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 磊
(1.南昌市新建区南矶乡村镇规划建设环境保护管理所,江西 南昌 330100; 2.南昌市新建区城乡规划设计院,江西 南昌 330100)
改革开放已四十多年,现在城市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必须从新的战略高度着眼完善城市街道的各种功能,大力提升街道的美学价值,最大限度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休闲、生态的街道空间环境和丰富多彩的街道景观,这是摆在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人士面前的紧迫课题。同时,街道景观设计需要符合当地居民的行为模式和地域特征,并结合时代精神和民俗文化,突出场地的归属感,为人们提供精神层面活动的场所。街道景观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城市特色,是构建城市景观空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城市整体形象及改善居住环境品质的有效手段。基于以上原因,文章探讨了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要素、尺度构成及其设计方法,为城市街道景观空间的景观设计提供方法指导。
1)天空
天空是街道空间构成的底界面。由两个侧界面顶部边线所确定的天空,是最富变化、最自然化并能提供自然条件的界面。天空作为街道的背景,也是城市色彩的一部分。在阳光普照的白天和璀璨的夜晚,天空作为街道的背景给人以美的感受。在日本台场的维纳斯广场,就很好地利用了天空这个景观要素:设计者用幕布模拟白天湛蓝的天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空会变幻不同的颜色,使得游人在夜晚也能感受到变化莫测的美丽天空。
2)地形地貌
城市及其周边的地形、地貌景观和其它自然环境方面的资源,给街道带来富有个性的风格。街道设计上需因地制宜,使街道与地形地貌特点相适应。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城市大都街道与其所在的地域特征密切结合,形成了城市靓丽的风景线。如重庆的街道格局在清代已基本定型,其街道的布置因山势地貌而随机布局、自然起伏。山城的街道空间变化多样、景观层次丰富,凸显了山地城市街道景观的特色。
3)绿化
道路绿化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提供舒适的行驶条件,同时还能改善城市的小气候环境,给烈日下的车行人流提供遮荫空间。道路绿化又是交通道路上重要的视觉景观要素,它与其他景观要素相协调。街道绿化是街道环境中重要的景观要素。街道的带状绿化通过它的“线” 的作用把整个城市的绿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街道绿化可以软化硬质景观,植物的自然美使城市更接近自然,植物生长中产生的各种变化,使城市中的人体验到时间、季节的变化更替。总之,街道绿化作为城市的脸面,是城市绿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4)水体
水体是城市中宝贵的风景资源,是园林中最富有生气的的景观要素。水的风韵、气势及音响是最动人的景观素材,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常借助水体建设滨水街道,利用喷泉、水渠等丰富街道景观。水体在街道设计中有机地结合街道的建筑、小品,提升了街道的生气与活力。例如,弗赖堡是一座沿河而建的城市,德赖萨姆河从市中心的周边流过。早在建城初期,河水就被引入市区形成了沿街的小水渠。城市的内部空间被穿过街道的流水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些水渠在街道上呈不对称型布置,界定和突出了线性的街道,不断提醒着人们水是这个城市的主题。
5)天气时令
云、雾、雨、露、日出、日落、朝霞、暮晖、四季的气候变化都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可以利用的自然景观要素。清晨的薄雾、天空中飘动的云朵、春季蒙蒙的细雨都带给人美的感受。因此,在街道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本地的气候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好秀美的自然景观。
1)建筑
街道的含义是“旁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由此可见,建筑对于一个街道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景观要素。街道中的建筑风格体现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如法国的哥特式建筑,印度的街道多为宗教建筑风格。在中国,街道的建筑风格比较多样,古有川西民居、徽州名居、北京四合院等。其发展到现代,主要有以下几种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异域风格等。街道的建筑,不仅反映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而且限定了街道空间的大小和比例,形成了空间的轮廓线。街道的垂直界面是城市空间中一项基本的环境模式,其布置形式会对街道空间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街道景观设计中,建筑是街道空间中最具表现力的景观要素。
2)路面
路面和与它关联的可见构成部分的处理对于一个环境能否成为视觉上的整体极为重要。街道的路面作为街道的底界面,常常通过利用不同铺装材料的大小、形状、色彩和质地等营造不同的空间效果。路面设计首先考虑交通功能的需求,对路面材料及结构形式进行选择,以达到路面的强度以及耐磨性、防滑性。我国城市大部分路面为沥青或水泥地面,仅有步行街还是以石材、卵石和各类地砖为主进行铺砌。此外,路面材质的选择还需注意到其给予人们的视觉感受,不同色彩、质感的路面材质对于使用者在心理上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平整的沥青路面会使人感到顺畅,石板路令人感受到古老而亲切,卵石路可使人感受到趣味与轻松。最后,路面的铺装设计需结合街道周围的环境,特别是与之相关的城市公共设施,如座椅、灯具、公交车棚、绿化等,力求将各景观要素融为一体,使街道景观更具整体美感,创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场景效果。
3)街道小品
街道小品的种类丰富,如灯具、长椅、喷泉、雕塑、标识、壁画、电话亭等。街道小品不仅能满足人们交往、休憩等活动的功能需求,更是营造街道景观的重要景观要素。人们在设计街道小品时,常常使用地方材料,突出地方特色,多采用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物质载体,如牌坊、门楼、灯具、碑亭、塔楼、匾额、楹联、古诗、石刻等历史文化景观。这些历史文化景观常常能使人发思古之幽情,于无声处使人浸润在历史文化氛围之中。当街道的建设位于城市中有历史文化渊源的地段时,需更好地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并妥善地处理好新与旧两者之间的对话关系,达成相得益彰的景观效果。
4)街道的交通设施
街道交通设施也是街景中重要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立交桥、人行天桥、高架桥、过街地道、指路牌以及各种交通信号灯等。这类设施的存在主要是为了保障城市交通的安全,其次会考虑交通设施对街道景观的影响,利用它们丰富和美化街道景观。
5)街道的边界景观要素
街道的边界景观要素是指街道附近的或者与街道相联系的街旁绿地、公园、水面、广场等。虽然街道的边界景观要素,严格地说并不属于物理上街道的组成部分,但是从视觉及其对街道带来的影响力来说,街道边界景观要素对街道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作为街道景观的背景,而且可以为街道景观带来更多的活力。
从空间构成的角度来说,人们对于街道空间的感受主要取决于人们观察街道的视距、视角、街道的宽度(D)、建筑外墙的高度(H)及两者的比例关系。人们在游览街道景观时,在不同视角下会对街道空间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刘滨谊先生在《城市街道景观规划设计》中提出:视角影响着人们的观景感受,同样街道的宽度与建筑外墙的高度也会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受。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此时街道的围合感会渐渐减弱;D/H>2时,则产生宽阔之感;D/H<1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接近之感,还会有建筑的压迫感;当D/H=1时,高度与宽度之间存在一种匀称之感。显然,D/H=1是空间性质的一个转折点。所以,在街道景观的实际设计中,可以充分考虑D/H数值的应用。由上分析可知,从视线集中的角度来看,建筑的高度与道路的宽度的适宜比例为1∶1~1∶3。生活性街道,D/H=1较好,可使其空间具有匀称感,更显生活气息,有利于营造和谐安宁的街道氛围;交通性街道,一般要考虑有足够的观赏距离、车辆中人们的观赏速度和交通流量,因而以D/H=2~3为宜;商业性街道,D/H 宜小,可使空间显得紧凑,有利于突出街道的繁华与热闹。
所谓“阳角”,以“升”为例,是指其内侧凹进去的空间。所谓“阴角”是指“升”外侧突出的空间。在外部空间中,“阳角”空间很容易创造;相对地,从道路与建筑的关系来说,“阴角”空间很难成立。在欧洲,著名的阴角空间有巴黎的旺多姆广场、哥本哈根的阿玛利安波尔哥广场。这些都是成功地运用“阴角”来增加空间的封闭性,形成令人亲切、安心的空间。在欧洲,保持转角的“阴角空间”为城市增添魅力而吸引人们。当沿着棋盘式道路布置建筑时,全都成了“阳角”空间,形成把人挤出去似的非人性化城市空间。相反,“阴角”空间可以创造出一种把人拥抱在里面的温暖、完整的城市空间。
目前在街道空间中营建“阴角空间”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让面向道路的建筑大胆地往后退,如果可能让对面的建筑也同样地后退,这样就可以将建筑后退之后产生的场地作为市民开展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另外一种是利用下沉式庭院技法,创造出高质量的封闭式外部空间。最有名的例子是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下沉广场,给街道带来了生气。因此,在营建街道空间时,需适当地营造一些阴角空间,以丰富街道空间的格局,提升街道活力。
街道空间狭长,具有纵深感,有聚景作用,但缺少变化。如何将街道空间依据使用功能,并按照游人的游览心理对动静观察的要求组织街道景观要素。如何增加街道景观的层次和深度,使其更加引人入胜,是设计师最关心的问题,常采用对景、偏移、引导、对比、分段等艺术手法使街道更具曲折缠绕、转折偏移、高差错落等特点,这样既能避免街道性空间垂直冗长的单调性,又能使城市街道更具有情趣。
对景的“对”,就是相对之意。我把你作为景,你也把我作为景。街道对景景观是对街道空间的组织、利用和创造,反映了观景点和景面的相互关系。对景的观景点和所对的观景面宜虚不宜实,宜透不宜隔,宜有空间距离,不宜有其他实物阻挡审美视线,也就是说,其间应留有“对景空间”,这样,景观点—对景空间—所对景面,就形成了一条审美的对景线。城市节点是运用对景的最佳位置,因为游人在节点处需要对前进的方向做出选择,因此会非常注意周边的环境。在节点处运用对景景观,不仅可以起到引导、定位,明确方向感的作用,而且还可以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城市空间中,典型的节点有街道的交叉口、交通广场、立交桥、曲折道路的转折点。典型的景面,如建筑物、雕塑、钟楼、市政设施、广告牌等。通常对景景点可以是位于街道对面形成的底景,通过其增加街道的方向感,也可以是位于交叉路口转角的特色建筑,它不仅统领着建筑群,而且统领着交叉路口,丰富着路口的对景景观。
街道是由很多个节点组成,就像是乐章一样有“序曲-发展-高潮-结束”。合理的节点设置会使街道空间更具节奏和韵律。如果连续段太长,会使街道视线过于通畅,最终使景观序列一览无余,引发游人对街道空间的单调感、乏味感。长度适中的街道“段”能使街道空间既丰富多变,又统一有序。因此,安排街道景观序列时,常采用偏移的手法增加景观层次。例如,采用偏移的手法,可把街道空间分割成明显不同的场所,引导和暗示行人接下来将进入到不同的场所,可有效地提升街道的趣味性,并削弱了一条直形布线的急迫感,还能把不显眼的建筑物引入视线范围。总之,利用微妙偏移会使街道更具趣味,避免了视线的无限延伸,并可减少行人的疲劳心理。
在街道空间中,常通过远处的建筑、铺装、小品等引导游人进入下一个空间节点进行游览。这种街景的特征往往表现在沿途景色中包含着一个既很诱人却又不能直接到达的单体时。引导通常还可以采用在依地势而建的台阶处布置树木、小品或者通过地面铺装的变化来引导游人的视线,从而产生诱导效果。
过元炯先生在《园林艺术》中提到:“对比是指园林中通过空间的开合收放、光线明暗深浅以及虚实等对比,使人产生层次和深度感。”在街道景观中,可以利用景物的高低关系来丰富景观层次,如通过利用低矮的植物等来烘托特色景物的高大。也可以通过运用景物的进退关系、明暗关系等进行对比,形成生动有趣的景观。
分段同样是为了避免街道空间的狭长感,通过其来打破街道序列中单调的透视,增添街道空间的层次感和趣味性。在城市街道中坡度较大的地段,可利用地形的高差进行街道空间的分段,从而形成不同的街道空间层次。也可以利用牌坊、门楼、拱门、过街楼、高架桥、通口等,对街道空间进行分段。游人在穿行拱门、过街楼等时,会下意识地加强注意,使游人感受到从已知空间走向未知空间的乐趣。
城市街道景观是一个综合的载体,它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变迁。因此,在街道空间景观方面,应注重人性化空间的营建,多为市民提供休憩、交往、娱乐的场所;在街道绿化方面,应适地适树,丰富行道树的种类,注重植物层次的搭配,以美化景观;在硬质景观设计中,应统一街道两侧建筑和小品的风格、色彩、高度等,使街道景观更具整体性。同时,街道空间景观的设计还要基于以下原则:1)综合考虑周边环境的影响,准确把握街道的功能和作用;2)从游人的视觉、行为特性出发,以满足人的行为需求;3)在街道设计中既不能一味地追求宽阔笔直的景观大道,也不能片面地强调街道的曲折变化,而应立足于城市的实际情况,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增加一些空间的变化。总之,城市街道空间景观设计需要以塑造城市文化为核心,充分利用对景、偏移、引导、对比、分段等艺术处理手法,形成独具构思且变化丰富的街道空间序列,这样才能营建出风貌别致、形式各异的街道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