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宏
(辽宁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0 )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家庭、家风、家庭教育问题。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反复强调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缺失的爸爸、焦虑任性的母亲、孤独空心的孩子。多数家庭在教育孩子上把任务落给了母亲。而中国当下社会的家庭中,母亲这个角色的完成存在着“天性母亲”的认识误区。(注:天性母亲即女人生来即会当母亲,不用后天教育学习)母亲为什么会在教育孩子上普遍存在焦虑任性?这是因为其自身还没有完全具备做母亲的基本和必备的资格与条件,在自己可能还是个孩子的情况下就匆匆做了母亲。于是就出现了许多的问题〔1〕。
1)女性在做母亲的知识普及与储备方面整体比较缺失
母亲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后继人力资源发展建设的关键。做母亲的准备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结了婚这么简单,也不是身体健康这么容易。它有着系统的知识体系,从人格、心理、观念、能力的知识储备到对生命、家庭、孩子的科学认识等一系列知识储备、心理储备、能力储备。
2)女性在生孩子之后做母亲的行为有失偏颇
母亲与女孩的角色完全不同,不同的角色就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某些女性角色错位,行为也就错位,导致承担不起和承担不好母亲应有的行为示范作用,这对孩子的人格成长具有危害性。
3)女性获取做母亲的知识渠道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在中国社会,家庭、自己的母亲是教授女性做母亲的重要途径,此外还有民间、左邻右舍的口口相传与个人的耳闻目染,这些知识杂乱纷呈,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正确性正。更缺乏进过正规系统的专项学习培训。
1)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由性别差异衍生的“天性母亲”的文化认知与传承妨碍了对母亲教育与引导的重视与实施。社会基于性别期待总认为女性生来就会做母亲,这种性别期待也影响女性自身尽可能按照这种期待做个贤妻良母。导致两方面的认同结果:一方面满足男性主宰社会、家庭的心理需求;一方面也强化了女性“天性母亲”的广泛认同〔2〕。
2)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母亲教育与引导属于上层建筑,它制约与社会经济基础发展,母亲教育与引导的重视程度与规模直接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当今社会女性需要分担家庭养家糊口责任,需要分担职业与社会责任。女性在接受母亲教育和履行母亲职责的时间受到影响。加之倡导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社会因素又凸显女性社会角色的重要,因而对母亲教育与引导的重视与具体实施就大打折扣了。
3)教育因素的影响
因为社会层面的问题,造成目前对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作用,特别是母亲教育与引导的政治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等一些重大问题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高度重视。从制度层面针对母亲教育与引导体系中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教育考核等重要环节还是个空白,只有零散的民间团体、社会组织在做着教育工作。
4)个人因素的影响
母亲教育与引导缺失与女性自身成长过程中受母亲的教育与引导意识、重视程度有关。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教育与引导,母亲的重视与理念科学正确与否都直接影响家庭女性对母亲教育与引导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
5)制度法规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目前没有在制度上、立法上形成对母亲准入资格的严格规定,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现在干什么工作都需要上岗资格证,唯独当家长、当母亲不需要资格证。容易导致母亲教育与引导出现不科学、不系统等问题。
家庭建设中,父母、尤其是母亲在扮演家庭角色、完成家庭使命、教育培养孩子三大任务中承担着的构建与决策、兴旺与发展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具体关系到一个家庭即社会的细泡组织如何组建、双方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边界设定与处理、家庭组建后家庭生活模式、习俗、生活状态怎么样、家庭发展规划如何制定与实施、子女如何抚养、教育、家庭成员如何处理邻居关系等家庭建设重大问题。
我们经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的人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家庭、家风、家庭教育的内容与传承。一个家庭养育子女的重大决策观念、子女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思想行为,直接关系到子女能够受到良好健康完善的人格形成教育。母亲在塑造孩子健康积极高尚的人格中起着榜样、示范、引领等重要作用〔3〕。
1)母亲的灵魂影响孩子的未来
母亲的形象至始至终影响着人的一生,也许很多人不会认真地思考和承认这个问题,但是这确实是一个不能否认的真理!一个人从小到大,只要他(她)的母亲伴随着他们的成长里程,母亲的一切,包括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做人原则;母亲的思想,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始终影响他们的孩子,那些孩子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
2)妈妈是最好的心灵治疗师
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主要是情绪问题,孩子是活在母亲这条船里的,一点点动静都会影响到孩子,破坏孩子的内稳态。对于每个人而言,妈妈都是最重要的。这个重要是双重性的:一方面,妈妈的爱是我们内心幸福与健康的基石;另一方面,妈妈的非爱行为,也常常是我们内心痛苦的源头。好母亲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平和,要成为一个好妈妈真不容易。
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行为准则。当前青少年一代来说,他们是迄今至2050年几十年间,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主力军和生力军。这一代人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素养、精神风貌,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成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要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担当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的历史重任。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加强母亲教育意义十分重大。它关乎国家发展前途,国民综合素质的系统工程。母亲创造人的生命,母亲塑造人的灵魂。有了优秀的母亲教育与引导,才会有优秀的民族。原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曾批示:“母亲教育工程可以讲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高度重视对母亲的教育与引导工作〔4〕。
法律与制度的建立是确保从国家层面强化母亲教育与引导工程的基础,是强化母亲教育与引导工程的有力保障。
建议国家立法部门将母亲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尽快建立《母亲教育法》,通过法律途径确保国家、社会、个人高度重视母亲教育与引导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制定出台母亲教育与引导体系,进一步明确母亲教育的目的、母亲教育的任务、母亲教育的内容、母亲教育的组织形式和监督评价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把母亲教育与引导工程纳入到建设和谐社会 的整体布局,完全符合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而且这项工程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源头工程,是关系到培养合格健康的人力资源的重大工程。
首先转变观念,把母亲教育与引导工程作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业务工作,教育部门本身承担各级各类教育工作,母亲教育与引导正是教育部门的工作范畴之一。如果过去我们没有特别强调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而是更多关注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那么母亲教育与引导严格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职业教育,是教育培养女性能否有资格、能否胜任母亲这个职业事业。因此建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和强化女性母亲教育与引导培养与教育,通过建立行政制度监督考评母亲准入资格证制,进一步理顺母亲教育与引导体系的相关问题。
社会团体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促进社会和谐,改善社会环境,提高受众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组织妇女群众促进妇女再教育是妇联的职责所在。妇联可以配合政府,以提高社区妇女自身能力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母亲教育与引导准入资格培训与服务,进一步拓宽母亲教育与引导的继续教育领域和空间。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直接为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而直接为社会服务这一职能更是凸显了高校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高校力量的介入不仅仅是高校职能的体现,对于促进社区社会发展、提高我国公民整体素质也有极大促进作用。
强烈呼吁高校根据现实教育需求增设“家庭教育”、“母亲教育”专业。通过高等教育途径提升母亲教育与引导的政治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社区组织的包括文化艺术学堂、健身与体育活动、家政培训、卫生与健康讲堂、技能培训甚至广场舞教学等不同女性主题活动,都可以成为促进妈妈们提升自身素质的媒介与平台,社区是解决母亲再教育问题的主阵地。这块阵地是实施母亲教育与引导的有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