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多玲
(辽宁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4)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高校思政课要以学深弄懂基本理论、增强思想引领和真理魅力为目的,力求以理服人、以理感人、以理育人”。〔1〕抗联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白山黑水间流淌着抗联英雄们“爱国情怀深似海,革命理想高于天,斗争到底血染尽,万难不辞气如山”的精神气概,构成了当今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东北抗联精神所蕴含的深刻底蕴,是思政课非常宝贵的教学素材。本文以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为例,探讨思政教学与抗联精神的契合性及将抗联精神融入融入思政教学的路径。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形成了伟大的抗联精神。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我们党、军队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抗联精神研究专家张洪兴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在其著作《东北抗联精神》中将抗联精神界定为“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勇敢顽强、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以下简称《思修》)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抗联精神所具有的深刻精神底蕴与《思修》的核心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3〕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重精神优秀传统的忠诚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抗战时期,无数抗日勇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以牺牲“小家”为国家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东北大地最英勇的抗日之歌、爱国赞歌。把抗联英雄们以身殉国的爱国主义情怀,融入《思修》课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的讲解,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说服力。可以起到以理服人、以理感人、以理育人的重要教育作用。
树立科学高尚、积极进度的人生态度,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价值,成就出彩人生是《思修》课在第一章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从“佛系青年”、“柠檬精”、“光想青年”、“逃避性沮丧”等这些看似戏谑、调侃的网络热词在大学生中的流行,在不同程度上折射出新时代大学生面临多元价值取向的困惑。人生是用来拼搏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4〕抗联精神中所具有的朴素的、厚重的人生价值取向可以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提供精神给养。东北抗联英雄们在满天风雪,极度严寒的自然条件下,在物资补给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饿了吃树皮,渴了吃口雪,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艰苦卓绝战斗。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将自己的名字深刻在中华民族史册上,一个又一个无名英雄,用血肉之躯守土护国,无怨无悔。这种积极向上的、坚韧不拔的爱国人生态度,为《思修》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向上和善、知行合一是我们对新时代大学生道德素养培养的要求。中国革命道德包括革命理想、革命精神等丰富的内容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传承和弘扬的重点。抗联英雄们之所以能够排除万难、坚持奋斗、无私无畏、不怕牺牲,就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主义精神。习总书记指出:“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共产党员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在自然环境恶劣的东北,在零下数十度的冰天雪地,在物资供给极度匮乏的战争环境里,是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让抗联战士视死如归,顽强战斗,依然行走在抗联路上。“艰难困苦、玉成于汝”历经14载的艰苦奋斗,终于赢来抗战胜利的曙光。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品质,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的道德价值取向,为思政教师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提供了价值导向。
马克思主义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状态,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我们要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造福中国人民,也是造福世界人民的共产主义社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梦绝不是‘霸权梦’,我们没有准备去取代谁。只不过是让中国恢复应有的尊严和地位,过去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屈辱决不会重演。”〔5〕“休戚与共、团结抵辱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诠释了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的奋斗理念。思政教师在讲解树立“崇高的理念信念”和“实现中国梦”的章节中可以贯穿抗联精神的内涵。
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共六章,分别是人生的青春之问、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除了在教学内容融入抗联精神,还可从教学资料库的建立、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教学等路径将抗联精神与思修课深度融合。
抗联精神教学资料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以实际教学的需要为基准。思政教师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通常需要面对的是一个问题链。这个问题链有三部分构成,第一类问题是教学团队依据教学大纲,梳理教材,通过研讨、辩论得出的需要讲解的重点理论问题。第二类问题是通过课前调研、课堂讨论等对学生思想和现实学习生活的各种困惑进行凝练和概括,找出的具有共性和代表性的问题。第三类是突发时事和热点问题。这三类问题的概括和总结要有较高站位和全局思维。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心灵鸡汤类”课程,它要以理服人、以理感人、以理育人。要用理论的深刻性来确保学生思想觉悟和政治立场的坚定性。抗联精神资料数据库的建立要以这三类问题为核心,通过对抗联精神的深度挖掘,进行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的选取,这样在融合过程中,有所侧重、有的放矢。
信息化背景下,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形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提高学生抬头率,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要把育人水平高超、现代技术方法娴熟作为自我素质要求的一把标尺,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让学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抗联精神中经典案例,围绕案例设计讨论环节,教师可以利用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等在线学习平台,提高教学效果。在线平台具有的扫码签到、主题讨论、抢答、选人、在线测评、考试等功能,主题讨论功能改变了传统课堂同一时间只能一人发言的状况,实现同一时间,班级所有同学同时发言。提升了同学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将抗联精神融入《思修》的实践课程,有抗联精神研究基地的院校可以依托相关内容的研究,设计实践课程。如依托辽宁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辽宁省抗联精神当代价值研究基地”,该基地成立后联合“辽宁区域文化红色教学实践基地”“红色旅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形成了融实践活动、教学改革、产教融合等一体的特色实训基地。没有抗联研究基地的院校,可以抗联精神为主题开展,微电影、小品剧、情景剧等大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传承和弘扬抗联精神。
抗联精神作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们党、军队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丰富的给养。学好、用好、教好抗联精神,将抗联精神融入思政教学,可以增强新时代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