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小芳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贵阳 550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且深远。近年来国家推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已将部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但农村地区仍约有5.57亿人口,且我国大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偏远农村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人口居住环境的重要途径,是保护脱贫攻艰成果、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乡村振兴才能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安居乐业,才能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实现伟大“中国梦”。人力资源始终在推动经济和稳定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1]。显然,人力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生产要素,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人力资源的发展为基础,只有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潜能,全力提升人的素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作为农业生产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是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实现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实现农民生活富裕,首先就是要让农村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让农民增收,摆脱贫穷、走上富裕的道路。随着经济水平以及现代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作物栽种,而是一个融合了种、科、教、商、管于一体的高科技、高效能的新型农业体系,这个体系中每个环节的工作都离不开人力资源,尤其是高质量人才的参与。因此,必须加大农村地区人力资源的引进力度和开发力度以保证农村地区产业有人管、产品有人推。
生活环境的恶性发展或良性循环必然受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农产品的栽种和树木的砍伐对环境的破坏愈发严重、生活垃圾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乡村环境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既要发展经济又要留住青山绿水,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既要生活变富裕也要环境变美丽。人力资源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仅是开发的对象和客体,也是开发的动力和主体。打造农村生态文明,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实现生态宜居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培育淳朴的乡风、优良的家风、文明的民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推动力量。优秀的民间习俗需要人传承,绿色发展理念以及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人。乡风建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农村地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必须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文明乡风,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村民正确的科学观、崇高的道德观,需要全体村民的努力和协作。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的基层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治理好不好,既关系到能否保留当前农村建设的成果,也影响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人们既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也是乡村治理成果的受益者,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激发人力资源在乡村治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保障。
尽管乡村振兴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强力支撑,但当前我国农村人才资源的现状不容乐观,城乡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受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了农村地区人才流失严重、人才馈乏,制约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首先,受老一辈思想的影响,农村学子“跳农门”观念根深蒂固,脱颖而出的学子大多选择留在城镇工作,学历较高的劳动力基本流失。其次,村社干部工作要求高、待遇低是普通现象,加之农村教育本身师资力量薄弱、硬件配备不足等问题,人力、物力、财力不足,让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困难重重,职能部门主观上忽视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再次,农村地区大多在乡村道路建设、农村房屋修缮、农村基础公共设施方面投入较大,这些投入见效快,呈现效果好,乡镇干部潜意识中将工作重心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人力资源的投入周期长,对投入效果的考核不易把握,导致主管部门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意识不强、投入不够。
尽管国家一直在大力扶持农村产业发展,但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产业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一是产业不完善、经营规模较小;二是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价格低、群众经济来源少;三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不到位、基础设施薄弱、生活不便利、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大,这些现状造成大量青壮年人才流失。加上城市发展机会多、收入来源广、生活环境好,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已成为当前广大农村青年的选择。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077万人,在2018年的基础上增加了241万人,增长0.8%,其中,本地农民工11652万人,比上年增加82万人,增长0.7%;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比上年增加159万人,增长0.9%。[2]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市迁移,而城镇居民向农村迁移的则少之又少,造成了农村优质劳动力持续不断下降。
首先,从年龄结构看,2019年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40岁及以下所占比重为50.6%,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0.8岁,农村地区基本上是留守老人及留守儿童,大部分青壮年人口选择外出到附近的城镇甚至更发达的城市。其次,从专业结构看,我国农村地区技术性相关人才严重不足,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者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每年都会通过招聘、选调及公务员招考等方式为农村地区输送乡镇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村教师、乡镇医务人员等,但农村现有的工作环境仍然难以留住或吸引优秀外部人才,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明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地区逐渐开始使用现代化种植技术和耕种设备,加大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农村教育的薄弱逐渐凸显。乡镇一级基本只开设九年义务教育,高中、中职以上的教育开设在远离乡村的镇、县级以上地区,缺少相关人才来开展现代化培训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源相关的职业教育培训滞后。上级部门组织的职业培训,培训中理论知识讲述偏多,实用操作较少,与农村建设存在较大脱节,导致村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参与度不高,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3]。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以留守老人和妇女为主的农业生产者力量过于薄弱,必须加大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农村地区人才振兴,通过引人、留人、育人等方式,聚天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政府起着思想引导、政策指引、项目推进、服务监督等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在乡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同样起着领航人的作用。首先,政府部门要在思想上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意识,认识到农村人力资源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建立一套合理的人才回归制度,充分体现地区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思想观念,加大宣传力度,改善农民对现代农业认识,消除世人眼中的农村生活即“苦、脏、累”的不良印象,让留下的人才树立“农村可有为,农村有可为”的思想,坚定在农村干出一番大事业的信心,努力筑巢引凤,让乡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其次,当前农村地区正处在脱贫攻艰向乡村振兴过渡的阶段,经济形势及信息技术正在给农村地区的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力量,如何把握机遇,顺势而为,最终落实到农村的人力方面,需要政府根据当地乡村产业发展计划,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制定当地人力资源获取、利用、保持、开发的策略,对所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作出精准预测,确保乡村发展过程中充足的人力资源供给。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既要着力培养好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还要破除城乡之间不平等制度,提供合理保障,吸引人力资源向农村流动[4]。一是制定农村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可在项目、资金等方面向农村地区适当倾斜,通过政策优惠吸引优秀人才为农村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建立起能够留得住人才的薪酬福利体系,提高大学生村官及农村教师、医护人员、乡镇干部等乡村工作人员待遇,解决乡村工作人员的生活之忧。二是建立合理的创业制度,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为农村地区的创业人员创造创业优惠政策。三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开发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服务乡村人才在学习培训、工作晋升、薪资待遇等方面的优惠条件,吸引那些有创业能力但回乡意愿不强的人员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制度设置方面要注意将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有作为。
采用“引进一批,发展一批,培养一批”的方式改善农村地区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第一,可参照城市企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方案加大市场化引才力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设立人才服务窗口,为引进人才在社会保障、户籍、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政策咨询和便利服务[5],吸引高学历、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地区创业或工作,同时给予推荐者一定金额的奖励,激励大家引荐人才。第二,加强城乡之间对口帮扶的合作力度,一方面农村地区向城市输送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地区人才交流活动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智力支撑。第三,对难以引进的稀缺人才,可整合各地职业技术院校、农村远程教育站点、行业协会、专家组织等单位定向培养本地人才,弥补人才不足。通过与普通高等学校或职业院校协同开发,让乡村成为高校有关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让高校有关专业的高水平师资成为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机组织部分,充实乡村建设人才队伍。
农村地区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要加大人才的培训力度。通过建立科学化、制度化、网络化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为农民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美国学者加里·德斯勒教授认为“培训就是给新雇员或现有雇员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须的基本技能的过程”[6]。培训中,要针对不同的群体目标,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及培训内容,以实践教学为主。首先,针对普通农户而言,其需求主要是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培训时,要在农户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基础上,将已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根据“解释说明、专家示范、学员操作、作好总结”的流程,以专家田间地头现场讲授为主,让农户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其次,对于返乡创业人员则以搭建平台为主,教育培训应结合经营、管理、营销、信息等方面的知识,让创业者成为 “有文化、能经营、会管理”的全能型人才,可邀请成功人士言传身教,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他们的热情,发挥他们创业致富的本领,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带头人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脱贫攻艰的过程中,涌现了无数像黄大发、邓迎香之类的带头人,一个带头人就是一根主心骨,就是一股“核心力量”,抓好带头人队伍,就抓住了乡村振兴建设的关键。首先要加强党的领导,培养优秀的基层组织带头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我们党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做好农村基层建设领导工作。引导党支部书记发挥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作用,始终保持一种高昂的精神状态、一股敢想敢干、敢于担当的精气神投身乡村建设当中。其次,加强农业经理人培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发挥其致富带头人引领作用,在群众出现资金、技术等问题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支持和引导群众致富增收。最后,引进考核机制,对带头人实行绩效考评,同时,在考核中引入村民参与评价机制,将村民对领头人工作的评价纳入考核范围,对评选为优秀典型的带头人,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以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充足的人力资源数量、优良的人力资源素质以及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保障,各地区可根据乡村发展规划,从人力资源的特性出发,采取合理的引才、激才、留才、用才措施,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培养力度,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