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熠,曹端丹
(浙江音乐学院舞蹈系,浙江 杭州310000)
艺术类高校学科特色明显,专业课程实践性强。专业教师角色多元,与学生接触多,他们既是领进门的师傅,也是专业上的引领者,更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只有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到专业学科建设当中,把德育宗旨和核心内容分解到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充分发挥每一门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专业教师的育人责任,变“独奏曲”为“大合唱”,艺术类高校才能培养出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美育教育的核心,拥有独特的育人功能。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都应兼有道德因素和美育因素,因此艺术类高校开展学科德育工作具有其特殊性。如何在学科的各个环节中融入德育元素,并确保其效果,是艺术类高校德育工作的关键点。
艺术类高校其学科本身充满了德育价值的取向。育人过程中更强化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注重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计划、课程教学、课程考核的各个环节,强调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功能,深入挖掘提炼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列入教学计划和课堂讲授的内容中,使德育内容与学科内容和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机结合。落实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真正把课堂教学作为育人的主渠道、主战场,真正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使得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力量。
美育和德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艺术修养、一定的专业能力,拥有良好道德情操的艺术工作者;德育培养的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法治观念、道德行为等。两者都统一于真善美的培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1]。
1.艺术教育促进德育效果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道德的力量,使之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旗帜”。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传递思想、文化、道德等的行为方式,许多艺术作品都包含了德育的元素,具有“以情感人,以美动人”的特点,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和谐发展。比如,充满爱国主义的音乐、舞蹈作品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美与善在艺术作品中交相辉映,审美和道德情感在艺术作品中产生共鸣。
2.德育提升艺术教育的内涵
只有充分发挥艺术教育中蕴含的德育元素的作用,才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推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提升艺术教育的内涵。对于艺术类高校的学生来说,保持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正确的审美观,就不可能有美的创造。此外,艺术教育若是没有了道德的底线和支撑,往往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艺术类高校学科专业性突出,为其学科德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应突出和强化专业课的德育元素,提高学科教学的德育实效,使学生在追求专业进步的同时,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
1.专业课程授课集中,有利于德育元素的渗透
相较于思政类和人文类课程,艺术类高校学科专业从课程内容上来说,存在着一定的统一性、系统性和关联性,“课堂”又大多集中在琴房、排练厅、舞台、演播厅等实践场地,授课形式以小班授课居多,有许多课程还要求一对一的授课形式。授课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及不同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将传统文化、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等德育元素隐性地传递给学生,弥补了传统德育工作的不足,有效加强了德育工作的效果。
2.专业课程实践性强,有利于德育元素的落地
与普通高校相比,艺术类高校大多专业课都是实践类课程,校内外艺术实践的机会也很多,学生有一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排练和演出。通过实践来理解课堂、检验课堂、赏析课堂,能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巩固课堂所学,突出体验和践行的特点,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逐步发现擅长的领域及存在的不足,是传统德育课程的有益补充。
3.专业教师角色多元,有利于德育效果的凸显
艺术类高校中,专业教师既是舞台演出的导演、艺术实践的指导教师,也是学生生活中的师长,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多。同时,专业教师都带有强烈的专业背景,对于学生的心理特点、道德素质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能够迅速发现学生在道德素质方面的特点和不足[2]。专业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下开展双重教育和指导,迅速提升学科德育的效果。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3]。艺术类高校的德育理论教育主要依托于“两课”老师,而实践教育则由学生工作部门完成,德育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是思政理论教师和思政辅导员。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集中在说理说教、榜样示范、品德评价等。在现实操作中,理论教育成果很难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只能通过单纯的卷面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的道德素质,无法对德育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考察[4]。
1.专业教师对学科德育工作认识不到位
专业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对于学科德育的相关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对于师德的内涵把握不够准确,对于德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很好地将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在以教授技艺为重的专业授课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将传授专业技能、传递文化知识与开展思想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授课过程中,往往更集中于技能的培养,缺少对德育元素的提炼和渗透,使得价值观、态度等德育元素的评价和培养往往变成虚设。在考核学生成绩时,往往也比较功利,忽略了品德养成的考核。
艺术类高校的年轻教师比例高,工作经验不足,再加上教学、评估、考核压力大,更多的教师倾向于把精力集中在专心创作和科研上,以确保考核过关和职称晋升,进而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课教学上,使得德育元素游离于课堂之外,无法扎实开展学科德育的相关工作。
1.艺术类高校学生中的艺校生,从小就进行专业艺术训练,专业训练的时间占学生学习总时间的比例比较高。高强度的专业训练使大多数学生无法在文化课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对于文化学习重要性的认知也不足,在文化学习的课程中纪律较为松弛,对思想政治学习更加不感兴趣。部分来自普通高中的生源,大多因在校期间文化课分数不理想,从而改为学习艺术,这类学生在学习上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5]。
2.艺术教育主张个性的培养,在艺术类教育中会强调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的开发,在创造艺术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的是个性而不是共性,所以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较普通大学生更为鲜明,倾向于从自身视角出发思考问题,集体观念相较而言更加淡泊,学生之间的摩擦与矛盾也较为频繁。
3.信息化时代容易使学生对现实世界产生迷茫和困惑,艺术类大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对主旋律作品不敏感,也缺少有效的采风和编创体验。对于主旋律作品缺乏情感上的肯定和赞同,往往认为这些作品比较抽象、离生活较远,不能积极主动去理解和把握,因而在认知上呈现出不够理想的状态,如认知认同度不高,行为认同度更低,因此在规范自己的行为时缺乏有效的引领。
艺术类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强调每门学科课程都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落实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职责,真正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科德育”教学评价体系,打造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使得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的育人格局,使各门课程都“种好责任田”,努力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真正落实要求
将“学科德育”理念充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强化学生人文素质、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的培养,引导学生既学会专业技艺,又懂得做人,实现专业教育与“学科德育”有机结合。
苗药头花蓼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大鼠胃黏膜PTEN、PI3K、AKT表达的影响……………………………………………………………………… 江明礼,等(8):884
2.完善课程大纲,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
根据“学科德育”建设要求,在教学目标中增加德育目标,并按要求设计相应教学环节,梳理并明确每门课程的德育功能,深入挖掘提炼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并将德育元素融入课堂当中,使其出现在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最终的学习评价中。
3.培育核心课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各二级学院在专业理论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中进行遴选,培育一批思政功能明显的课程,要求专业教师德育意识强,能力突出,能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侧重点。通过这些核心课程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每一位教师主动挖掘学科德育内容,实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德育素质一体化培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艺术类高校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要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专业教师的作用是最直接、最有效、最长远的,有调查显示,95%以上的艺术专业学生认为专业教师对他们的综合素质养成具有最重要的影响。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从受教变为自教,从教化变为自化[6]。
1.提升专业教师的德育意识和“主导”能力
首先,学校采用岗前培训、公开课、研讨会、老教师帮扶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学习培训,激励教师不断提升对学科德育的认识,丰富学科德育的内容,提高教学能力,提升德育效果,开创德育教育的新领地。授课过程中,对于专业知识及其所涵盖的德育元素进行思考、分析和探讨,并将其转化为提升思想政治高度的动力。其次,专业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应身正为范,用自身追求艺术时的那种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走近学生,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绝不姑息,促进学风的提升。再次,教师不仅仅是德育元素的发现者和讲解者,更应该是学科德育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协商者。利用实践平台,在各种专业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教育学生在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明确的目标的同时,要勤学苦练,激发内在创新活力。
2.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主体”作用
在学科德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逐渐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和德育素质更好地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首先,虽然艺术专业学生往往文化基础薄弱,但他们思想更解放、情感更丰富、个性更鲜明、实践活动能力强,很重视自身的专业能力建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鼓励部分学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让他们在听讲、示范、发言等各方面以身作则,带领全体同学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坚韧的意志品格和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性的讲座和学术活动,通过双向交流,开拓视野,丰富专业知识,激活思维,提高艺术生的综合素质。再次,尊重差异,分层教育。艺术类学生个性较突出,学科德育应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挖掘学生自我教育和发展的能力,找到自我成长进步的方式和渠道。
把德育工作融入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举措中去,更要把德育评价融入到教学评价中去。通过教学过程的完整设计,把握德育的内涵,重视德育元素的挖掘、传递、运用,确保学科德育的实效。以下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1.德育目标与教学目标相融合
德育目标是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应在教学目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7]。首先,从价值观着手,以培养人文与技术相结合的“德艺双馨”的舞蹈专业人才为目的进行教学,除注重表演加强训练外,要让学生切身体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背后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其次,着力于核心素质的培养。通过学习民族民间舞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审美,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及艺术修养。再次,德育目标的渗透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范畴,通过辅助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如课前的资料搜集、课后的作业反思、课外的艺术实践等,从知识与技能双重角度,培育勤学苦练的专业态度。
2.德育内容与教学内容相渗透
围绕专业特点,根据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实践的方式设定德育内容,德育内容要与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相统一。同时,突出授课重点、优化教学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找到德育内容和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为德育元素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平台。首先,选择有思想深度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动作背后的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接收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一份情感和心灵上的体悟和收获。其次,舞蹈本身就蕴含着深远的德育意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蹈学习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是坚守,是热爱,是不忘初心。
3.教学方法中德育元素的运用
德育元素的落地一定要通过具体的方法才能得以实现。既要保持知识的完整传授,又要实现德育目标;既要坚持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又要运用新型的信息技术;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又要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行为习惯化。首先,要用理论知识辅助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理论知识渗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拓展查阅、收集、整合民族民间舞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文化资料,掌握民族民间舞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风土人情、流派艺人、风格特点等。其次,通过扒剧目,练习典型舞姿,利用和创造教育场景,创造感动、领悟、困惑、矛盾等具体场景,提升学生对于优秀作品的全面理解和领悟,从而促进德育元素的内在升华。再次,赏析或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优秀经典作品时,通过言语和肢体上的沟通、对话、交流,找到知识点与学生思想、行为的结合点,使学生全身心浸润其中,熏陶受教,引导学生更迭自我认知,主动挖掘和吸收德育元素。
4.教学评价中德育元素的体现
实行学科业绩考核和德育考核的知行合一,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确保学科德育的实施效果。首先,将教师的育人效果纳入评价考核体系,如设定一定的考核标准来评判教师能否主动并善于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元素,能否“以身示范”,树立自身引路人的良好形象,能否将专业学习和品德养成相结合。只有树立了德育的风向标,学科德育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评价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其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鼓励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在评价手段的选择上,可以多采用信息化手段。在评价过程中,要倡导诚信意识,引导师生严格根据事实进行评价,要及时反馈德育评价的结果,鼓励学生不断反思自我,完善自身[8]。
1.增强艺术实践,丰富育人体系
艺术类高校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各式各样的艺术实践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学科德育的重要平台,也是检验学科德育的重要形式。如各类实习、见习、社会服务、各类专业比赛等,能够丰富德育的内涵,使得德育教育的形式更丰富、效果更直接。比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能够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提升品位,更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提升团队协作精神,更加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悟出“学艺、做人”的道理。
2.优化环境文化,提升育人功能
艺术类高校的校园环境本身就是良好的学科德育资源,各类乐器造型的建筑物给同学们营造了专业化的氛围。融合专业特色,利用校园里多元的硬件设施,比如琴房、排练厅、教室等授课场所,以及舞台、音乐厅、大剧院等演出场地,宣传学科发展历史、优秀师生代表、作品集锦等健康向上的学科专业元素,在无形中感染人的情绪,增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在此基础上,培育专业文化,锻造集体凝聚力,培养专业敬畏心,进一步丰富学科德育效果、优化育人的氛围。
3.运用信息技术,让育人工作活起来
艺术类高校学生通常思维活跃,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因此,要注重发挥网络等新媒体在学科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利用好微信群、QQ群,从手段创新到效果走心,从方式灵活到效果鲜活。不断拓展德育工作的网络平台,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适时推送最新和最全面的校园德育相关内容,传播学科德育故事,塑造学科德育标兵形象,注重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的传播,提升学科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新时代对艺术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类高校应以学科德育为主渠道,促进全员育人,加强对自身学科德育工作的研究,增强学科德育特色和亮点,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学科育人工作模式。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上迈出新步伐,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上筑就新高峰,更好地为祖国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