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春凤
(丽水学院民族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养老是人们生命周期进入衰老最后阶段的一种生活特殊需求及满足的过程。它体现着人类社会自我发展中不同年龄群体存在的周期性调适及有机联系的事实,从古至今都是社会密切关注的事项。中国于2000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的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截至2018年底,我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数为16 658万,占总人口比为11.94%①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28_1651265.html。。老龄人口机构养老的意愿低且养老机构的质量与数量不足以适应高速增长的老龄人口,因此家庭养老仍是当前中国的主要养老方式。这说明学界需深入探讨如何提高家庭养老的质量,促进家庭的稳定幸福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国外学者对于中国养老问题的研究,多从宏观角度出发研究整体老年人口或是特定的老年群体,集中于养老保障方面。洛琳聚焦养老体系的改革,引入由雇主、雇员和政府通过集合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计划[1];拜罗里耶·尼哈等评估农村医疗保险对中国农村养老的影响[2]。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学者侧重于从伦理角度探讨中国养老,在如何界定养老模式、经济责任的承担主体[3]以及文化特质[4]等问题上,见仁见智。学者基本肯定家庭养老的积极意义,认为在孝道观念淡化、农村劳动力出口的冲击下,家庭养老仍是符合基本国情的选择[5]。关于孝文化与养老的关系研究,杜玉霞认为孝文化的传承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6]。李亭亭则将个人对老年人、对家庭的道德与责任扩大到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认为孝文化促进社会的规范运行[7]。以上学者的研究对象为汉族地区的老年群众,少数民族独特的孝文化内涵也引起学者的关注。壮族在为死者吊丧时用壮语诵唱的“行孝歌”一方面歌颂祖先的恩德,另一方面强调孝顺父母[8]。刘红指出由于汉文化的输入与渗透,其民间文学、日常生活以及传统曲艺均体现孝的主题[9]。刘赟重点调查了贵州务川土著民族仡佬族的哭丧歌蕴含的孝道观念[10]。
前述成果带给笔者诸多思考,但与其他学者注重中西部民族信仰层面的孝文化不同的是,本文将探讨东部民族日常生活体现的孝文化,并分析孝文化对家庭养老的作用。为此,本文选择位于东部地区的浙江省景宁县,运用田野调查、非结构访谈等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探索畲族孝文化内涵,为提高老年人养老质量提供一种解决的思路和切入点。
景宁畲族自治县(简称景宁)是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隶属浙江省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下辖2个街道4个镇与15个乡。2015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7.1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7万人,占总人口比为11.46%②数据来源于景宁县统计局《2015年景宁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ahmhxc.com/tongjigongbao/12089_2.html。。
大张坑村是景宁东坑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县城东南,距离县城约23 km。该村共有大张坑③本文讨论的是大张坑自然村,下文不再一一注明。、草鱼塘、岭口3个自然村。它地处敕木山麓,海拔650~800 m,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山上林木葱茏,云雾弥漫。大张坑属山区,总面积16.6 km2,林地面积5 431亩,但耕地面积仅249亩,主要种植水稻和薯类,近年因白茶价值高而改种白茶的现象也在逐渐增多。
正是由于大张坑畲族村相对封闭的地理区位,畲族孝文化保留较为完整。另外,村集体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孝道观念成为影响老年人居家养老质量的重要因素。笔者2017年4月在大张坑畲族村田野调查期间,由于部分村民不在村中,调查所得总人口为239人,均为畲族,与村委提供的278人不符,但是基本可以反映大张坑村的人口情况。村中60岁以上老年人70人,占全村总人口比为29.3%;65岁以上老年人53人,占全村总人口比为22.2%,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
《尔雅》言: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进一步明确: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是代际关系调整规则及行为方式,是晚辈对长辈关系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孝不仅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也体现在父母亡故后依礼安葬、祭祀。大张坑畲族村围绕孝构建的孝文化,包含日常饮食、居住、做寿、送终等。其孝文化的传承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
父母年老,丧失劳动力之后,子女的“反哺”意愿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老年人家庭养老首先要满足物质需求。孝的行为最主要体现在子女对老人的日常关心。子女每月购买米以及较为松软的零食给老人,逢年过节会给老人包红包表心意。LFQ表示:“不打骂父母,有饭给父母吃,有地方给父母住;过节时多回家探望父母,买些鸡带回家给父母吃就是孝顺。”LMG同样认为“有吃有穿,不会让老人饿肚子,有时间回来看望父母,帮父母提一些重物,父母生病了带他们去医院治疗”是孝顺父母的行为。
笔者在村民LFL家中看到一箱红酒,经访谈得知,老人平时爱喝酒,红酒是其儿子过年回家特意为其购买。大张坑畲民有饮酒的习惯,最为常见的是家酿红曲酒。由于大张坑畲族村海拔较高,酒能够驱寒解乏,因此饮酒的传统一直延续。
除了子女为老人购买生活必需品和老人喜爱的食物外,就餐前的入座顺序也体现出对老人的孝。就餐时,老人先入坐于面对大门的尊位,凳子尤其特殊,较子女所坐板凳稍宽,畲语发音为“凳板”。一般每户畲民家中都有这样一条稍宽的板凳,既稳当又彰显老年畲民的特殊地位。如果是行动不便的老人,由子女搀扶着入座。在附近市镇打工的子女也会在周末携子女回家看望老人,并携带一些老人喜爱的食物。年轻人对老人态度恭敬,即使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也不会随意批评老人。LGJ对孝敬父母有其看法:“说话不要乱说,不要说闲话(尊敬父母),要一直对父母好,不能今天对他们好,明天就不管他们了。”从养老到敬老,畲族孝文化的内涵在逐渐拓展。
在大张坑畲族村,不赡养老人会被村民瞧不起,因此不赡养老人的情况极为罕见。舆论和社会道德的约束为老年畲民提供了一定的养老保障,创造了良好的养老环境。
村民以家庭为单位承担养老义务与责任。随着家庭成员数量的增加,年龄的增长,分家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在大张坑畲民的传统观念里,家庭成员数量越多,证明家长的能力越强,所以畲民很少分家。若分家,家庭成员在老人在世时就会划分好房屋山林土地的所有权,避免日后再起争端,破坏家庭和谐,甚至影响村庄稳定。分家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对老人赡养责任的约定。LMS家共有3个儿子,大儿子做了上门女婿,分家时约定好二儿子负责赡养父亲,小儿子负责赡养母亲,大儿子并不需要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平时LMS夫妻二人独自居住在老屋,自己做饭。LMS中风卧病在床后,由二儿子一家负责日常的照料,治病费用由其退休工资承担。LMS去世后,所有的丧葬花销由二儿子一家承担。
在大张坑畲族村,有些人家由于家中子女众多,经济贫困,难以维持日常生活,就把儿子送给没有孩子的人家(做养子),或者是只有女儿的人家(入赘)。畲族不歧视入赘,男性上门和女性出嫁都是正常的现象。做了上门女婿的男性,等同于嫁出去的女儿,不必承担自己父母养老的责任,只需赡养其妻子的父母。
大张坑村畲民一般给50岁以上的长辈做寿,做寿仪礼的隆重程度与年龄相关,年纪越大越隆重。年龄逢十的大寿畲语称之为“送十”,如某人今年过60岁的寿,其他畲民就称他(她)今年“十”了。最能体现畲族传统孝道的是一家的团圆相聚,小辈走得再远也会回来给长辈过寿。
LSR过79岁生日时,4个儿子、2个女儿和他们的配偶都特意回村庄为老人庆祝生日。平时各个子女都在景宁县城租房子居住,只有一个儿子留在家中照顾老母亲,其他人有事情的时候才会专门回家。除了子女给父母过寿外,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也会来给长辈过寿。这些晚辈多以一只猪腿作为寿礼,关系亲近的赠送衣服鞋子或是钱财。
在对村民的访谈过程中,LYR表示:“长辈活着的时候,他们需要什么就给他们买,经常买好吃的东西给他们补补身体。过辈(过世)以后,就做一个好一点的坟墓。”这表明大张坑村孝文化的对象从现实存活的对象延伸到已经逝去的人,范围逐渐扩大。
丧葬仪式是人的一生最后的阶段,也是一种对世人的宣告。在大张坑村,长者年龄甚老了或是疾病缠身的时候,其子女会提前为老人准备一些百年以后的物品,包括提前修建墓地,准备寿衣。做这些准备是为了避免老人突然过世,家中慌乱来不及准备。这是村里自古就延续下来的,村子里的老年畲民并未对此表示不满。
女性畲民在去世以后,专门的互助组织成员负责通知其邻居以及亲属。娘家人需由孝子专程上门通知,以表示对娘家人的尊重和孝顺。在出殡前一天的下午娘家人由孝子接到家中参与葬礼。舅家进门之前,死者的子辈和孙辈都必须按照长幼内外顺序呈一长队跪在家门口,每人手上持一把香迎接。娘家人从他们每人手中接过香,带入灵堂插入香炉中,最后进门的人扶起跪着的人。若是娘家人认为这些子孙辈对死者不孝顺,生前没有善待死者,或是死后葬礼仪式办得不够妥当,就不会把他们扶起来,让他们一直跪着,任村里人以及来往亲属围观谴责。
代际关系原理认为代际互动表现为两代间的抚养、赡养、继承等形式[11]。大张坑畲族村的孝文化不仅体现在子辈对父辈的赡养,更体现在三代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递。
大张坑畲族村的父母通过传说故事教育孩子尊敬老人。传说在敕木山上,曾经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奶奶,与孙子一同生活,但是孙子不孝敬老人,不提供食物,最终被天上的雷公夺去了性命。由此可见,在村民的认知结构中,不孝顺老人会受到天神的惩罚。此外,流传于村民中的汤夫人传说,也起到了引导村民向善、传播畲族传统道德价值观的作用。汤夫人显神术将下丘水倒灌至山上的农田,以解父亲的忧虑,呈现出孝女的形象。汤夫人信仰体现出明显的孝义文化,教化民众尊老向善。父母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向孩子传达尊敬老人的观念,孩子对于神秘力量存在敬畏之心,在神秘力量的约束之下,进而产生尊老敬老之心。
家,同样也是孝文化传递的场所,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方式。尊老敬老是畲族社会的传统美德,大张坑畲族村的孩子从小就被教导要尊重老人。在亲属称谓的学习上,孩子被教导不能直呼老人的名字。另外,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老年人的孝的行为,潜移默化间影响孩子,孩子逐渐学会尊敬老人。
我国养老在代际关系上自有特点,与西方亲子关系的义务分配上存在着差别。费孝通指出,中国是一种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反馈的模式,简称“反馈模式”。西方则是一代代接力的模式[12]。这表明中国传统养老依靠家庭内部代际反馈来赡养老人,代际反馈的水平受孝道观念影响。受马克思·韦伯的影响,象征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认为人是悬挂在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而文化则是意义的网络,文化与社会发生关系互动[13]。孝文化作为大张坑畲族村寨文化系统中的一部分,对个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产生影响,进而对老年人家庭养老的质量、家庭和谐以及村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养亲、敬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孝文化合理的家庭伦理思想内容。”[14]因此,子女对父辈养老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慰藉,就是孝的行为。子女是否孝顺成为影响老年人养老预期的重要因素。大张坑村畲族孝文化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提高老年人养老质量。
按照地方性知识,当地人按照食宿的责任分配区分养老的方式。大张坑村主要养老方式有5种:自伙、轮吃轮住、轮吃不轮住、轮住不轮吃、固定奉养。子女外出打工,无法直接赡养父母的家庭,老年人一般自伙,子女按时提供食物及钱财。子女较多的家庭按照子女的经济能力和居住距离确定承担食宿责任的主体。分家过程中赡养父母的约定保障了村中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在孝道观念的指引下,子辈向年迈的父辈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保证正常生活。
“‘敬’是‘孝’的最本质要求和最集中的表现。物质生活有了保障之后,父母们最期盼、最渴求的就是子女的精神慰藉。”[15]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包括了对老年人的人格尊重和精神关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社会文化逐渐发展为后喻文化。后喻文化这一概念是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的三喻文化的第三个阶段,是指“由青年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文化形态,某些方面的知识老年人需要向年轻人学习”[16]。在后喻文化时代,子辈对父辈的经验依赖减弱,老年人的权威地位逐渐降低。大张坑村通过就餐时的顺序和凳子的宽度彰显出老年人在家中的特殊地位,满足其精神需要。
畲民逢十做寿,家中小辈必定回家为长辈做寿。平日里无法相聚的两代人,甚至三代人、四代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聚集在一起,增进家庭成员间情感的交流。另外,在畲族社会中,存在较多入赘现象,因此不仅父子、夫妻、婆媳关系是主要家庭关系,父女、翁婿关系也是较为普遍存在的关系。在多重复杂关系中,年轻人与老年人的关系和谐与否影响着家庭氛围是否和睦。在畲族传统孝文化的影响下,个体保持孝道意识,老年畲民能得到较好的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从而稳固家庭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家庭的和谐维系了整个村庄的稳定。畲民除了以家庭为交往单位外,也以个人为交往单位。大部分农村社会的社会关系是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村民之间密切联系的程度较高[17]。大张坑畲族村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畲寨,邻里关系和睦,村庄和谐。类似丧葬仪式的群体活动,将大张坑畲民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增强他们的情感联结,提高了民族凝聚力。
从另一层面来讲,老年畲民与外界互动,在互惠效应下,获得一定程度的养老帮助。在农忙之余,大张坑村老年畲民无论男女常会去其他村民家中“过家家”(畲语中意指串门)。泡几杯茶,拿几盘腌咸菜,放几双筷子,畲民们围坐闲聊,道家长里短。若是冬天必然要在桌下燃一个大火炉取暖。过家家时,用咸菜、茶来招待邻里,是大张坑的日常礼俗,也是消遣养老时光的好方法。孝文化在大张坑畲族村家庭养老中实现从满足老年畲民个人的物质以及情感需求到促进家庭的和谐,最终维护村庄稳定。
老龄人口日益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的显著特征。本文以浙江省景宁县的畲族养老为例,讨论畲族孝文化内涵。从老人生前的衣食住行、做寿到身后的丧葬仪式,无不体现出畲民的孝道观念。正是在传统孝文化的指引下,老年畲民老有所养,幸福感较强,家庭成员之间增强了情感交流,关系和睦,进而巩固村寨的稳定。在畲族道德规范的约束下,大张坑村村民孝道观念强,并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实现孝文化的代际传递。
传统孝文化在现代社会并未式微,相反,其在家庭养老中显现出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破除农村的养老困境,强化家庭养老的功能,重点在于弘扬养老爱老敬老的孝文化精神,提升民众的孝道意识。
本文的撰写是在丽水学院民族学院吴稼稷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完成的。此外,写作过程中,郭献进教授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方明副教授多次审阅,修改细节,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