调提升学生数学创造能力,在课堂中不断碰撞思维。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关键时期,教师要在此过程中围绕学生思维发展开展验证型数学实验,渗透德育内容,防止其过早被定式思维约束。
以“你质疑过规定吗?”为主题,利用除法竖式,针对三年级学生开展数学实验。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竖式的标准算法,教师依据此,以疑问为导入开始教学。
师:我们在二年级已经学习过除法竖式,前几天在我旁听二年级除法竖式教学的时候,有一名学生产生的疑问很有讨论价值,他说:“为什么15÷3不表示成乘法或者加减法竖式的形式,而是‘另辟蹊径’呢?”
生:当时老师就是这么教的,这样才是对的。
师:你知道为什么要写成这种竖式吗?
此时很多学生表示不知道,同时表示当时也没有问过教师为什么。接着教师拿出15个蓝色的圆卡片,并让学生利用15÷3算式分一分这些小圆卡片。学生直接将圆卡片平均分为三组,一组有5个。
师:请问他(手指刚刚分组的学生)将这些圆卡片怎么啦?
生:分成三份。
师:一份是多少个?
生:5个。
师:分掉几个5?
生:3个5。
师:分完之后,一个都没有了,怎么表示?
生:用0表示。
在师生互动中,教师书写板书,学生对除法自身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然后让学生通过几组除法竖式练习,如16÷3、14÷3等,知道除法实际上是对分的掌握,让学生知道此竖式的设定是有道理的,符合除法自身的定义,也是对除法过程的记录。
小学数学中的德育内容包括:严谨的思维、理性的精神、数学的审美与爱国主义。其中数学的严谨思维与理性精神是数学学科特有的,也是实际教学中的德育着力点。本案例中教师对教学细节表现得一丝不苟,并以严谨求实的态度面对每一个数学实验,呈现了严谨的数学思维。除法竖式一直以来以一种形式呈现,学生学习的时候在一瞬间会产生疑问,但是在课中很快被教师或者家长以“这就是规定”打压,学生不再产生质疑。如此下去,教师就缺少了一次向学生渗透德育的时机。教师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有效验证定义与定理,自己实践,探索了规则背后的数学道理。
在数学实验中可以将美学特征有效外显,这也是德育的主要内容,可让学生意识到很多美好的事物都蕴含数学奥秘。数学美的体现比较含蓄,也是理性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实验中的符号、图形、公式等挖掘对称美、统一美与简洁美,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让学生从内到外欣赏数学,喜欢数学。例如,在勾股定理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完成数学实验。
苏教版小学教材中有很多小游戏,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与知识点相关的游戏,有效开展德育。例如这样一个游戏:硬币“穿”杯子。本来硬币是不能穿过杯子的,可以换一个角度分析,从硬币角度入手,逐一操作,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感知转换数学思想。
师:请同学们看,我可以让此硬币穿过一张白纸。
学生都表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接着教师在白纸上剪一个小洞,然后让硬币穿过去,学生大笑。
师:看来是“魔术”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忽视了最直接的让硬币穿过的方法。如果我们让铅笔盒穿过洞,该怎么办呢?如果让一名同学穿过白纸上的洞,又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将纸上的洞变大,但是铅笔盒还好,可以达到,如果是人的话,只能再剪白纸,但是无论怎么剪,人都无法穿过白纸,这张白纸的大小把洞给限制住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白纸的大小将我们的思想束缚住了,但是该如何突破呢?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之后,得到了很多解决方法,如有的学生将纸剪开,有的学生利用了剪掉的纸。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都使用了思想转换,将纸转化成更大的洞。但是如果剪开的话,那么纸就是断开的。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不剪断白纸,直接变为一个洞呢?
第一轮数学实验,学生大胆猜测,积极思考,主动操作。经过实践,学生得到“排骨式”剪裁方法和“面包圈式”的剪开方法,但是都未成功剪出大洞。教师带领学生反思,并强调失败不可怕,只要多反思,就能吸取实验教训。
第二轮数学实验,学生继续探索,如“连环洞”,将纸对折后,根据折痕剪,但是不剪到头;再如“兔耳朵形”,沿着对折纸的折痕处向对面剪,同样不剪到头,并将中间的地方剪开,出现两只“兔耳朵”。
第三轮数学实验,当剪出兔耳朵图形后,距离成功就差一点了。此时学生分析,最后一次不从开口处剪,从折痕的位置剪。经过动手操作,成功剪出大洞。在学生的不断实践反思下,最终剪出了大洞。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数学游戏,但是因为此部分内容占篇幅小,很容易被读者忽视。而借助数学实验课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此部分内容是关键,教师要利用精彩的实验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转换思想,探究如何让大的物品穿过小的纸,并随着动手实验的深化,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提升创新意识与空间观念,建立良好的数学情感。
1.以良好的理性精神,突破学生思维壁垒
第一,创新意识是小学数学德育中的关键。从硬币穿过纸杯,到人穿过一张白纸,经过分析,学生很容易受到固定思维的影响,并联想到魔术。教师要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有效渗透,让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引导其创新。第二,本次案例还有一个不易被发现的德育结合点,就是在实验过程中的不断动手实践、实验错误与纠正的过程。教师的引导都以学生极限思维为主,且一个问题解决后,又加大问题的难度,让学生通过实验解决实际生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逐渐转换思维,从试错与推理中获得成功,最终让学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第三,本实验还考查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建立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空间思维:通过把纸剪开,让人顺利穿过。通过之前空间的打破与重组,创建另外一个更大的空间,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了空间美。
2.发挥数学实验的独特美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依据一定的美学原则,即使是逻辑严谨的数学知识,也遵循美学原则。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与文学性,数学实验无论是在内容还是方法上,都代表了数学美。小学数学德育范围中,将数学审美作为主要内容,就像著名数学学家徐利治指出:数学实验教学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此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总的来说,数学审美分为和谐美与奇异美。其中和谐美为:生活中物品的数量多少或者形状的大小,成为人们所说的“恰好”,人们就会获得美的愉悦。如拿出一张更大的白纸操作,在教师的剪裁下变得越来越大,在展开的时候,帮助拿纸的学生越来越多,逐渐增加为全班同学,此时教师也参与进来,就构成了数学的和谐美。数学的奇异美,英国美学家哈奇逊指出美的独特性让人感到诧异。数学中,经常有不平常的关系结构,在学生的思考与想象中,能够产生一种美的乐趣,并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这就是数学美。本次实验课程通过一个实验导入,虽然学生快速破解,但是学生在这种奇异美的环境中,释放了紧张情绪,并对本次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教师说出硬币穿过白纸的方法为在纸的中间穿一个洞,与学生心中的想法不同,学生在感叹之余产生了转换思想。课堂的最后,学生掌握剪大洞的方法后,在教师的扩展延伸下,学生感叹于数学这门奇妙又神奇的学科,悄然完成了德育的渗透。
在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其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得严谨的思维并提升数学审美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